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长达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军队,能够在完全没有后方的情况下,克服沿途无数的艰难困苦,摆脱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并最终胜利到达目的地。
大家不禁要问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红军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
备战中的红军
说起长征,就不得不为放弃红军浴血建立的中央苏区而痛心。
1927年我党先后发动三次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残存部队上了井冈山,并准确预言出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后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同毛泽东会师,之后彭德怀等都率领各地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终于在第三次“反围剿”之后,创建了最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红军在敌人的封锁和残酷的军事围剿下生存,不可能只靠在战场上缴获,还要努力实现养活自己。
所以毛泽东同志的伟大不只在于他创造了人民军队,而且在从井冈山到瑞金的数年时间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不断摸索如何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经验,行之有效地把根据地打造成了红军的大后方。
毛主席和朱德
然而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红军元气大伤。在国民党军队步步为营的压迫下,中央苏区已经无法坚持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不得不决定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前往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师。中央苏区开始为红军搬家做准备。要想冲出敌人的包围圈首先要壮大自己的力量,于是中央苏区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扩红。
苏区人民再一次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将自己的儿子送入红军。据统计最后出发的超过8.6万名红军战士中,有近一半是在1934年5月后加入红军的新兵。
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红军,吃饭成了大问题。好在之前毛泽东同志已经努力在农村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基层组织。所以中革军委首先号召全体苏区百姓每人节省“节省三升米运动”,共得到7.5万担的谷子。
毛主席
随即又进行了一次打土豪运动,从地主富农那里获得了大约6.5万担粮食。最后又向群众借粮10万担。这样到8月8日苏区粮食部宣布,完成了24万担粮食的任务。可这些粮食也只够红军一时所需。
随着苏区的面积一步步缩小,红军转移已经迫在眉睫。中央军委决定在1934年秋收之后转移,要向苏区老百姓最后借一次粮食。
苏区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再一次努力为红军筹集了60万担粮食。最后在当年10月红军出发的时候,一共筹集到了126.8万担粮食。
考虑到红军的运输能力,最终带走了92万担粮食。除粮食和武器弹药外,红军出发时还带有药品714担,棉衣8.3万余件,被毯2万床 ,草鞋20万双。每个伙食单位按每人携带1斤油和1斤盐,每个战士随身携带4天的粮食。
土地革命
事实上这些粮食也只够红军吃一段时间,红军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能靠钱去购买。幸好毛泽东他们已经给红军攒了点家底。红军在之前不断地取得胜利,通过战场缴获或者是在农村土改时打土豪,也获取了一定数量的钞票和贵金属。
到1931年底毛泽东弟弟毛泽民,正式成为苏区中央银行的行长。苏区利用这些贵金属为准备金发行了苏区货币,从而使得中央苏区能够在国民党严密封锁中艰难生存下来。
当然苏区要想发展,光靠粮食是远远不够的。恰好盘踞在广东的军阀陈济棠,和南京国民政府一直有矛盾。于是毛泽民派人秘密和他接触,通过钨砂贸易获取了更多的银元,再用这些银元盘活了对外贸易。
陈济棠
到了放弃中央苏区的时候,苏区银行自然也必须转移。最后中革军委决定,部分金银分散由战士携带。既是在路上购买粮食所用,也可以在被打散后为战士们留活路。
苏区财政部还被要求在9至11月之间筹款80多万;财政部通过用挖浮财、提前征税以及紧急增加钨砂出口的方法最终筹款150多万。
这样红军出发时共有银元202.4万元。当然红军战士还要带着苏区的纸币,以便在万不得已的时候用它去和老百姓做交易。
长征路上
