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在什么地方建立民国中央政府,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武昌是首义之地,黎元洪认为应将中央政府设于武汉。因此,1911年11月7日,他致电各省军政府征求意见,电文说:
现在义军四应,大局略定,惟未建设政府,各国不能承认交战关系。敝处再四筹度,如已起义各省共同组织政府,势近于偏安,且尚多阻滞之处。若各省分建政府,外国断不能于一国之内,承认无数之交战团。兹事关系全局甚大,如何之处?迄贵军政府会议赐教,立盼电复。
两日之后,黎再电各省,要求速派代表赴鄂,协商筹组新政府。汉方意见,受到江浙方面的反对。11月11日,浙江都督汤寿潜、江苏都督程德全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建议在上海磋商建立全国政权事,并建议各省都督府和议局均各派代表一名出席。陈其美完全赞同汤、程建议,于11月13日致电独立各省速派代表莅沪。电文中说:
民军倡议伊始,百凡待举。无总机关以代表全国,外人疑虑,交涉为难。……今接湖北黎都督及镇江林都督两处专电,意谓上海交通较便,组织机关,用为开会之地,闻命之下,距跃三百,亟当遵照办理。特通电贵省,商请公举代表,定期迅赴上海,公开大会,议建临时政府,总持一切,以立国基,而定大局如蒙认可,迅请电复,不胜悬盼之至。
两天后,已有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山东等省代表到达上海,他们协商成立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这时,武汉方面仍坚持在鄂开会的原议,并表示在黎的通电发出后,已有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复电即日派代表到鄂。在这种形势下,上海方面同意各省代表转赴武汉开会,协商组织临时政府事,但认为各省代表会所仍以设上海为宜。并各留代表于沪,以资联络。
赴武昌的各省代表有:
江苏:雷奋、马君武、陈陶怡
浙江:汤尔和、陈时夏、黄群、陈毅
福建:潘祖彝
山东:谢鸿焘、雷光宇
安徽:王竹怀、许冠尧、赵斌
湖南:谭人凤、邹代藩
广西:张其镍
四川:周代本
直隶:谷钟秀
河南:黄可权
湖北:时象晋、胡瑛、王正廷、孙发绪
各省代表到达武昌时,汉阳已失守。为安全计,会议于11月30日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举行。会议推举谭人风为议长,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湖北军政府暂行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职权。并议决,如袁世凯投向革命,可推举其为临时大总统。
会议还讨论了议和纲要四条:
1.推翻满清政府;2.主张共和;3.礼遇旧皇室;4.以人道主义待满人。《组织大纲》对中华民国新政权机构作了初步勾画,它虽较粗糙,但仍有一定意义。
会议尚在进行时,获悉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各省代表认为以南京作为中央政权的所在地更为合适,遂于12月4日议决在南京筹建临时政府。各省原留沪的联络代表,为方便政府统筹全局,于12月4日协商设置假定大元帅和假定副元帅,并分别由黄兴、黎元洪出任。结果遭到黎元洪的反对,黄兴亦表示不就
黄兴
各省代表陆续来到南京。12月16日再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易为副元帅。对此,黎虽接受,而黄却力辞。这件悬而未决的国家大事,由于孙中山的回国而得到圆满解决。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不在国内。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为革命筹款抵达美国。在丹佛城从报纸上获悉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在路过圣路易城时,又见报载:“武昌革命军为奉孙逸仙命令而起者,拟建共和国体,其首任总统当属之孙逸仙。”鄂军都督府亦电告在上海的革命党人黄兴等,转告孙中山“从速归国,主持大计”
这时,孙中山考虑“本可由太平洋潜回,则二十余日可到上海”,但是此时“当尽力于革命事业者,不在疆场之上,而在樽俎之间,所得效力为更大也。故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而后回国”为此,孙中山由美国到了英国、法国,辗转两个多月,继续进行筹款和外交活动。其间,在伦敦时,孙中山曾收到国内电报,促其回国担任总统,孙中山淡然处之。11月16日,孙中山再电民国军政府,对总统人选问题,表示:“总统自当推定黎(元洪)君。闻黎有推袁(世凯)之说,合宜亦善。总之,随宜推定,但求早巩国基。满清时代权势利禄之争,吾人必久厌簿(薄)。……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
12月25日,孙中山由国外回到上海。以孙中山多年奔走革命的光辉业绩,在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中有崇高威望,由孙中山领导组织临时政府,乃众望所归。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同盟会干部会议,就组织临时政府事展开讨论。孙中山力主实行总统制,反对宋教仁的内阁制主张。
