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名理论在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基本上就是每次考察的常考点,这里的考察形式多以客观题为主,单选多选都有可能会出。因此需要大家充分的理解和识记。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这一理论,希望能够给各位备考的考生一些帮助。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步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 :(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1)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例如幼儿园的草坪上树上标着“别踩我,我会疼”小孩就会主动不踩小草。(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3)刻板性。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例如幼儿园的小孩认为男孩就是穿短裤短头发的,女孩就是长头发穿裙子的。(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能够由前推后,但是却不能由后推前。例如小明的哥哥是小亮,问小亮的弟弟是谁?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不知道的。(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皮亚杰借助“质量守恒定律”测试小孩,发现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或技能性的训练。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理解规则和原则但是只能刻板的遵守规则,不敢改变。其中这一时期去集中化是这一阶段儿童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 :(1 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l)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皮亚杰借助“钟摆问题”发现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思维具有了互补性和灵活性,也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以上就是我对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认识和理解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品德发展是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考点,今天我们就重点探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设计了许多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分析儿童的回答,尤其是回答中的错误,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在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的判断时, 他向儿童叙述了下面一则故事,要求儿童对主人公的行为作评价,说出评价所依据的理由。
A.一个小男孩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餐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外出,想吃厨柜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了儿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概括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2)他律阶段(2~8岁):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②评定是非时, 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③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动机,例如,6~7岁儿童认为,在上面的故事中,约翰比亨利坏,因为约翰打破了15个杯子,而亨利只打破了1个杯子,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客观后果即客观责任来判断是非善恶。
(3)自律阶段(8~11、12岁):儿童进入自律阶段,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 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②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例如,10、11、12 岁的儿童认为,亨利比约翰坏,因为,约翰是无意中打碎了杯子,而亨利是趁妈妈不在偷东西吃时打碎杯子的,这说明,这时的儿童已注意到了行为的意图和动机,即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作判断。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而作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外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道德判断;自律道德则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不平等、公道不公道等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受儿童自己所具有的主观价值支配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认为,儿童只有达到这个水平,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以上介绍的就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希望对大家的考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