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去雄可以增加产量和品质,它只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玉米去雄可以增产这个观点,在二十多年前已经提出来了。但一直没有经过农业科技部门正式推广,至所以没有被认定和推广,我估计没有监测结果和技术不成熟。
玉米去雄,专家们坐在单位抽着烟,喝着茶这么一说,非常简单。但农民实际操作起来非常麻烦和困难。
玉米去雄完全靠人工来进行,没有玉米去雄的工具。
玉米去雄时,完全需要人工一颗一颗的去进行作业,有的玉米秸秆两米多高,人工作业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身体比较矮的女人,身体在一米六零以下,要想把两米多高的玉米雄蕊去掉,是非常非常费劲的。就是一米七左右的男人,再给两米多高的玉米去雄,也是很费劲。
一亩地4000棵左右的玉米,需要一个人一天时间才能作业完成,在作业时需要始终仰着脸。一天作业下来,脖子会疼的受不了。如果连续多少天这样作业,肯定会得颈椎病。
根据专家说,玉米去雄能增产10%左右,1000斤产量的下播玉米,只增长100斤,不过卖100多块钱。这样算下来,玉米去雄增加的收入,还弥补不了人工成本。
所以,玉米去雄,只是专家工程,农民是不买账的,他们认为,玉米去雄四得不偿失。
其他网友观点
玉米去雄可以增产多少?为什么绝大多数农民都不去雄?
玉米去雄是一项非常成熟、也非常管用的技术,已经推广多年,一般理论上认为玉米去雄可增长10%左右,但经过试验,达不到这个数据,实践生产中大约增产7%左右,可以提早成熟3~5天。
玉米去雄增产是有理论依据的。一是玉米去雄后可以控制营养生长。杜绝玉米雄穗消耗养分,把所有营养集中到生殖生长、也就是促进玉米籽粒的形成和成熟。二是提高结实率。玉米去雄后,能改善生态条件和养分输送方向,使雌穗提早抽丝2-3天,授粉充足,提高结实率,同时能降低空杆率3-5%。三是玉米去雄可以增强通风透光能力。去雄后,植株变矮,增强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多积累干物质,提高玉米产量。四是玉米去雄可以减少病虫危害。雄穗成熟早回吸引昆虫,产卵后寄生在植株上,引起茎叶被昆虫咬蚀,导致减产。
那么农民为什么都不愿给玉米去雄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 一个是嫌麻烦。给玉米去雄需要一定用工量,大多数农民认为搭这工没啥必要,有时间不如干点别的。第二个是农民对玉米去雄技术不是很了解。普遍认为玉米去雄没啥大用,根本看不出来增产,索性就不做了。三是有些农民去雄时间把握不准。有的去雄时间过早,导致授粉不好,造成减产,对这项技术持怀疑态度。以上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了解更多三农资讯,请点击文章上方“关注”!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玉米去雄可以增产的说法是有相关报道,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据2016年安徽日报农村版《玉米去雄 削顶能增产》文章及河南农林科技《玉米去雄能增产》的报道,都证实了去雄增产的说法。从以上两份报道的数据看,去雄增产的幅度在10%上下,也就是说按照当前亩产1000斤玉米的情况下,可以如果实现去雄可以增产100斤。看起来增产幅度很大,但是如果换算成钱的话可就不多了,按照当前玉米价位每斤九毛来算,不过增收90元而已。这么下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农户不愿意选择去雄的做法了。
玉米属于雌雄同株异花授粉作物,同大多数作物类似,在生殖阶段植株的营养供给集中在生殖生长方面,据报道,拔节前的根茎叶营养分配占到了全株的83%,雄蕊仅仅占到17%。而进入雌穗发育后,根茎叶营养分配只有50%,雌雄穗占50%;当至抽雄时雌穗营养分配占到70%,而雄穗占到其余的三成。所谓去雄增产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去掉雄穗之后,减少植株的养分消耗,增加雌穗的营养供给,使得穗子营养供给更加充足,籽粒更加饱满。
从目前我国玉米生产现状看,这种增产方式几乎没有地区采用。我想这种所谓的去雄增产方式也除了所谓的增收效益低之外,和该技术的普及以及技术的稳定性也存在很多的关系。
一般的实验来说,都是农业技术从业人员对于雄蕊去雄的时机把握的比较准确,反之农民朋友对于这些技术了解并不到位,如果去雄时机过早的话,反而会因为玉米植株无法授粉而造成大面积减产。此外,在玉米去雄之际玉米株高已经比较高,此时进入田间进行去雄操作,对于很多玉米叶也会造成折损,而导致光合下降,所以来说,这项技术也不易在农民中进行广为的推广。
这里是科学兴农,为您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