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怎么秒升太阳(隐蔽的网络诈骗江湖62元内衣丢失获赔)

在某境外诈骗窝点,数百台电脑并排放置,无数双眼睛守在屏幕前,等待着下线传来消息。“唰”,屏幕刷新,千万条个人信息涌入后台系统,有人已经拿起手机根据收到的个人信息拨打电话号码,而在话筒...

在某境外诈骗窝点,数百台电脑并排放置,无数双眼睛守在屏幕前,等待着下线传来消息。“唰”,屏幕刷新,千万条个人信息涌入后台系统,有人已经拿起手机根据收到的个人信息拨打电话号码,而在话筒的另一端,则是他们今天的“猎物”。

或扮演公司客服或扮演贷款销售,一套依据早已写好的剧本的表演就此上演,其唯一的目的,是诱骗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的钱财。不过数小时,巨额数字货币将流入这里。巨额利益驱动之下,网络诈骗已成为最突出的犯罪行为之一。

据最高法2019年11月发布的《网络犯罪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8年,已结办的网络犯罪案件高达4.8万余件,三成以上涉及诈骗罪,占比最高。

在这个依赖星罗密布的网络所构筑的诈骗江湖里,还有许多未曾见天日的隐蔽角落,甚至有人终其一生都不会知道,对面骗了自己的到底是谁。

隐蔽的网络诈骗江湖:62元内衣丢失获赔,女子莫名被骗五万

漫画:警惕黑产业。一些网络黑产从业者利用电商平台,批量倒卖非法获取的人脸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网络工具及教程。专家提醒,这些人脸信息有可能被用于虚假注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新华社发

新型骗术之下:客服理赔和网络借贷下的诈骗陷阱

从网上贷款的五万块到账半小时后,郑蓉(化名)的钱不翼而飞。

那是2019年4月一个晴朗的中午,刚睡了一场午觉的郑蓉醒来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某公司客服,告知郑蓉三天前她在淘宝上购买的内衣在运送途中丢失了,对方主动表示要理赔。“他说理赔只能走公司专用退款渠道,让我加他微信。”郑蓉觉得麻烦,一件内衣丢了就丢了,并不值多少钱,对方却语气委屈,称办不了这单公司会扣奖金。郑蓉心软,加了对方微信。

这个名叫“K用心每一天”的人给郑蓉发了一个二维码,称是理赔渠道,她没有多想,就扫了二维码, 随后出现了理赔页面,那是一个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处处可见的类似信息单的东西,郑蓉填写了几乎所有的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银行卡号乃至银行卡密码,而她不知道的是,这是个钓鱼链接的后台,已逐步将其填写的个人信息全部抓取。

接着,对方让她下载了一个名叫“招联金融”的APP,说是退款平台。看到APP上“贷款”的字样,郑蓉意识到不对劲,“我只要赔付,我不需要贷款。”对方却坚持表示,这是公司的退款渠道,钱款到账后除去理赔的62元,剩下的钱将在后台自动扣除。

郑蓉勉强按照对方的指令完成了接下来的操作。随后,一张成功理赔五万块的图片发送到了她的手机上,第二天一早,郑蓉的支付宝里真的多了五万块。

内衣的价格是62元,对方却赔付了自己五万块。郑蓉有些慌,给银行打电话,才得知这其实是借贷来的五万块。“借贷时是用支付宝登录的,担心我的个人信息泄露了,遇到诈骗了。”为了安全,她赶紧将借贷来的钱转到了银行卡里,不过几分钟,钱被转走了。

现在回想起来,郑蓉称自己是“稀里糊涂被骗了”,这种事后回想起来连自己都觉得诧异的骗术,同样发生在吴杰(化名)身上。

今年3月23日上午,吴杰照常刷手机看新闻,无意间看到一则贷款广告,做小本生意的吴杰上一笔银行贷款刚刚到期,“这么巧合,广告就出现了。”他点击了这则“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广告,随后弹出来的是一个测算额度的页面,但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银行卡等个人信息,“想着有就借,没有就算了,试一试。”他进行了测算,“恰好我差30万,测出来额度就是30万。”