12月29日上午10时,各省代表齐集南京丁家桥原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到会者有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西、陕西、直隶、河南、山东、奉天,共17省45位代表。由浙江省代表汤尔和主持选举会议。候选人确定为孙中山、黄兴、黎元洪。选票为每省1票,共17票。获三分之二以上选票者当选。投票结果,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孙中山当选为首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史书介绍了孙中山离沪赴宁就职的盛况:
本日,孙先生文借代表汤尔和、王宠惠及军事顾问荷马李将军(Homer Lea)等,于上午十时乘沪宁铁路专车离沪赴南京。其时上海各军队先期齐集于车站,擎枪排列,各团体均举代表到站恭送,一时莅至者不下万余人。车启行时,鸣炮示庆,响彻云霄。沿途各大车站欢迎致敬者,更不知凡几。下午五时,车抵下关,稍停,鸣礼炮,奏军乐。各营队皆双手举枪,驻宁各国领事亦在车站迎近。停泊长江军舰,各鸣礼炮二十一响,以表敬意。是时,在南京人员已决定设总统府于城内旧两江总督署。当将南京城垣铁路与沪宁铁路接轨,孙先生仍乘专车入城。沿铁路遍悬旗帜,密布军队;市民夹道欢呼,争欲瞻仰颜色;各店户悬挂烛灯,夹以旗帜,颇为壮观。是夜,天色阴雨,寒风刺骨,然军民欢迎之热忱,仍不稍减。专车于下午六时十五分到总督署站,孙先生下车改乘蓝色绣花彩绸马车,由军乐队骑马奏凯旋歌前导,后随卫队,向总统府进发。既至,由黄兴、徐绍桢迎接入府,夜十时行受任礼。孙先生就大总统位后,参预典礼人员,排列两阶,行三鞠躬礼,各炮台复鸣炮二十一响。
典礼上,孙中山宣读誓词:
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接着,孙中山发布就职宣言书,指出建国之根本方针:
国家之本,在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虽编制或不一,号令或不齐,而目的所在则无不同。由共同之目的,以为共同之行动,整齐画一,夫岂其难。是曰军政之统一。国家幅员辽阔,各省自有其风气所宜。前此清廷强以中央集权之法行之,以遂其伪立宪之术。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后行政期于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调剂得宜,大纲既挈,条目自举。是曰内政之统一。满清时代藉立宪之名行敛财之实,杂捐苛细,民不聊生。此后国家经费,取给于民,必期合于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之统一。以上数者,为政务之方针。
在对外方针方面,指出:
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持平和主义与我友邦益增睦谊,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循序以进,不为悻获。对外方针,实在于是。
临时政府宣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同时改用公历纪年,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1月2日,各省代表会修正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3日,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孙中山任命胡汉民为总统府书长、徐绍桢为南京卫戍司令;并通电各省,依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各省派参议员3名组织临时参议院,以行使立法权。在参议院未成立前,暂由各省都督代表会代行职权。
关于政府组成人选,经孙中山与各方面协商,并经各省代表会投通过,5日,孙中山举行各部总长委任礼。其名单如下:
陆军部总长黄兴次长蒋作宾
海军部总长黄钟瑛次长汤萝铭
外交部总长王宠惠 次长魏宸组
财政部总长 陈锦涛 次长 王鸿猷
司法部总长伍廷芳 次长 吕志伊
内务部总长 程德全 次长 居正
教育部总长 蔡元培 次长 景耀月
实业部总长 张賽 次长马君武
交通部总长汤寿潜 次长 于右任
从上述政府9部总长人选看,同盟会成员只黄兴、王宠惠、蔡元培3人,占1/3。其他成员中,张、汤寿潜原为立宪派人士,黄钟瑛、陈锦涛、伍廷芳、程德全均曾是清政府的官吏。这样一种人事安排,体现了孙中山团结各方面力量共建民主共和国家的宽阔胸怀,也是符合现代国家体制精神的。建设国家,用人惟材,而不计其他。
孙中山在1月12日答复蔡元培关于区别对待康有为、章太炎的信函中说:“关于内阁之设备及其组织用人之道,弟意亦如是,惟才能是称,不问其党与省也。”各部总长均是重要政治人物,由于种种原因多未真正就职,而实际执掌部务的是各部次长。这些次长都是较有才学的年轻同盟会员,这就保证了革命党人政治目标的实现和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行。
欢迎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