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解释的版本很多,网上主要有三种,1、催促出征2、助兴,我觉得都有待商榷,因为王翰本身并不是反转高手,顺承的可能性大于反转。
有人说“马上有行征之意,带上催就解为催征”,我觉得不太可能是马上要出发了,催促出征,也有人说喜欢饮酒,这些解释不是王翰惯用的手法。
记不记得那个“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它本身是一种指代,马上是他的位置,就是说他这个地方是助兴,因为在马上弹琵琶是一种习惯性的东西。而这种习惯在这里解释为“随”,也就是体现的这个感情是随意,是高兴事,喝多了在那儿耍酒疯儿,你可以这么理解。
所以我觉得,他前面这个地方已经有高兴的意思在里面了,那么他后面“催”的这个地方再助兴可能就有些重复了,他这首诗是经典的,没有废字的,这个流传千古的文字,我觉得在这里应该不会出现两个重复的意象,在同一个句子里面。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应该是第三种解释,这个“催”应该是催促他喝酒的意思,也就是劝酒和催饮的意思。
前面第一句是静态的,他通过用语言的描述,让它由静态的镜头转变为一个动态的镜头,而后面这里就变成了递进。整个这个画面感是从手上拿的这个酒杯和里面的酒,开始向外面逐渐放大,放大了以后看到的是他旁边的马上弹琵琶,而且在劝酒,后面才有了他的这个转机。在这种解释下,这种环境下催促出征就显得脱离了这个题目,硬生生将他的下半句变成反转,但是,这里不会有那么斧凿的痕迹来解释,为说他催促出征,这隔离了他这个中心思想的意境。
“欲饮”后面“催”就是说,你快一点儿喝。当然,“催征”解释是有版本的,并且有一定道理,你可以想象在这个场景下,塞外风沙,苦寒之地。然后饮酒作乐,并且听弹琵琶听曲儿啊,这个时候有人干了一碗,旁边的人在这儿叫好,好!干得好!所以我说,有人说有助兴的这个意思在里面,但是他这个意思并不是完全的能够覆盖这个“催”字的含义,最主要的还是缺乏喝酒。你要明白一些事情,这个里面,首先你要看过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应该知道他有一个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也就是说整个这首诗里面,它的主语是我是用第一人称形式写的,那么“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一句,他应该也是我,他不可能喝琵琶,对不对?是他寓意或者说是主人公我,我想要喝。那么我寓意这个时候我听到琵琶在催促我,让我快点儿喝。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你看他后面写的,“醉卧沙场君莫笑”什么意思?喝多了才会倒下,在喝多了以前,最后一杯酒你会喝的那么痛快吗,一定是被别人劝着才喝下去了吧?
解释为这个“催促出征”的和“助兴”的人,怎么说呢,他们这些人可能是比较懂诗词,比较从布局这方面去推测,但是他们不太懂喝酒。这个地方是这样,首先你要想象一下他这个背景是什么,你要明白葡萄酒是红酒,它并不是当时唐朝时将士是随行配置的酒,而琵琶也是胡乐。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当然了,唐朝胡汉文化交杂是很多的,而军中是禁止饮酒的,只有什么情况下才有可能喝酒?打赢了!这是一场大胜之后的庆功宴,才有后面“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里面有一个暗含的回答,就是我在这次战争中活下来了,我才能够这么开怀畅饮。他们是在行军、甚至是归去的这个过程中,还有就是可能是打赢了以后扎营的过程中,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去喝酒。那这种情况下的话,有人在马上有人在地下倒是无所谓,而且这里面他没有说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在地下。所以这个地方我觉得不用考虑那么深。那么也许是所有人都在马上,在马上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弹琵琶,可能还有一些纵马飞驰的一些影像在里面。而这首诗里面他并没有体现这个内容,它主要体现的是喝酒的这个人,他自己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他最后一杯就喝完了的情况下就倒在地上了,那么他关注的点位不可能是周边有没有人在马上或者有没有人在地上,但是有可能他是从马上喝完了之后又掉下来的。
你要明白,胡酒和胡乐这两样东西未必是随军携带的。而且唐朝的制式军乐里面也不包含琵琶这个内容,横吹曲辞和鼓吹铙歌,跟琵琶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你可以上网查。这两样东西极有可能是他们缴获的敌人的战利品,他们是在战利品上载歌载舞。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判断这件事情,我们解释一首文字通常从它的中心思想往回倒逼出来。他们每一个字服务于中心应该有什么意思。这首诗,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结尾的一句就是,“古来征战几人回”。那么这里面暗含的意思,就是这一次战争,我活下来了,古来几人回,而这一次我能回,我经过一场战争,舍生忘死,刀头舔血,好不容易活下来了,你还不让我多喝几杯嘛,那我喝多了,醉倒在沙场上,又一次又怎么样呢。所以这里面这个“催”字应该就是多喝一点儿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劝酒可能是顺理成章。
你可以反过来看那个王昌龄的那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它里面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最后景结法,这是渔阳法里面最经典的一个部分。
