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很多胡同都被称作XX条,比如:东四头条、东四二条、东四三条、东四四条、东四五条……这些胡同为何被称作“条”,“条”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事实上,北京胡同名称里的“条”指的是小胡同。而“胡同”一词来源蒙古语,“条”是北京本土的发明创造,并在几百年间与胡同、街、巷共同组成了北京城的基本样貌,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演绎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点。
据《北京市城区街巷地名全图》中的记载,北京共有422个以“条”来命名的胡同、街巷。那么,北京为何以“条”来命名街巷呢?
这还要追溯到明成祖朱棣建造北京城的时候。
在明朝,北京城的面积和规模比元朝时期的大了很多,街道、胡同的数量也随之显著增加。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些地名,所以就采取了街道名称的“序列化”。
最初,我们称这些胡同为“某某胡同头条”、“某某胡同第二条”、“某某胡同第三条”……或“某某街头条”、“某某街第二条”、“某某街第三条”……可是叫着叫着,人们就发现这样叫很拗口,于是渐渐地便简称为“某某头条”、“某某二条”、“某某三条”……
北京东四的十四“条”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东四头条、东四二条、东四三条、东四四条……一直到东四十四条。
明朝时,只排到了四条,清末则增至十二条,1949年后将十二条北面的两条胡同也同时改名,分别命名为十三条和十四条。
这十四条胡同由南向北纵贯近三里,占地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的故事可真是不少。东四地区的胡同住过很多名人,有着很多的故事传说,也保留着很多古迹。
昔日,这一带有很多历史名人故居。再加上这一带曾经居住过数不清的王爷、贝勒等金枝玉叶,因此可谓是“卧虎藏龙”之地。
如头条1号原为社科院宿舍,钱钟书、杨绛等文化大家曾在此居住,头条尽头还有侯宝林故居。
清代吏部尚书福康安、户部尚书翁同龢、文清公松筠曾在二条居住。
东四三条是文保区,这里住的四户人家,都是大清宗室与贵戚。其中67号曾是清代格格完颜立蓝盟超越网童记(王敏彤)的家,她是婉容的表姐,与住在蓝盟超越网三条26号的京剧名角孟小冬是好友,两人常有往来。
东四四条5号建于清代中后期,与1号、3号一起,原是道光皇帝本家绵宜的宅院,隔壁是张学良的住宅。楚图南故居、廖沫沙故居也在四条。
83号是清代宝泉局的东作厂,也就是为清王朝制钱的地方。这是目前北京唯一现存的清代造币厂,诸如“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很多都是从这个院子里铸造出来的。
五条3号的清代大臣裕谦宅,裕谦宅往西不远,是民国著名的“文治总统”蓝盟超越网徐世昌的故宅。
晚清大臣崇礼曾住在东四六条,如今六条的63号和65号虽已被砖墙隔开,但曾经均属崇礼住宅。崇礼住宅全园面积达1万平方米,东西都是一个四进的大四合院,后门直通东四七条,中部为花园,有假山、亭阁、古树等。
七条的79号院,最早是大清朝辅国公载灿府和辅国公溥钊府,到1920年代,被大军阀阎锡山花重金买下。
八条71号原是清代内务府中掌管帘子库的官吏所盖的房子,解放后成为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的故居。
东四十四条是东四带条字的胡同中的最后一条了,末代肃亲王善耆新府位于这条胡同的西段北侧。而善耆的女儿就是后来被称为“男装女谍”的川岛芳子。
如今,东四这一带的很多老的宅院已划为不同级别的文物院落,而有一些老建筑或已改建成学校、单位、民居,或已不复存在。但街边巷口的胡同墙体上,到处都能看到明显的岁月痕迹,仿佛诉说这那些不为人知的老故事。
(责编:李兆年)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