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s2/】在海拔4600多米的“云中哨”詹娘舍哨所,40年来,三位藏族老奶奶一直是解放军的官兵,义务给哨所送饭、送邮件。官兵们经常下山看望慰问三奶奶,给村民们送去所需的药品和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如今,随着高原部队物质保障能力的提高,三奶奶再也不用给哨所送饭了,这个拥军爱民、鱼水深情的温暖故事还在继续……
走进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仁庆岗村村民次仁曲珍的新家。厨房里,69岁的次仁曲珍、63岁的达吉、61岁的普赤忙着和面、烧火、煎油饼。这些由三位老奶奶准备的藏族特色食品,将送给詹娘舍哨所的“士兵娃娃”。“小孩子特别喜欢吃我们的藏油饼,说别的地方做不到我们的水平。”普奇自豪地说。
从1982年开始,他们坚持向詹娘府等6个海拔4500多米的哨所运送食物和邮件。解放军官兵还会在有空的时候帮老奶奶干活,帮村民收大麦。40年来,雪域高原上唱响了一曲拥军护边保民安民的赞歌……
雪中的詹娘舍哨所官兵。
“没有哨所的官兵,就没有我们和平的日子”[S2/]
给哨所官兵送年货是三奶奶多年来的习惯。1982年,23岁的大吉嫁给了亚东。有一次,她和同村的次仁曲珍、普赤一起进山采药。山很高,路很滑。大吉不小心掉下悬崖,伤了左腿。人们在雪地里嚎啕大哭,所幸被巡逻山口的官兵救出,才脱离危险。从此,他们商量,一定要报答山顶解放军的恩情。
从海拔2800米的仁青岗村到海拔4600多米的詹娘舍哨所,一路上沟壑乱石,只能徒步攀登。上世纪80年代,哨所生活条件艰苦,冬季大雪,物资难以及时送达。唯一能储存的副食品是萝卜、粉条和木耳,边防官兵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当时我带了自产的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大概三四十斤。”大吉说早上四点半出发,下午两点到。此后,三人约定每周或每半个月向詹娘府等六个海拔4500多米的相邻哨所送饭。
当时三奶奶家并不富裕,村里有人劝她们没必要干这种“苦差事”。普池说:“没有哨所的官兵,就没有我们的太平日子!”
漫长的岁月里,三奶奶起早贪黑,风雪无阻。他们走在狭窄危险的山路上,穿过森林,攀登雪山。为了能够当天往返,他们经常凌晨4点出发,深夜才到家。有一次,为了躲避暴风雪,他们在一个山洞里呆了五个小时。
在三奶奶的带动下,爱国拥军逐渐成为仁庆岗村村民的自觉行动。三位奶奶的七个孩子中有五个考上了大学。有的孩子虽然在外地打工,但只要一回到村里,就会帮忙把菜扛到岗位上。每次上山前,村民们都会从自家的菜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让三奶奶给哨所的官兵吃。
“哨所官兵把老奶奶们当亲人,家里寄来的信、包裹、钱,基本都是通过老奶奶转的。有的战士直接把工资卡给奶奶,每个月拿钱寄回家。”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队长教导员郎小龙说。
郎小龙告诉记者:“从1982年开始,三位老奶奶为这些岗位收发邮件包裹1万多个,转运维修电器数百台,往返里程近7万公里。”
次仁曲珍(左)、普赤(中)、达吉在去哨所的路上。
“我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奶奶们可以放心了”
詹娘舍岗,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4600多米,又称“云中岗”。藏语中“詹娘舍”意为“鹰飞不起来的地方”,可见其地势险要,后勤保障极其困难。
“过去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只能融化山上的积雪。”说起自己的前生,已经在詹娘舍岗位上坚守了10年的老兵范兆福感触颇深。詹娘舍一年至少有半年被大雪封山,战士们几乎“与世隔绝”。他们不仅饮食单一,手机信号也不稳定,生活非常艰辛。
今年春节前,记者走进詹娘舍哨所,探访坚守在山顶的边防官兵,发现哨所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近年来,我们的邮政不仅有稳定的水电路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还有厕所、厨房、锅炉房、医疗诊所等。在岗位,以及娱乐室、图书馆等娱乐区域。我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奶奶们也放心了。”詹娘舍哨所班长常克高兴地说。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平日车辆可直达驿站。哨所内,食堂的碗柜里摆满了菜花、西蓝花、青椒等新鲜蔬菜。士兵可以通过“雪配”APP点自己想吃的食物;遇到大雪,可以用汽车把物资运到山脚下,再用索道送到哨所。"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各种肉类都可以吃."19岁的新兵田说:“除了距离远和海拔高,这里的其他条件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