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什么意思(人设是什么意思)
前段时间,出了很多八卦新闻,人设崩塌这个词貌似很火。
八卦咱们就不聊了,聊一聊挽回中关于人设这个说法,倒也有点意义的。
首先咱们先要明白,什么是人设?
这个词最先出现是在漫画和小说的时候,作者对作品中各个角色的定位,比如说造型啊,身材啊,性格啊,乃至不同的的表情,不同的际遇这些。
人设就是人物设定。
而大部分小伙伴了解的“人设”这个词,应该是从八卦新闻中了解到的。
在这里面人设的意思更加单纯,相当于标签的意思。
什么的标签?
人格的标签。事实上,人设这个词,现在也普遍成为了这个意思。
你有没有想过,现在经纪公司,包括一些综艺节目,为何那么热衷于对明星的人设下功夫,花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包装。
这其实就是做人设的好处,你可以很容易让别人对你贴上“标签”,你可以更容易的通过你的人设,让别人记住你,从而吸引到别人。
但是我们还要知道的是,同样是因为我们将自身的人物性格进行标签化处理,那么自然就形成了我们的形象单一化,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我们的人格不可能是单一的,那么你的标签很容易因为“时间”而崩塌。
像明星那样,靠年轻出名的,哪天被拍到了素颜下的鱼尾纹,人设就崩了。
靠面瘫,无演技出名的,哪天他有了演技,人设也崩了。
如果靠的是好好先生,照顾家庭出名的,哪天出轨了,依旧是崩了。
这就是做人设的一个弊端,把它交给“时间”,往往总有人设崩塌的那天。
崩了会怎样呢?
你可以想想金庸先生《笑傲江湖》里的君子剑岳不群,其实就是一个塑造人设,到人设崩塌这样的一个过程。
崩了之后,可能并不是非常大的事,但旁人对你的形象就是会有一个矛盾,一种“看清你”的状态,会给你贴上“心机”“虚伪”等负面标签。
所以说大家可以看到,单从人设来看,对于形象方面,它有优势,也有弊端。
那说回挽回爱情这个话题,通过建立人设的方式,能否应用到挽回呢?
其实可以,包括追求,也都有人这样做。
我个人在处理案子的时候,是很少用这样的策略,如果是说主要的主干策略的话,我可以说我没有用过。但不可否认,有些导师利用人设这个点去作为主要的策略推进,也是有它的道理,以及效果的。像我们WeGo雪怡导师,逻辑姐嘛,我看过她处理的案子中,对人设的应用时有出现,熟悉她的会员朋友应该也知道,她非常理性,能做的很细,所以由她来做能驾驭的很好,而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这样会很麻烦,我又懒又怂的,所以我就不碰这个。
所以主要还是看导师,以及挽回者自身的情况和习惯的手法来应用。
做人设,它的难点在于哪里?
我们要明白,既然是设定,那这里面就意味着你给你自己画了一个圈,你所有的“表演”,都得在这个圈里完成。
这么说,你应该能明白吧?
跟明星们不同,他们虽然受到更多人的审视,但是本质上还是属于“人格消费”,对于大多人来说,了解一个明星,可能也是从一些社交媒体了解,所以他们更多的只要重视到闭环内那个“Enter键”就可以了。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其实反而你应该更加的维护好这个“圈”,对于我们来说无时无刻都站在人生的表演舞台上,我们是开放的,尽管可能我们接受的审视不会那么多,特别只是顾及追求或者挽回的话,我们只要确保我们跟对方接触的时候的形象输出就好。但是你还是要注意这个过程,我们是没办法做到闭环,它是开放的。
当你开始塑造人设的时候,你就要时刻记住人设崩塌这个点。哪怕雪怡去协助的案子,她也不敢跟去跟挽回者说,这个不会崩。
相反,我们前面也说了,只要交给时间,越长,崩的概率越大。
所以得先清楚,最容易的崩法,是因为什么?
知道不?
是你硬来。
啥叫硬来呢?
打个比方,你三天两头非得找小姐,约啪的一个人,你非得硬设一个长情、专情的人设,你这就是硬来。
不要搞这些豆腐渣工程,建立人设,一定不要严重的偏离自我的轨迹,否则被拆穿是很简单的事情。
一定要力争真实,要把它做立体。
那么最尴尬的问题来了,这么做,挽回中人设还是崩塌了该怎么办?
