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小镇做题家的话题火了,且不论被牵连的其他事,大多数人看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都会说“背刺”,太真实了诸如此类,再加个哭泣的表情;什么是小镇做题家,又换句话说,为什么小镇做题家这个词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这背后的的确确需要我们进行一些思考。
2020年6月3日,“真实故事计划”推出一篇名为《小镇做题家:一个211高校学生的命运陷阱》的文章,获得10万加的阅读量及转发评论,将 “小镇做题家”带入社会公众视野。许多陷于自我认 知困境、在迷茫中挣扎的小镇青年大学生似乎找到了精神皈依,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纾解焦虑情绪,试图在抱团取暖中建构起对自我的身份认同。随后澎湃思想市场、三联生活周刊等,在媒体平台发文讲述“小镇做题家”的故事,将这一话题从部分群体的自我调侃转变为社会公共议题,“小镇做题家”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来源: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以上是寻找到关于小镇做题家最初的定义,然而随着公众事件的不断发酵,慢慢的小镇做题家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情景,慢慢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大量的“考公党”“考研党”开始用小镇做题家进行自嘲,结合来看,在时代背景下的我们,确实是出于当下困境进行的最无奈的自嘲。
2022年的今天,每个人都觉得很难,考公人数再创新高,考研竞争更加激烈;说到底都源自于就业环境的改变和经济的不景气;众所周知,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我们作为全球化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我们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经济下行,就业困难,企业普遍性降薪裁员,互联网企业也好,传统地产行业也罢,诸如此类之前比较高收入的行业都进入了严冬,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体焦虑,而当个体焦虑在网络上发酵成为普遍性焦虑;面对这样的困境,有人选择奋战“公考”而有人则选择考研;他们之中大多数并不是出生在北上广深成杭这样的一线或者新一线城市,而是出生于四线或其以下城市以及县镇,通过自身的努力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家庭没有相应的社会资源来帮助其在城市中立足,返回熟悉的家乡,也没有相对的工作岗位给予,只能被迫的“卷”进考公的大军中,与行测申论作伴,不知何时上岸。
有人说小镇做题家的出现,本身就是内卷白热化的一种体现,这点不可置否;但还有多人在掌握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去进行批判甚至嘲弄,总给人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恍惚感,而正是因为这样行为的出现,才会在舆论层面掀起如此大的反应,毕竟掌握社会资源的是少数,他们可以何不食肉糜,但大多数人不能。
“背刺”是什么?当你没有防备的时候被背后突然刺向造成了伤害,从这个角度而言,很多人在不知道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的时候不会去想这些,可当第一次接触到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的时候,恍惚之间和自己的生活对标的时候,的的确确是种“背刺”,而且真的很痛,刺的不是别的,是那颗不安、恐惧、迷茫等混杂在一起的内心。
有人论言“桃花仙”,但你我终究不是唐寅,做不到那般心境,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不断的被动罢了,“背刺”过后还不是要往前走,对吗?至少,我们真实而平凡。
致敬真实存在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