“琵琶起舞换新声”,那么有了新生,就是说,按理说这个地方应该是隐晦的写出来,我们打赢了。“总是关山旧别情”,打赢了之后还要佂,就是初征之后要归去,要回到自己的营盘。“撩乱边愁听不尽”,就是这一次,完了之后,我还有下一次,我还要继续征战。而最后“高高秋月下长城”,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一笔留白是神来之笔。所以在渔阳法里面,专门有一个是以景做结尾的。你可以反对一下这王昌龄的这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指的是打赢了之后我还回不去。而你在看王翰的这一手,就是好不容易打赢了,我可以回去了,那最后这个机会我终于可以放纵。
唐朝的边塞风基本上占据了诗界的半壁江山,只是因为它里面很多东西是比较专业的军事用语,所以懂得人不多,很多本来应该是名句的东西,并没有像田园诗词那样传送的那么广泛,如果大家多去读一下边塞风,就会明白他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多看几手就会知道这一手的意思,本来应该是什么。
为什么唐朝经常打赢,但是还有这么多“边愁”的,这个文字在里面,岑参曾经有一首五律,那时候五律非常棒,它的结尾是这么写的,“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就是说,你早点把敌人干掉,没事儿的时候不要过秋天。因为秋天胡人把马都养了膘了,而且冬天的时候他们没有办法过冬,要抢粮食。所以主古代专门有一个名词叫防秋。让他无事莫经秋,就是不要等到秋天的时候,胡人都膘肥马壮了再来打
前面“早须清黠虏”的意思,当时唐朝有很多边塞将领养寇自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故意不剿灭胡人,留着他们,让朝廷给自己发粮,发饷。而且以此来建立军功,就好像是豢养着那帮人一样。但是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错的,岑参之所以这么劝他,“无事莫经秋”,除了防秋这个意思以外,最关键的是,不要等到事情不可控制的时候再来去,后悔就已经晚了,所以这首诗看似平淡的结局,里面蕴含着很深层次的意思。而在这种前提下,很多边塞将领养寇自重的前提下。那么在唐朝征战就是一个没完没了的事情,经常打胜仗,可就是回不了家。所以才有了王昌龄后面“,撩乱边声听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而同样,王翰这里写的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他大的背景条件下,都是这个仗,他永远都打不完。
有机会大家可以看一下盛唐的历史,他基本上就是在一个连年的战争之中度过的,从唐初立国开始,就在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很激烈的斗争,打突厥,打完了突厥,之后有新罗,百济,高丽,然后打完了,他们还打这龟滋还有就是后来又吐谷浑等等,他总是有钱,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在周边崛起,所以,他的战争是连年不断,你再加上在优势的情况下,再有将领养寇自重,而且形成一种习惯,所以这个仗老是打不完。
今年第一次看这首诗的时候,是看不懂的,我今天再回头来看的时候,只能说自己看懂了一部分。那没有那种生活体会,是很难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大多数人看的时候只看个热闹,有这个比较偏颇的解释也很正常。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整个布局来解释边塞风,没有那么多弯弯绕,他很少出现上面,这个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的这种手法,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直接顺城而下,盘旋蓄势之后一箭中的的。
最好的边塞风的文字,豪言壮语,忧国忧民,一定是取语甚直。而且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浅锲。它不仅仅只是浅他还要锲。“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你可以从这种诗一句一句的看下去,你就会觉得为他拍案叫绝,但是这首诗流传的并不广,知道的人并不多。可实际上它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教科书,一样的变态。
真正把边塞风喜到极致的人,就那么几个。但是在他们心里面,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没有功利二字,他们只是以此作为一种开心和高兴的感受,但是并不是以此为目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呢,谁不希望自己的这个团队天天打胜仗。实话说,李白的文字我也很喜欢,但是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它的文学性很高,而且技巧性也很强,就是有一点,它的文字跟实际情况相比较来言,太过于飘逸和浪漫。
边塞诗一定要看这几个人的。首先是杜甫,就算是边塞诗也绕不过他。然后是王维,王维,别看是山水田园诗人,但是他的边塞风别具一格。接下来才轮到岑参、王昌龄、高适。王昌龄是七绝圣手,他对于边塞风的把控,确实非常强。但是,他的这个内容里面写前后相互勾连的地方,虽然说远胜于其他人,可是有一点。他在忧国忧民,报国情怀,这方面要稍逊于杜甫。杜甫的文字,要在他们之上,虽然有些地方只是高出一些,有机会的话我给你们详细讲。当然这是我自己个人心得,你要是特别喜欢这几个人的话,不用听我的。
张桥有一首《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真正的好诗就是标配,他之所以好,好在这个老兵,他到最后独吹边曲向残阳的时候,虽然他已经征战完了,已经退伍了,他的战友都死干净了,他活着回来,可是呢,他已经跟这个边塞的景观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了。它里面暗含了,征战如马一生那种无奈和悲伤和人生的寂寥,但是他没有明显,他写了独吹边曲向残阳。这就跟“高高秋月下长城”是一个异曲同工的部分,可是张桥距离王昌龄、王翰还有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