这个点,我们在开始建立人设的时候就应该想好。
从逻辑上来看,我们有以下这几种选择:
先不要往下看,我问一下,这三个选择中,有一个是很蠢的方式,你觉得是哪个?
我猜,很多小伙伴会觉得,那肯定是装作没事发生,更蠢啊!
对不对?
你是不是这么选?
如果你这么选,我也能明白,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下出现的答案。很多小伙伴在挽回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思路就是用考试做选择题那样的方式去做选择,这就很尴尬,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小伙伴往往觉得这明显是对的啊,但是做了之后发现步步错的原因。
你会觉得这个看起来不靠谱啊,什么都不做,那肯定是最蠢的。其实在这里,第一个,试图去跟对方解释,纠正对方的“误解”才是最蠢的方式!
用这样的方式,真的还不如你啥都别动。
为啥呢?
因为当你人设崩塌之后,往往抗拒度会被进一步激发,正是因为你的解释。
在这里可以说,你有很高的话术技巧也没什么用,因为本身人设就是你的一层包装,崩塌后才更贴近你的真实情况,这个时候你去解释一些东西,往往更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咱们做挽回或者追求,难免会用一些“谎言”,但是你要记住千万不要用一个谎言去盖一个谎言,盖着盖着你就会发现你开始驾驭不了了。
我会建议,如果你是一个人在没有人协助的情况下,发生人设崩塌的,你接下来的选择,只有两个方向:
1、停止原有人设,发展新的人设。这个方向,要注意,新的人设的表达上,要逐步的体现,而不能一下子变成另外一个人那样,给对方一种,原来之前不够了解你,你还是有很多面的。
2、装作没事发生,继续塑造原有的人设。这个方向,是要让对方认为,崩塌的节点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或者存在误会(引发对方自己的想法,你不用解释什么)。
拓展阅读:
在《怪你过分美丽》剧中,人设一词出现频率相当高。最早经纪人莫向晚为徐陵立的是“温暖阳光大男孩”人设,当徐陵被爆出少年时进过少管所后,莫向晚急中生智,让他坦诚面对自己的过去,重新打造了“从少管所走出来的偶像”这样的“励志”人设。
这当中怎么发通稿、艺人怎么接受媒体采访,无不贯穿着以“人设”为中心的、以艺人为营销商品的精妙设计。
其实也不需要《怪你过分美丽》来解读了,人设这个词在娱乐圈,早就跳出营销策划方案,直白地立在公众面前。当然,人设之所以是一种设定,就肯定和事实本质有一定差距,运作的不好,就很容易人设崩塌、翻车。
到底为什么娱乐圈越来越讲究人设营销?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量人设崩塌的例子,艺人在人设崩塌之后,还有挽救的余地吗?莫向晚和徐陵的例子,是不是只是戏剧效果?
这次的娱眼圆桌会,我们请来了粉丝代表、行业观察专家、心理学专家,和小南一起聊一下人设如何立这个话题。
本期嘉宾:
Pearl:粉丝代表,职业律师
卢鱼鱼:粉丝代表,大学生
夜归人食堂:粉丝代表,办公室白领
青草:曾带过流量艺人,目前是某实力派男艺人的经纪人
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莉莉:加拿大心理治疗协会注册咨询师,国内多家教育平台心理学讲师
娱乐圈生态在改变,宣传手段也在变
人设营销已经是娱乐圈不可回避的话题,艺人主动或者“被动”给自己贴上各种时下最流行的标签:“女汉子”“吃货”“学霸”“暖男”“富二代”“人生赢家”等等。但也有些艺人的粉丝对这两个字避之不及,仿佛只要有人设,就不是实力派。到底人设这个现象是怎么开始流行?人设,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一个词?
小南:作为粉丝,你们介意自己的偶像有人设标签吗?你们会用怎样的关键词去描述他?会被怎样的关键词打动?
