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灵的美食,陌生的先生,纪录片《鲜生史》展现人物与食物的奇妙互动

当一个作家遇到美食,人生所有的酸甜苦辣都被味蕾感知,于是诞生了很多关于“吃”的名句名篇。在这些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的酸甜苦辣变成了与美食有关的烟火,感动了无数后人。 刚刚结束的CCTV-9纪...

当一个作家遇到美食,人生所有的酸甜苦辣都被味蕾感知,于是诞生了很多关于“吃”的名句名篇。在这些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的酸甜苦辣变成了与美食有关的烟火,感动了无数后人。

刚刚结束的CCTV-9纪录片《鲜活的生活史》,开启了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君子的话语。它以史料和作品为基础,读出了食物的香气、门道和情感,再现了君子笔下的食物,在食物中重新认识了君子,展现了人物与食物之间的奇妙互动。

影片除了江湖、人生、哲学,还关注美食、文学,溢满文字。在美食仪式、文化共识、生活景观的层层叠加中不断解码,呈现出一种精神守望,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生动传神的现代诠释

《鲜活生活史》无论是叙事角度、文案、叙事风格、影像载体,都重新定义了美食纪录片的审美。

那些栩栩如生的场景,栩栩如生的书法,接地气的方言对话,“二次元”的漫画弹窗,还有充满互联网气质和独特性格的解说,都是轻松而现代的解构,让鲜活的生命史在千古传诵的经典文本和当下的现实生活之间实现了灵活的跳跃,“拍胃”和“拍心”,给观众以强烈的精神慰藉。

说到水乡孩子喜欢钓虾,操绍兴方言的鲁迅蹦出一句:“整天学我钓虾,私塾先生不管。”从百草园到三潭映月的快哥就在眼前。说到东坡肘子,会说眉山话的苏轼弹出来感叹“哎呀,这眉山味道真好”,美食家的满足感历历在目;看到南京的隐菜单上怎么吃鸭信,曹雪芹用金陵话问:“这鸭舌如水晶。真的可以吃吗?”吃货的属性是随时可以出来暴露的;以神童之名走上官位的学霸白居易,从北京被降职后开始了疯狂的抱怨模式。为什么吐槽先生后来变得开心了?是因为一种成分——竹笋。

这些意想不到的反差,讲述着舌尖上的故事,让历史有了味道,让美食有了感觉,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生动地营造出一个具象的想象空间空,让读诗时关于美食的间接体验,化为戏剧和情感的直观感知,产生跨越时间空的共鸣。

深度挖掘美食生活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尺,也是考察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特征的社会化石。《鲜活的生活史》通过食物构建了一个时间场,让属于过去的、诗与散文中的君子们在意象中相遇,挖掘出他们独特的生活史和个性,进而让观众对当时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影片中的“甜斗士”鲁迅,30岁时只剩下5颗真牙,23年间已经看了75次牙。从家乡绍兴到北京再到上海,他一路“探店”。仅在北京居住期间,他就在日记中记录了65家餐馆。为他的生活和作品提供灵感的“缪斯”有螃蟹,用螃蟹骂人讲道理对他来说得心应手。“能够享受到现实中的美好,那些与现实中的黑暗的战斗才是有意义的。我丈夫说,我永远记得我在地球上。”

北宋“美食博主”苏东坡一生坎坷。他走遍了全国,但也写了一系列“干饭插画”。在他现存的所有作品中,有1212件作品,涉及食材、饮食、美食,全国各地以“东坡”命名的菜肴有60多种。作为美食IP的开发者,“我笑一辈子”这句话是对我吃的本质的高度概括。在被贬谪的几十年里,他靠着自己的本事,把坎坷的人们活出了《诗与远方》。

白居易是诗人,也是美食家。在他的诗里,米饭、面条、水果、蔬菜一应俱全。这个“香山居士”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没有好吃的就写诗,有好吃的也会写诗。美食让他暂时忽略了生活的艰辛。

《鲜活的生活史》通过人物故事与食物的联系,让观众对绅士们的生活境遇感同身受,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境遇、文化历程有了深刻的感知。

本土地理气息的传承

食物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不同的地理特征决定了不同的饮食习惯。作为自然与人文碰撞的产物,食物背后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思考,也展现了当地一贯的文化习惯和社会认同。

  • 发表于 2022-05-26 09:56:49
  • 阅读 ( 448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赖先生
赖先生

986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