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个概念——"六艺",是指古代士人需要学习的六种技艺。一般认为"六艺"是周朝贵族子弟才能学习的内容,不过这是不尽全面的,有学者认为士乡之民也可以学习"六艺"。"六艺"中有礼、乐、射、驭、书、数,其中就包括射箭的技艺,属于"六艺"当中比较实用的技能,但还是掺杂了一些礼仪性质。那么在古代怎样算是掌握射艺这项技能呢?
"六艺"的说法出自《周礼》,《周礼》是反映周朝时期的官职制度的重要资料,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周朝的风貌。很多人认为,"六艺"这些技能只流传于周朝的上层贵族,最大的原因大概是源自《周礼·地官司徒·师氏/媒氏》的记载。
地官体系中有一个属官,被称为保氏。保氏专门负责劝谏、纠正君主的恶政,以及教育国子。教育的内容有"六艺"和"六仪"。"六艺"就是上文所说的六种技艺,"六仪"指的是六种仪容,所处什么环境呈现出相应的姿态。很多人注意到了保氏的职责,所以也就认为"六艺"是国子这样的贵族才需要掌握的技能。
然而负责教授"六艺"的官职并非只有保氏,接受"六艺"教育的也不只有周朝贵族。地官之首的大司徒一样有教授"六艺"的责任,而受教育对象则是"万民"。《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中记载,大司徒以"乡三物"教育国民。"乡三物"中包括"六德"、"六行"、"六艺"。相对于"六艺"来说,"六德"、"六行"都是道德准则,与"六艺"配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根据前辈学者的分析,这个"万民"并非是周朝的所有国民,仅局限于专门培养士人的士乡。但相对于国子这些公卿子弟来说,其范围无疑扩大了很多。也就是说,"六艺"其实不独属于贵族教育体系,而是国民也可以接受的课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个国家的运转,仅靠贵族公卿子弟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令国民学习"乡三物",也可以为周朝不断输送人才。
"六艺"有六门课程,每一门课程下又有若干小课程,射艺也是如此,根据《周礼注疏》的说法,射艺有五个课程,分别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礼仪性和实用性并存。下面小编就对这五种课程进行详细说明。
"白矢"
射艺的一个科目"白矢",在《周礼》原文中并无相关解释。不过古代有一种很重要的资料,就是注解。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古代的内容也逐渐变得晦涩难懂,需要一代一代人加以注释。射艺中的五个科目的原貌都是通过注释才能流传到现在。
根据《周礼注疏》的说法,"白矢"的要求是箭矢仅仅射中靶子还不够,箭头要穿过靶子,露出白色的箭镞。也就是说"白矢"是满足射箭最基础的需求:精度和力度。似乎不掺杂什么礼仪上的因素,完全是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孔子包括通晓"六艺"的七十二贤人,也并非酸腐文人的形象。
"参连"
与"白矢"相比,"参连"带有更多的技巧性的要求。按《周礼注疏》的说法,所谓"参连"就是先射出一箭,然后在射出三箭"连续而去"。那么这里面就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单纯的"连珠箭",强调发射的频率和速度,遭遇突发情况能够迅速反击;另外一种解释就是这四支箭首尾相连,这个要求比前者和"白矢"就高出很多了。小编没有进行过弓箭的训练,也不好判断后者是否是一种正常可以掌握的技艺。
"剡注"
关于"剡注"这种技艺,网络上的解释通常是说迅速发射,瞄准的时间短促,一上箭就要发射。然而《周礼注疏》中并没有类似的说法。按《周礼注疏》的记载,"剡注"的要求是箭矢后面的羽毛高,箭簇低,以这样的飞行方式向目标。从这些文字记载上来看,"剡注"似乎是指抛射的手段,"注"也有灌入的意思,与抛射比较契合。
当然仅从文字上很难完全理解古代这种偏向技巧性的东西,网络上"剡注"的急速发射的说法也不能确定是否来源于其他史料。所以"剡注"究竟是速射还是抛射,小编也不敢确定,还需要读者自行选择。不过无论是哪种说法,也都是停留在实战的范围。
"襄尺"
众所周知周朝是非常重视礼法规则的时代,礼法也是当时士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六艺"中的礼、乐都是关于礼法的知识;射、御虽然有实战的作用,但是其中也有礼法的色彩;只有书、数是完全的知识和技巧。"白矢"、"参连"、"剡注"三者都是偏向于实战的技巧,而"襄尺"则完全是强调礼法。所谓"襄尺"就是指臣子与君主射箭时,臣子不与君主并立,向后退一尺,强调君主的尊崇地位。
"井仪"
按《周礼注疏》的说法,"井仪"是指发射四支箭,每一支箭都贯穿靶子,在靶子上四方四正井然有序。"井仪"是否有礼法上的因素,小编并不清楚,不过掌握"井仪"无疑会提升对箭矢的控制力了。
上述五个射艺的科目来自于《周礼注疏》,应该算是一种主流的观点。但是《周礼注疏》是后世对《周礼》的解释,东汉学者郑玄作注,唐朝学者贾公彦再为郑玄的注作疏。两个人的生活时代距离周朝都比较遥远,很多正史尚有很多错误的地方,何况《周礼注疏》。所以《周礼注疏》中关于"五射"的记载,也受到了后人的质疑。
有一种观点是,"五射"中各个科目并非独立存在,"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是一整套射箭的方式。它们本来就是郑玄对射艺的强行解释,之后又被贾公彦强行解释。其观点是郑玄所说的"五射"是以弩具射箭的方式,而非周朝时期的射艺。
其中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地方,比如"参连"是三点连成一线进行瞄准;"襄尺"则是安装辅助瞄准的标尺。虽然这种看法非常新颖有拓展性,但也只是一种个人的看法,不能完全确保正确。而且依照这个说法,使用弩具的程序也是错乱的。所以历史上的射艺以及"五射"究竟是什么样子,恐怕已经很难考证了。
参考文献:《周礼注疏》、《"六艺"之"五射"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