Pearl:不是很在乎,我更希望他没有人设。我和不熟悉他的人介绍的时候尽量介绍职业和事实情况,而不使用品质类的关键词,当然职业也算人设之一,没办法完全避开。所谓的人设或者提炼关键词是为了短期记忆点,能影响别人对他产生好感,当然会有一定营销意义。
卢鱼鱼:我不太确定我家艺人是否有人设,虽然的确可以用某些关键词概括他们,比如实力歌手、神仙嗓音等,但我觉得这些关键词都是在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刻意去想才想出来的。我喜欢他这个人的整体,可能是一些细节透露出来的优良特质,但不会直接把这些特质等同于人设。
我不是很容易被所谓人设打动的,因为我是看整个人的感觉。我不会把我喜欢的艺人当成一个平面的、单向的人设,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朋友。你不会以人设的眼光去看待朋友。
夜归人食堂:我真的不在乎他有没有人设,吸引我的人,应该是对待专业很认真,业务能力强,并且没有大是大非的问题。
小南:从行业观察者的角度看,人设这个词是什么时候进入国内娱乐圈的呢?
孙佳山(行业观察专家):我想从明星制度、明星文化的大周期迭代来分析这个问题,这个迭代的中心线索就是从角色到人设。
比如,以前各个国家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所谓的“国宝”级女星。因为在上一轮的明星制度、明星文化里,与角色相对应的就是演技。对于传统明星的认定,就是技术性地判断其业务能力强不强。
到了今天,新的明星制度、明星文化是以流量为特征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所以人设开始出现了。
人设是什么意思?就是超越了戏里的角色,通俗地说就是明星的业务范围扩大了,就是说不是只有在戏里才是工作,这个时代的明星在日常生活里面也必须扮演特定的角色。
小南:以前采访一些老派艺术家,他们都非常强调本人的抽离,因为本人色彩太强烈,会影响观众对角色的代入感。但娱乐圈的生态进入到新的明星制度中,在这个制度下,无论专业能力强弱,为什么大家都必须立人设?
孙佳山(行业观察专家):这里要看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垂直式机构,变成现在无限贴近的平行式结构。
过去粉丝追刘德华、周润发,平时也见不到真人,对吧?只有在演唱会、电影、电视上能看到。显然,这是一个垂直式的结构,粉丝并没有了解传统明星的日常性常规渠道,对明星都是仰望的姿态。也真是因为这种仰望的姿态,导致粉丝对于传统明星的业务能力、相貌、道德品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我们现在经常议论上一代港星都是大美人,因为那个时候尤其是女明星,要是不美,或者说美的没特色,在那种明星制度、明星文化里是完全没有生存空间的。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有了微博、直播、短视频等平台,明星单靠戏里那点角色肯定是不够的,必须以特定的人设和粉丝互动。何况其他明星都在和粉丝互动,谁要是不参与互动,就会被迅速淡忘。
在这里,明星和粉丝之间就呈现出了平行的关系。人设不像角色,戏完了就完了。人设是,你去综艺里会对你有这个要求,你接受采访的时候也会对你有这个要求,你在微博上、在移动互联网的任何媒介平台上都会对你有这个要求,人设这个要求是无处不在的。
人设崩塌例子多,是网友太严格还是演技真的太差?
人人都立人设,那自然就会有人设崩塌的例子,说起人设崩塌,远有翟天临“不知知网”,近有仝卓“修改复读生身份”,无独有偶,两人曾经走的都是学院派路线,却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铁锅炖自己”。当然,除了是自己“演砸”的人设,也有一些艺人,是在网友的火眼金睛中,找出和他往日铺垫自己的形象不符的行为举止,导致人设崩塌,那到底怎样的人设容易崩塌?是网友太严格还是本人演技和心态太差?
小南:各位有遇到过自己喜欢的人人设崩塌的时候吗?当时是怎样的心态?
卢鱼鱼:那时候还不是很流行人设。只是觉得这个人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当时也没有那么喜欢他了,慢慢就觉得不再喜欢他,现在看来是对的哈哈哈!
夜归人食堂:爱屋及乌路人粉喜欢过翟学霸,马上跑,并且嘲笑自己。
小南:那认为人设崩塌的主要原因会有哪些?
