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鲁当邵萌
以湖北三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三分之二的经济总量,这是武汉经济圈创造的数据。
2021年3月,中国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国家重要增长极。
2021年5月,武汉都市圈城镇化发展联席会议召开,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市签署城镇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达成同规划、同交通网络、同科技发展、同产业链、同民生保障“五个共识”。
九市如何一心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增长极?位于中国中部的武汉都市圈能否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日前,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的“九城联合面向未来——2022年武汉都市媒体行”启动。带着疑问,封面新闻记者前往一线探寻。
对于很多食客来说,夏天没有小龙虾就没有色彩。
6月30日,湖北省潜江市,中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不时开出满载白色“孵化器”的卡车。盒子里都是小龙虾,或大或小,经过分拣包装。他们正走向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餐桌。
这里有大小商家580多家,服务全省包括武汉都市圈4万多养虾户,高峰日交易量1500吨。对于虾农和商人来说,这里有一个更熟悉的名字——“中国虾谷”。
每天天不亮,一车车来自附近、周边甚至更远的虾场的小龙虾就会被送到这里,进行分级、筛选、包装。只要6到16个小时,借助冷链物流网络,就可以送达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包括乌鲁木齐、三亚。
在交易中心,你可以看到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为“虾嫂”。在小龙虾产销旺季,每天早上6点,装满活虾的容器两侧就会出现成千上万的“虾妻”。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它们就会在虾堆中根据重量等标准选择不同等级的红虾或青虾。除了分拣,还有一些“虾妹”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脱壳、清洗等相对深加工工作。“每天工作六七个小时,一个月挣5000多块钱,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小龙虾交易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交易中心的一个大屏幕上,记者看到了实时滚动的小龙虾交易价格。“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小龙虾价格每天都会公布。我们的小龙虾价格指数可以说是全国小龙虾交易价格的一个风向标。”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除了江汉平原,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四川等地的很多商户和养殖户也会把小龙虾送到这里。”
由湖北王千生态小龙虾产业园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潜江小龙虾交易中心,是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点、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数据显示,2021年,潜江生鲜小龙虾交易额达到84亿元,小龙虾加工产值超过200亿元,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潜江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熊口镇,也是“虾稻共育”模式的发源地。
在熊口镇赵脑村的虾场,6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赵长红告诉记者,“我刚卖了1400斤虾,收了2万元。”之后他补充道,“今年的行情比去年好,去年疫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烈日下,戴着草帽的赵长虹,脸上有深深的皱纹,夹杂着汗水。虽然有一张“老农”的脸,但他熟练地在手机上点了几下,“虾稻共作”基地的数据被他实时掌握,比如水温35℃,PH值7.5...他告诉记者,如果数据异常,技术人员会收到信息并及时处理。
赵红说,赵垴村曾是黔江有名的偏远贫困村。因为“虾稻共作”的发展,现在很多村民的年收入已经超过20万元,甚至有人把养虾技术带到外地养殖,事业更大了。
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刘婷透露,当地已将小龙虾产业打造为“城市名片”,围绕将小龙虾产业打造成湖北下一个千亿产业的目标,推进潜江龙虾区域公共品牌建设。2021年,潜江龙虾的公共品牌价值已经达到25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