从瑞金出发后红军一路向西,而国民党军队已经在前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由于和陈济棠有秘密协议,红军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并未遭受重大损失。
所以这一段时间,红军仍然是处在自给状态。然而到了第四道封锁线过湘江时,却遭遇了国民党重兵集团的围攻。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场大战。此战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不足3万人,从中央苏区带出来的辎重也几乎全部损失[2] 。
也就是说渡过湘江后的红军,除了战士们随身携带的金银钞票和干粮外,已经一无所有。
幸好毛泽东同志这个时候站出来给红军指出了一条生路,那就是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
湘江战役
红军进入贵州之后,连续打了几场胜仗;尤其是两次进入遵义城,为了红军在湘江血战之后赢得了难得的休整机会。贵州军阀王家烈虽然没什么军事才干,把贵州省治理得民不聊生;但个人却积累了巨额财富。
红军在贵州连续击败国民党军队,在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的同时,也缴获了他们作为军费的银元和其它贵重物品。仅在桐梓附近的山洞,就找到贵州军阀藏匿的6万银元和大量物资。
之后红军通过四渡赤水,摆脱了国民党军队重兵集团的包围[3] ,经云南进入四川。
事实上红军长征过程中有一个悖论。就是红军由于处在完全无后方作战的状态,一切都要取之于敌。
四渡赤水
如果不能打败当面敌人就会有被消灭的危险,只能快速突围。
可如果不和敌人交战,那么子弹打一发就会少一发,大洋用了一块就没一块。而红军在第四次通过赤水河后,一直到安顺场几乎没有再同国军部队交战过。
那么红军要想解决吃穿问题,就只能祭出在苏区时的法宝-打土豪。
土地革命
现在网上有一群阴阳怪气的人,为当年的土豪劣绅叫屈。
事实上只要对旧中国稍微有所了解的人就知道,看似没有什么政治地位的农村大地主,和那些欺压人民的国民党反动派其实是一丘之貉。
从他们那里获取粮食和钱物,同消灭敌军缴获物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且红军是有高度的纪律性的部队,绝对不同于历史上那些流寇或者是溃兵随意抢劫。
红军出发不久的1934年11月7日,中央就明确要求所有战士不乱打土豪,不乱拿群众一点东西;不许私打土豪,打土豪要归公;损坏东西要赔,借东西要还;不强买东西,买东西要给钱等要求。
土地革命
而早在10月22日,红军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则要求各部队在行动的时候,随时注意向地主、富农、商人筹款和征集物资。
当时发布的《没收细则》里,对不同对象的征集手段有详细的规定。对顽固的大地主和反动分子,应当没收其全部家当。
对于小地主、富农等,可以要求他们捐献粮食、洋油和军用品。此外所有行动必须先张贴布告,做到安稳人心并得到人民支持。
要知道前面有没有土豪劣绅,就靠红军侦察人员的观察了。红军之所以能够在长征多数时间内都避免陷入国军的包围圈,侦察工作是立了大功的。简单说红军主力在前进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精干的小分队在前面开路。
长征时期的红军
这些战斗骨干一面探路,一面也会留意前面的村镇是否有可以打的土豪。一个简单办法是登上山头俯瞰下面的村镇,看哪个人家房屋最多、院子最大。然后化妆近距离观察其是否气派,同老乡聊天打听其背景情况。
确定其是可以征集的对象后,我军的“没收委员会”路过时才会武力征收一定数量的大洋和粮食。而我军也绝不会将其全部拿走,相当一部分粮食会发给当地穷人。
比如在在遵义期间一共打土豪153家,所得粮食钱物除红军自用外,还分给穷苦百姓90万斤粮食、500担盐巴、5万多件衣服。
由于被我军打击的这些人往往在当地民怨极大,所以每一次打土豪周围的老百姓都欢欣鼓舞。我军都会趁机宣传红军的政策,甚至可以吸收一部分人加入红军。
行军中的红军
别看红军对待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毫不留情,但同普通老百姓则亲如一家人。
红军进入遵义时没收了王家烈开办的盐行,以及王家烈准备犒劳中央军的白金龙香烟,价值五万银元。显然红军也没有能力将其全部消费掉,所以将大部分食盐同老百姓进行交易。
鉴于许多红军战士只有苏区票,红军就贴出告示平价卖盐,但是希望老百姓用苏区票来购买。于是为了买盐,遵义老百姓主动接受红军战士手里的苏区票。这样群众买到了廉价盐,我军战士也可以用手里的苏区票换取自己急需的物品。
在红军放弃遵义彻底离开贵州时,发现很多遵义老百姓手里的还有苏区票。红军又紧急设立了兑换处,用从敌人手里缴获的银元交换老百姓手中的苏区票。
老百姓设立慰劳站
事实上在长征过程中,我军就立下这样的规矩。如果后面的部队发现前面的部队被迫使用苏区票老百姓做交易,就有义务用手中的银元去同老百姓交换苏区票,避免人民遭受无谓的损失。
不但在贵州,在其他地方只要我军能够停下休整,都会尽可能地同当地老百姓进行公平交易。比如大家都知道爬雪山过草地之后,红军战士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恰巧腊子口战役击溃国军鲁大昌部,缴获几十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