孙佳山(行业观察专家):为什么人设容易崩?因为这个年代很少有人一辈子都一个样儿,都会有个起承转合的。再加上移动互联网媒介迭代效应,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平台上,一个人的细枝末节都会被放大出来的,人设出问题太正常了。
青草(经纪人):我认为团队给艺人设计人设要从这个人本质出发,认真挖掘他比较独特的点,当然也要和业务能力相结合,没有业务能力例如杨超越,那就坦然承认没有业务能力。崩人设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团队、或者外界、粉丝等等把这个人的人设、优点放得过大了,没掌握好度;二是一开始设定人设的时候不够了解这个人,你找错点了。
我的忠告还是和你们媒体写作是一样:第一你要掌握度,第二你要真实有根据。粉丝也应该理解,人是会变化,人是成长的,人设这个东西是会变化的。
小南:仝卓和翟天临都是属于“自己演砸”的经典例子,为什么他们会脱口而出说出了和自己人设180度对立的话?
莉莉(心理学专家):我想从一个比较深层的心理原因去聊一下。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中,艺人是被规划到社会底层的职业。我观察到网络上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你不喜欢一个艺人,你应该直接指出他的专业、品德等方面的问题,但在很多微博评论中,会看到非常不尊重人而且是一下子打击了整个行业的二字评论“戏子”。
这种骨子里对行业不尊重的定位,对大众、粉丝甚至艺人本身,或多或少是有影响的。
例如“学霸”人设,其实一个艺人只要能力好,为观众提供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为什么需要强调学历呢?所以无论是“学霸”“老干部”等自己或者粉丝贴上的标签,本质表现出向主流观念靠拢的想法,心理潜台词“我是亚文化里比较靠近主流的”。
我同时观察到,一些演耽改剧走红的男艺人,自己和粉丝也特别喜欢贴主流文化圈标签,粉丝还经常划清界限强调“我不是因为耽改剧而喜欢他的”。那粉丝为什么非要这样强调,其实是因为你内心已经自我矮化了,你自己都觉得“我们是亚文化圈中的亚文化,是非主流”。
说到仝卓,他在直播中描述的那段高考往事,他的初衷其实是想表达自己对军艺的向往和执着。为什么他要强调这一点,那是因为他本来已经签约环球唱片旗下Decca公司打算是以美通歌手组合出道,那他就非常急于洗脱之前自己“咸蛋家主播”这样一个相对接地气、距离艺术殿堂有点远的公众印象,于是在反复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执着时,把自己的底给漏了。
小南:那有没有相对成功的人设营销,这些有效关键词是如何提炼的?
莉莉(心理学专家):我觉得人设本质是一个中性词。我所理解是对一个艺人特质的提炼,就像一篇文章,一定会有关键词,可能帮助大家记忆或者理解,这个和文章的质量无关。
其实,人设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这个人设形容词和你本质越贴合,旁人越觉得很自然的一个关键词,离本质越远,或者说是一些比较不落在实处的形容词,就会让人觉得这是刻意营造的。
“音乐才子”李健,你会觉得对啊,他是很有才华的音乐人,这个是属于正常描述而不是营造的人设营销,“大提琴精”王晰,也很贴切,因为他就是男低音。但这些词如果硬放在其它可能音乐才华不是特别出色的歌手身上,就会觉得很突兀。
又或者,粉丝一定要说一个艺人“正能量偶像”,这就很讽刺了。娱乐圈中除了违法乱纪的艺人,谁不是正能量呢?你每次提及这个人之前都要加上“正能量”作为前缀,就肯定会让人产生对人设营销的反感。
人设崩塌之后如何挽救人生?向往蝴蝶只能破茧成蝶
人设崩塌分成好多种,重则违法乱纪,涉及了黄赌毒等法律底线的,轻的也有失去观众缘,口碑滑落等。人设崩塌,对于艺人来说,姑且不论职业前途,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秩序也是一个挑战,毕竟人设很多时候也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倒影。
小南:哪种类型的人设最容易崩塌?或者说是崩塌了之后最难反转呢?
孙佳山(行业观察专家):翟天临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因为他人设立的太高,而且崩的方向和之前刻意立的人设是正相反的,这基本上就很难挽救了。他的人设如果立的含糊一点,不是学霸,而是文青之类,可能风险就没这么高。
就是不要立对道德、人格要求比较高的人设,比如立个“吃货”人设,那多吃两口少吃两口都不叫事儿。但如果把自己的人设立到道德制高点的层面,人设一旦要是崩了的话,就很难再反转。
青草(经纪人):人不可能无可挑剔,没有人是完美的,你越往一个极端去展现自己,肯定是会出问题。尤其现在网络时代,我觉得本质还是要真实,哪怕你性格里面的缺点,你要由衷接纳和面对自己的缺点,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自我调侃,大家其实都能接受。不要硬去做假的一些东西去。例如我最近觉得张雨绮就很真实,所以让人觉得不错。
小南:人设崩塌,对于艺人来说确实是职业和人生的一道坎,但以后无论还是不是复出,总有自己的人生需要过,在拯救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方面,有没有好的建议?
