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改造后,不仅用起来很方便,而且环境也上了一个档次,让我们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感谢政府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一提起卫生改厕,重庆市巫山县铜鼓镇铜鼓村6社村民梁吉辉一脸高兴,也是他真切享受到改厕实惠后吐露的心声。
去年以来,像梁吉辉一样有同感的,在巫山县还有3000余户农户,他们都体验到了卫生厕所改造带来的好处。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小厕所也是大民生。为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巫山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以政府为引导,工匠为纽带,农民为主体的“政府+工匠+农户”的“三+”模式,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让村民“方便”更方便,大大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强化政府引导两年改厕3100户
“手一按,水一冲,上厕所方便了不说,臭味也没有了,热天蚊子也不叮屁股了。”梁吉辉对如今村里的变化十分感慨。
以前,每逢炎夏雨季,旱厕污水横流,臭味弥漫,蚊子飞舞,上厕所只好“捂着鼻子来,提着裤子跑”。
如今,他家经过统一规划而新建的厕所空间敞亮,卫生间里还装上了沐浴设施。干完农活后,回家舒舒服服地冲个澡,一天的疲劳全消。厕所可谓功能齐全,让生活品质也实实在在得到了提高。
祖辈们沿用的“两块砖,一个坑,蛆蝇滋生臭烘烘”的坑厕也彻底成了历史。
“起初他还不想改,经村里耐心引导做工作,他才答应。”铜鼓村党支部书记谭庆发回忆,通过不断向其宣讲农村改厕的好处,梁吉辉成了村里成功改厕的代表之一。
村民有顾虑,政府引导则成为关键。
据巫山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万正西介绍,目前全县普通卫生厕所86851户,普及率达77.54%。2021年建设农村卫生厕所1501户、农村公厕24座,今年计划建设农村卫生厕所1675户,农村公厕15座。
为有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巫山不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文明,小问题、大民生”的理念,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切实把“小厕所”放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体系中去推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为此,县里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制定了《巫山县农村厕所革命工作方案》,印发了《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巫山县农村户厕和公厕无害化改造项目验收规程》等,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同时,强化责任落实。县、乡、村三级分别成立农村户厕改厕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部门督导+乡镇具体实施+村(居)负责监理”的工作体系,把“群众用不用得上、群众用不用得好”作为衡量改厕的硬性指标,层层夯实属地、属事责任,确保户厕改造落实落细。
为引导村民积极配合改厕,在搞好规划、落实责任的基础上,县上还不断通过县级主流媒体、公示栏等全覆盖、多渠道宣传农村改厕的重要意义。在粪便、污水处理等方面,积极宣传变废为宝、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体现“工匠”精神打造实用户厕
“我们改造的厕所分为三格,第一格储存粪便与残渣,第二格过滤,第三格是高效肥水,满了可以自动流到田里,使用起来很方便。”铜鼓村6社村民肖清华指着自家的化粪池满意地告诉记者。
他所说的正是巫山县推行的三格式厕所改造。
为什么推行此种类型改厕?万正西介绍,这种改厕可以很好地减少疾病传播。据监测,1克人的粪便含有4000万个以上有害病菌,这些都是粪便中的致病原。进行三格式改厕后,能有效控制粪尿污染,减少蚊蝇传播疾病,降低疟疾、伤寒、霍乱、肝炎、肠胃炎等疾病的发生,阻断寄生虫的传播,不像以前农村粪水没经过处理直接进入田里,不仅传播疾病,肥效也很差。
在工作推进中,巫山县严格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的原则,在供给“量”与“质”上做好文章。充分发挥“工匠”的关键作用,利用本土人才优势,各乡镇因地制宜组建高素质的改厕工匠队伍,在前期改造和后期维护上,提供“一条龙”服务,积极发挥工匠的专业技术作用。
在工匠队伍的培养上,首先通过自主报名,村(居)推荐,乡镇评选的方式,每个乡镇组建5支至7支工匠队伍,建立工匠库。乡镇随后对辖区内的工匠队伍开展培训,合格后颁发证书上岗,实行统一管理和安排户厕改建任务。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统一图纸精准改建,确保三格式化粪池外观尺寸等各项指标符合改厕技术标准,做到不漏不渗不串水,正常发挥无害化处理粪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