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潜伏在人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xostervinus,VZV)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为特征,在所有神经系统的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常伴明显的神经痛,包括皮疹痊愈前的急性痛及皮疹痊愈后一个月内的亚急性痛,临床习惯称带状疱疹性疼痛。
(一)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
带状疱疹起病前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头痛、恶心或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
神 经 痛
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的特征性表现之一。疼痛的性质多数为烧灼痛、刺痛或跳痛,疼痛可与疱疹同时或晚于疱疹出现。最初疼痛轻微,以后可逐渐加剧。每个患者的疼痛性质和程度也不固定,随时间经过而变化。
皮疹特点
带状疱疹出现的最常见的地方是胸神经和脑神经支配的皮区。其中胸神经受累约占 50%~56%,脑神经分布区受累占20%。腰段、骶段分别为15%及2%。皮疹最初表现为不对称的、单侧的红斑或斑丘疹,通常于12~24小时内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疱液清,内含高浓度VZV。2 ~4 天后,水疱融合。在第 3 天,水疱可变混浊,经过 7~12 天干涸。
(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呈间断,也可为持续性疼痛,特点如下:
疼痛部位
常见于单侧胸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部,其中胸部占 50%,头面部、颈部及腰部分别各占 10%~20%,骶尾部占 2%~8%,其他部位<1%。PHN 的疼痛部位通常比疱疹区域有所扩大,极少数患者会发生双侧疱疹。
疼痛性质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可以一种疼痛为主,也可多种疼痛并存。
疼痛特征
自发痛:在没有任何刺激情况下,在皮疹分布区及附近区域出现的疼痛。痛觉过敏: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或延长。痛觉超敏: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如接触衣服或床单等轻微触碰或温度的微小变化而诱发疼痛。感觉异常:疼痛部位常伴有一些感觉异常,如紧束样感觉、麻木、蚁行感或瘙痒感,也可出现客观感觉异常,如温度觉和振动觉异常,感觉迟钝或减退。
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
带状疱疹疼痛程度个体差异很大,严重者可因风吹、轻微振动而产生剧烈疼痛;其疼痛常为发作性。
(三)带状疱疹的治疗
抗病毒治疗
系统性抗病毒治疗应尽早进行,即尽可能在皮肤症状出现后的 48 至72 小时内开始。须迅速达到并维持抗病毒药的有效浓度,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常用抗病毒药: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既能口服又能外用及静脉滴注给药。口服给药方法为:每天 5 次,每次 200~400mg,服用7天。
伐昔洛韦 每次0.3g,每日 2 次,服用 7 天。
泛昔洛韦 每次 250mg,每日 3 次,服用7 天。
糖皮质激素治疗
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早期的治疗中,系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疼痛的持续时间和皮损愈合时间,但对慢性疼痛基本无效。在没有系统性抗病毒治疗时不推荐单独使用皮质激素。一般应用泼尼松(30mg/d,疗程为7天)
免疫调节
可增强或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常用药物有转移因子胶囊,本品主要成份为健康猪脾脏中提取的多肽、氨基酸和多核苷酸等,可用于用于某些抗生物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感染和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
镇痛治疗
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选择性抑制和缓解各种疼痛,减轻疼痛而致恐惧紧张和不安情绪疼痛的药物。包括以吗啡为代表的麻醉性镇痛药和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在解除患者痛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抗感染治疗
若带状疱疹病损发生于特殊部位,例如眼部,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倘若继发细菌性感染后,可引起全眼球炎,甚至脑膜炎,病后出现视力下降、失明、面瘫等后遗症。
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乃由肝火旺盛,脾湿久郁而致湿热蕴结,阻于经络,气血痹阻不通而成。治疗宜清肝火,利湿热,凉血化瘀,消肿止痛。龙胆泻肝丸中龙胆草、黄芩清肝胆之火热;茜草、赤芍凉血活血;大黄清热通下,釜底抽薪;柴胡、川楝子清热疏肝,理气止痛;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调以食醋,活血止痛,增强药物渗透作用,以充分发挥药效,药症相符,效果良好。
疫苗
在北京和上海地区,市民已开始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该疫苗需接种2剂,接种间隔为2个月,接种后可以达到90%以上的保护效率。
(四)康复与预后
带状疱疹 患者预后与发病年龄及病程长短有关,当为老年、免疫缺陷患者或病程超过数年者预后不佳,而在带状疱疹性疼痛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疼痛)进行积极干预,预后通常较好。此外,还需注重心理干预,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医学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