莉莉(心理学专家):有一些艺人,自己本质都不相信那个营销人设的,例如我真没见过哪个女艺人被套了“吃货”人设,就真的会不顾忌身材管理敞开了吃。但有一些艺人,例如仝卓、翟天临,他们是深信了自己的人设,在过度投入这个人设当中之后翻车的。甚至像仝卓,连翻车了之后还是没有反省自己,继续按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理所当然地要求这个世界按照他想象中运转的,这就比较麻烦了。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你的人生,展现在你面前的部分就像一部电影,你坐在观众席上看到的,是在放映室里面,电影胶片投影出来的成像。放映室里的电影胶片才是你内心的“投影源”,你的生活只不过是你的内心投射成的像。那如果你对你看到的电影不满意,你是去放映室里面,找到电影胶片然后修改呢,还是在观众席上大喊大叫,怼天怼地呢?我觉得,成功的艺人走的路就是前者,失败的艺人走的路就是后者。
某些艺人一直强调“学霸”“对艺术的执着”这个人设,内心的“投影源”可能就是“我非常渴望被大家认为我是有才华的”,或者“我害怕大家不认可我”。也就是说,投影源里面,通常藏着一个人深层的欲望或者恐惧。而艺人立的人设,有可能就是他们内心真正向往但是目前还未能真实存在的东西。
人设翻车之后,我建议他们首先要找到自己内心的“投影源”。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自己为什么要进入公众的视野?为什么想成为明星?为什么希望大家认为我是学霸?为什么自己非常害怕不被认可?有一句话叫做“凡人畏果”,就是说,有修为的人,是会从上述的这些起心动念去觉察自己,确保自己做事情的发心是纯粹的,对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动机都怀着敬畏之心,而不是等到自己不想要的后果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才开始有敬畏之心。
当你找到自己内心的欲望或者脆弱的时候,你才能去和那一部分对话、和解,明白自己真正想要展现的是什么,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真正能够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就像一条毛毛虫,它向往的是蝴蝶,所以它可能一度饰演蝴蝶这个“人设”,然后被大众发现“你根本就是个毛毛虫”,导致人设崩塌,遭受大众的嘲笑。但如果他能回去自省、努力,像毛毛虫一样,先做一个茧,把自己放在里面让自己蜕变,那么才可以破茧成蝶,成为真正的蝴蝶飞出来。
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这个因为你的起心动念而造成的“果”,就有可能越酿越大,越酿越苦。例如仝卓,他内心非常恐惧不被认可,但是他不去找到这个恐惧,而是满不在乎地按照原来的模式继续维护自己。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现实就是,他最近的一些举动,让他越来越不被认可,甚至可能连自己粉丝的基本盘都丢了。这就是最坏的结果:当你不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的时候,你的潜意识就会在你的世界制造出你最恐惧的事情,让它成为现实摆在你面前,你才能够学到这一课。
我的建议是,趁早向内看,找到内心的那个滚动放映的小胶片,然后修改它,才能避免你的生活继续在大荧幕上继续上演灾难片。闭麦、修整、学习面对自己,成为自己真正向往的人,才是真正挽救的方式。
偶像到底能不能给予别人力量?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作为普通人,力量来自于对医护人员的信赖,而那些身穿防护服奔赴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力量来自于哪里?小南记得有一个很感人的细节,一批“80后”“90后”的医护人员,在他们的防护服上写上了周杰伦的歌词,相约战胜疫情之后要一起去看演唱会,这,就是偶像的力量啊。
在他们成长的年代,或许从未为周杰伦刷过一次“周杰伦正能量艺人”“跟着周杰伦做公益”这样的话题,但是,那些真正打动他们陪伴他们的歌词所代表的力量,是渗透到生命中的。最好的人设是什么?是在别人最艰难的时候,用自己的作品给予别人力量。
【撰文】南方+ 记者 梁燕 刘长欣
【作者】 梁燕;刘长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