红军到哈达铺后用缴获的食盐,同老百姓做生意换取了急需的银元。然后又发给每一个战士一块银元,让其改善伙食。在哈达铺那一次聚餐,可以说是这些红军战士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顿饭。
红军翻雪山
虽然多数时间里红军并不担心挨饿,但是大家一提到长征就会想到吃野菜、挖草根这个场景。
因为我们这些年在教材当中所听到的长征故事,很多都围绕着爬雪山、过草地那段最艰苦的岁月。事实上很多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回忆都认为草地比雪山还要苦。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准备北上。但由于种种原因红一方面军先是被迫在草地南面等红四方面军,无端地浪费了仅有的一点口粮。
之后敌情变化导致红军必须过草地才能北上,以至于不得不想办法从当地藏民那里获得粮食。
众所周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对老百姓异常凶残,而且搞大汉族主义。四川军阀就对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施行残酷的压榨和迫害。
红军越草地
面对同样是汉族军队的红军,少数民族起初表现出强大的敌意。然而我军坚决践行民族平等,用实际行动获取当地人的支持。比如刘伯承元帅的彝海结盟,就是红军过大小凉山时的一段佳话。
过草地前红军处在毛儿盖地区,可以说人烟稀少耕地有限。许多不明真相的藏族同胞都被国民党当局驱赶走了,几乎成了无人区。为了能够有足够的粮食过草地,红军不得不等到8月当地的青稞成熟。
这一过程中红军采取了多种方式筹集。首先是尽量同当地宗教领袖和寺庙搞好关系,用银元甚至是宝贵的枪支弹药同他们进行交换。幸好当地多数寺庙了解到我党我军的政策后都慷慨解囊,拿出了他们并不多的余粮。
经过的农村
可更多的粮食还要从群众那里征集。为了严肃纪律上级规定从老百姓房屋里拿粮食,或者收割地里的庄稼时一定要留下银元或其它东西。
若实在没有可交换的物品,一定要留下欠条。据统计红军在这里共筹粮115万斤,为过草地提供了保障。
后来毛主席接受斯诺采访时,曾经说过我们闹革命只欠过一次外债;就是在四川拿了当地老百姓地里的青稞没有足够付钱,将来一定要补偿。
令人痛心的是,虽然当时红军已经尽了最大可能获取过草地急需的粮食,但由于时间紧手中又没有合适的工具,所以效果不够理想。
过草地
当地的主要作物是青稞,必须从地里收割后脱粒再炒熟,最后磨成青稞炒面。红军工具极其简陋,导致所有的人都尽了全力;却仍然没有达到每人制作15斤干粮的目标,最终许多人只带三至五斤青稞就进了草地。
就是这么少的干粮由于食不得法,三天之后许多人就断粮了。之后就有了我们读到红军过草地的,那些既悲壮又感人的故事。
幸运一点的战士能够捕到鱼,但更多的战士则不得不吃野菜草根,甚至把自己的皮带吃掉。
参加红军长征的战士
据说当中央红军走出草地并打败遭遇的国军后,蒋介石就相信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而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后,其他三支红军部队先后开始长征。
尤其红25军从大别山出发先期到达陕北,接应了已经到了山穷水尽边缘的中央红军。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时,上级要求战士们除必须携带的武器弹药外,每人带3天的粮食,一套衣服和3至5双草鞋,并尽量多带一些银元和贵重物品。
长征路上就靠战场缴获和打土豪了,而红四方面军是在放弃川陕苏区之后开始长征的,准备工作要比红一方面军更加充分。
红军穿的草鞋
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时,要求战士和随军的民工每人都自带3至6天的干粮和3至5天的粮食。之后红军屡战屡胜,从川军那里缴获颇丰。所以在和中央红军会师前,生活条件都不错。
但之后红四方面军单独南下,在百丈关之战未能击败四川军阀后,在川西高原也曾经有一段挨饿受冻的日子。
红军长征是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它雄辩地证明了红军不只会打仗,而且也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后来我军到达陕北之后,国民党军妄图再次将我军困死但却屡战屡败。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军不但要同日军作战,而且发扬优势建立敌后根据地。这样一面战斗,一面生产;最终实现了打败敌人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所以说,长征精神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1]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2] 时光俨然 英雄不朽——写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85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3] 四渡赤水:军事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党史频道-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