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台上看到有家长网友留言:
我家孩子读小学二年级,难的题几乎都能做对,每次最简单的题目却做错,该怎么办?
看到这个问题以后,我深有同感,因为我家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基本也是这种情况。特别是数学,无论是练习还是考试,那些很难的附加题,他都能做对,但是那些简单的基础题,却常常做错,最终导致数学试卷得不了满分。
针对这种情况,我也进行过分析和思考。经过梳理,找出这么几种原因:
■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孩子都知道数学试卷最后的附加题好不容易做出来,只有学霸级的学生才敢问津。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在分配时间上,存在前面那些基础题用时较少,附加题用时较多;在重视程度上,轻视基础题,重视附加题(或者难题)。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基础题经常出错,难题反而不会出错。
■性格上的原因。
我家孩子头脑聪颖,数学思维逻辑特别好。有时候,数学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把他叫到黑板前,让他分析做题思路,讲讲解题过程。
按照常规考虑,我家孩子的数学成绩应该在班内数一数二才对的。当然,他的数学考试也有考满分的时候,但是更多的时候,距离满分还是差一点的。
根据观察,这个孩子比较“懒”,仅仅满足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作业之外的题目根本不会主动去做。还有一点,满足于会了,而不是熟练了。比如,语文老师要求背诵一首诗歌,他在短时间内记住了,就万事大吉了,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反复背诵,直至滚瓜烂熟。
除了“懒”的原因,还有粗心、马虎的原因,很多时候乘法口诀都背错了,简单的加法、减法运算都做错了。
■家长的原因。
我和孩子妈妈都是老师,并且都是高中学段的老师。高中学段面对的群体是高中生,高中生的年龄已接近成人,自觉性和自律性都比较强。因此,高中老师就没有养成“严防死守”“步步紧逼”的习惯。
受职业习惯所致,我们对自家孩子的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在别人家撤掉电视机、关闭网络的时候,我们家在周末时间可以让孩子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放松一下。
而有些家长则不然,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科培训班,购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额外给孩子“加餐”,深信“马无夜草不肥”。这些家长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们家的孩子由于训练较多,对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成绩都是很好的。
我家孩子正在读初中一年级,根据平时的观察来看,小学阶段表现出来的“马虎”“粗心”的缺点已经不明显了,在考试的时候偶尔还会有因为粗心、马虎失分的情况。这或许就是老话讲的那句“树大自然直”吧!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智慢慢变得成熟起来,做事的习惯也会有一定的改变。但是,我觉得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在时间的发展中慢慢进步,也有一些孩子积习难改,难以取得好成绩。
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体会和理解,对这个问题提出这么几个建议吧。
■纠正孩子的认识误区。
家长告诉孩子,试卷上的所有内容都是计入总分的,含金量是一样的,基础题的1分和难题的1分、附加题的1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与其花费更多的时间钻研难题得分,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先把基础题的分数保住,在此基础上再去钻研难题。
■训练孩子的细心习惯。
针对孩子做事粗心马虎的不良习惯,家长可以想办法让孩子养成细心的习惯。比如,把一些简单的基础题,搜集整理好,打印出来,让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家长再对孩子做的题目进行订正。通过这种强化训练,也能培养孩子细心的习惯。
或者,在网上或者到书店找一些训练孩子注意力的图画书,比如找出两幅图片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根据轮廓涂色彩等等,这些做法也能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的能力。
■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给予适当的关注。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完全放手不管的做法是不可以的,必须适当关注孩子的学习才行。有些家长可能抱怨:我的工作很忙,哪里有时间管孩子哦!
的确,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家长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到单位上班,甚至有些家长经常出差,很长时间都见不到孩子,实在是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的学习。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很精彩: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无论是哪个家长,只要真心想关注孩子的学习,总是能找出时间的,比如下班回家的时候,出差途中闲暇的时候,现在通讯手段如此发达,我就不相信家长想不出办法来。
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只是絮絮叨叨地说教,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感到烦躁。家长要有实招,而不只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比如给孩子报培训班,给孩子买一些课外学习资料,监督孩子多刷题、多做题,培养孩子的做题的感觉,熟能生巧。
以上这些,是我的育儿体会,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呢?欢迎留言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