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下一步”

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某种意义上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撬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科学家有更多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科研单位才能有更多自主权,科研生产力也才能得到进一步解放。近期,国...

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某种意义上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撬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科学家有更多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科研单位才能有更多自主权,科研生产力也才能得到进一步解放。近期,国务院办公厅接连发布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正是充分运用这个“撬点”效应的务实之举,给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空间让人期待。

[原文来自:]

有问题才需要改革,有问题意识,才能有精准改革举措。接连不断的新政策出台,一方面说明科技创新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体制机制上还有诸多掣肘创新之处,比如评价指标体系中论文导向明显的问题,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两张皮的问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等。这些“点”上的问题,其实最终带来了“面”上的挑战:我国遭遇“卡脖子”技术难题、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偏少等。

现在,改革来了、政策有了,如何继续向“下一步”推进?

科研经费投入解决了总量问题,接下来还要解决结构问题。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已经稳居世界第二,2020年更是创历史新高,极大地支持了大国重器的研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还存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省市、企业课题少,基层科研人员和青年人才参与的项目少,中试阶段的科研经费支持偏少,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需要扩大试点范围等问题。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分配优化、兼顾各方,才能以一个稳固的“结构”支撑起“总量”,最大限度提升“总量”的使用效率,使创新能力与科研投入匹配。

科研经费改革正在破解老的套路,接下来还要树牢新的标准。

科研成果应该怎么评价?近年来科技界已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以SCI论文数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体系必须破除;SCI期刊的理念框架标准、外国专家做的评价间接支配中国科研经费投向的现状,也必须改变。此次两个《意见》出台,进一步强化了这样的导向。下一步,“破四唯”后更要树牢“立新标”,就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凡符合这样的导向和标准,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就应该积极推出配套政策,积极打通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使新的导向惠及每一位科研工作者。

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政策障碍在逐步移除,解放科研单位生产力的改革也在向纵深发展,这是9100万名科研人员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难得机遇。改革决策需要一锤定音,改革推进却需要系统推进。科技部门和科研单位要敢于“不拘一格”,优先考虑国家需求,敢于担当和深化改革;万千科技工作者需心怀“国之大者”,珍惜改革的机遇性、包容改革的长期性,勇于向“卡脖子”技术难题发起挑战。找准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下一步”,“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我们一定会更快奔向科技强国的目标!

  • 发表于 2021-09-01 12:53:59
  • 阅读 ( 264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万思特
万思特

3327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