吴杰还未来得及仔细思考这些“巧合”,一个陌生的电话打了进来,“说要签订借贷合同,利率和银行差不多。”对方还以“担心无法还款”为由要求吴杰先交纳十万块押金。

对于吴杰来说,十万块并不算什么大额数字,他往那张准备办借贷业务的银行卡里放了十万块。“过了中午12点,他又来电,说我收到了一个验证码,要发给他。”吴杰后来才明白,那是对方用自己的个人信息又开设了一个银行电子账户。精心设计的骗局总是有层层的障眼法,对方随即又以需要三笔银行流水才能放贷为由,引导吴杰将近6万块分两笔钱从银行卡转到了开设的电子账户里,到了第三笔,吴杰“稀里糊涂”的把钱转到了骗子的银行卡中。

隐蔽的网络诈骗江湖:62元内衣丢失获赔,女子莫名被骗五万

北京铁警举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 。 新华社发

隐蔽的产业链:“料商”和卖QQ号的人

短短几个小时内,由一个陌生号码所发出的无数指令,让被骗的人们晕头转向,甚至根本来不及思考那些话术中遍布的漏洞。事后回忆,往往只能以一句“稀里糊涂”来带过,但当初骗局中如此多真实的“巧合”又充满了某种信服力,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掉进诈骗的陷阱。

郑蓉想不明白,如果对方不是客服,为什么能了解自己购买了什么商品,以哪家快递公司寄送。吴杰也同样困惑,为什么广告恰好在那一刻推送到了自己的手机,而且测出的贷款额度恰好是缺的那30万元?

事实上,为了搭建一个真实场景,塑造一场毫无破绽的骗局,一切看似偶然的巧合,其实都来自于精心的设计。从“猎物”还未接到电话之前,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已开始运转,在这个隐蔽的世界里,所有人都在为远在境外的诈骗团伙提供“子弹”,射程精准的狙击枪已瞄准了他们。在这条产业链里,有人专门盗取个人信息贩卖,以帮助诈骗团伙实施“精准”诈骗;有人专门负责量贩电话号、微信号、QQ号,以供诈骗团伙使用隐藏身份逃避打击,还有人利用Q币、购物卡、游戏点卡协助诈骗团伙洗钱,将这些骗来的钱洗白。

在网络诈骗江湖中,出售个人信息的“中间商”绝顶重要。他们通常将个人信息称为“料”,“料”越“新鲜”、涵盖的个人信息越全面,价格越贵。每一条“料”价格为30至80元不等。据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调查显示,精准“料”,往往能将万分之一诈骗的成功率提升百倍,达到百分之一以上。

贾军(化名)就是这样一位“料商”,他所经营的公司“芯贝科技”通过与一些公司的非法合作,能在各大网页实现网贷广告投放,而一旦有人点击广告链接,输入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将全部被“芯贝科技”的后台系统所掌握。“上午九点输入,中午就能卖给诈骗团伙。”贾军介绍,一次交易就能卖出40万条个人信息,按照市价算,最低就能有1200万收入。

黑灰产业链逐步成型,面对巨额的金钱诱惑,甚至一些正规经营的公司亦不乏有“内鬼”铤而走险。杨辉(化名)所在的上海某公司专门负责销售专业的网店订单管理系统,利用职务之便,他曾多次在后台批量盗取用户的网购订单数据,售卖出数百万条甚至上亿条数据。

