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世界规模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气象预警构筑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参观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本报记者侯可 橙色预警、暴雨黄色预警、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今年首个红色山洪气象预警……6月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多...

气象预警构筑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参观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本报记者侯可

橙色预警、暴雨黄色预警、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今年首个红色山洪气象预警……6月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多项天气预警,在防范和应对各类气象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记者走进中国气象局,走访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部门,了解气象预警如何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上面有卫星,下面有雷达,可以准确监测局地小范围强对流天气

走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地球业务平台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风云四号卫星传回的气象云图。中国气象局首席服务专家王新轻轻一点,一幅广东省的云图立即跳了出来。

“华南降水持续时间长,比较稳定。从这个图可以看出,黄色和橙色代表这些地方刚刚产生对流,而且程度会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形成雷电或短时强降水等对流天气,需要特别注意。”王新介绍道。

去年6月3日,风云四号B星发射成功。B卫星作为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卫星,在继承风云四号A卫星试验卫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了卫星的整体可靠性、稳定性和探测精度。“风云四号B星拥有分辨率为每分钟250m 空的新型快速成像仪,能够细致捕捉快速发展和突变的云系,提高对局地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精确监测能力。”王新说。

“利用星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风云四号B卫星遥感数据将实时发送到地面数据中心站进行数据处理。”王新指着风云地球的业务平台告诉记者,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工作就是将遥感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气象产品,通过地面网络和风云四号卫星广播,快速分发到全国各省市县各级卫星覆盖区域的固定气象站和车载、船载移动接收终端。“利用风云四号卫星数据广播系统,从卫星遥感载荷获取遥感数据到到达最终用户只需几分钟,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和海域的船舶提供高频气象数据。”

上面有卫星,下面有雷达。在中国气象局气象中心实时业务观测平台上,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的拼图显示,华南地区有强降水回波移动发展。

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有237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运行,其中73部完成了双极化技术升级。“新一代天气雷达每6分钟完成一次完整观测,可获取高分辨率数据,准确监测对流触发、风暴结构和强度变化趋势,在龙卷风、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气象雷达技术创新团队牵头技术攻关,积极推进高影响灾害天气雷达协同观测试验,不断提升强对流雷达监测预警能力,发挥雷达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大国作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雷达气象中心)雷达应用室总工程师孟瑶说。

建立“一纵四横”预警发布体系,大大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先进的气象信息系统,构建了无缝智能气象预报系统。“地球-空-天空”一体化自动综合观测网“捕捉”各种天气现象,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个用户提供服务,初步建立了“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业务格局。

准确的监测和及时的预警也是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条预警信息做出后,一般要经过采集、审核、发布、复核等多个环节。为了保证预警发布的及时性,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中设计了快速发布流程,简化了中间环节,与各部委衔接的直接发布机制保证了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预警室副总编辑杨介绍,中国气象局已与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发布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警,形成了部门互动、分工负责、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

随着2015年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成立,我国建成了多部门共享的全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终端服务矩阵,形成了国家级、31个省级、358个地级市和2016个县级的“一纵四横”预警发布业务体系,预警公众覆盖率达到92.7%,预警发布时限达到3分钟至8分钟,可在1分钟内有针对性地发送到受灾地区。

“目前,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已达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可提前3至4天对台风路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在建设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分灾害类型、分区域、分行业、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力求在时间推进、空精细度、内容针对性上有新突破。”杨对说道。

  • 发表于 2022-06-29 12:14:15
  • 阅读 ( 246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nidalma
nidalma

109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