这些“料商”源源不断的为诈骗团伙输送“料”,以确保他们能获得足够精准的信息,制造一个又一个量身订制的诈骗陷阱。从以网恋为幌子进行诈骗的“杀猪盘”到冒充公检法人员要求配合案件侦破诱导转账,从网上兼职刷单刷信誉到诱导青少年购买游戏装备,再到如今以公司客服赔付丢失快递件为名直接引导其网上借贷,诈骗的对象被一一分类:“有借贷需要的人”、“有过多次购物经历的女性”,“玩游戏的青少年”……诈骗团伙逐步为“猎物”实现精准画像,甚至连对方花呗、借呗的借贷额度,他们都一清二楚。个人信息泄露让每个人在网络诈骗江湖里,成为了靶子。

黑市里,还有人随时售卖和提供诈骗时需要使用的手机号、QQ号、微信号等即时通讯工具。徐飞(化名)长年养号贩号,在公共聊天室里,往往几块钱就能收购一个QQ号。以往需要长时间挂号练级的时代一去不返,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升级变得格外便利。“通过软件,一次性就能养两万个QQ号,升到太阳级别就卖出去。”徐飞称。

这只是徐飞业务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时候,徐飞为诈骗团伙服务。他将收购来的大量QQ号、手机号通过软件加工,互相绑定,然后出售。“一次性就能批量绑定1000个。”

技术在此时成为了犯罪的帮凶,徐飞只需要利用软件对QQ号做一种技术处理,挂上一种名为“令牌”的东西,就能使得这些收购来的各种QQ号躲过异地登录可能被冻结的风险,随时更改密码解冻,以方便境外诈骗团伙使用。

隐蔽的网络诈骗江湖:62元内衣丢失获赔,女子莫名被骗五万

2019年11月14日, 河北省公安机关在菲律宾捣毁一特大电信诈骗窝点,在石家庄国际机场,犯罪嫌疑人被河北警方押解下飞机。 新华社发

境外诈骗窝点:“业务员”每天至少要打100个电话

产业链的终端是网络诈骗团伙在境外聚集的窝点。

福建人阿城来这里从业半年了,所在的团伙干的就是冒充淘宝客服理赔进行诈骗。

阿城每天至少要打100个电话,上班前,他总是能从“领导”那里领到“料”,这些批量打包的信息中,详细记录了“猎物”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码、购物记录、家庭住址等,之后,他将拿着从老板那领来的手机号和微信号,按照写好的剧本引对方“上钩”,表演往往开始于快递丢件,作为“客服”,他会主动要求为对方赔付,郑蓉就是如此上当受骗的。

“每一项操作绝不能超过60秒,要不断的发信息,指导他们一步步往下走,不能留出思考的时间。”阿城所秉持的原则,来自于团队多年行骗的经验,而再高明的骗术,也并非无往不利。阿城干了半年,骗到手的业绩是十五个。

但高额的利润最终打败了内心的道德谴责,他实在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一单诈骗成功,阿城可以提取25%,月收入最高的一次,他一单就诈骗了29万,能有7万余元进账。那是来自一位婴儿妈妈的订单,他谎称对方购买的母婴用品丢失,一步步诱导对方掉入了陷阱。

监管漏洞:电信诈骗为何屡打不绝?

互联网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同时孕育催生了犯罪的土壤,网络诈骗多发,已成为近年来最为突出的犯罪行为之一。一条成熟的诈骗“产业链”,让网络诈骗显得如此轻而易举,在互联网世界里,人们甚至不必互相认识,就能搭建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诈骗团伙。

互联网不仅让诈骗变得更为便捷,也让隐藏罪恶显得尤为简单。在偌大的互联网世界中,每个人隔着屏幕成为一个代码,根本无从辨别其真实面目,网络中行为痕迹的易销毁,更让打击显得极为困难。

“早些年打电信诈骗,打到他们都往山上跑,后来都跑到境外,跨国追捕更难。”蒋佐明指出。

近年来,为提升打击成效,公安机关开始转变办案方式,更加侧重打断黑灰产业链。其中,打击“料商”成为关键。据蒋佐明透露,苏州市公安抓捕“料商”贾军后,与贾军有合作关系的境外诈骗窝点一度“断粮”十天,“窝点没有‘料’就无法实施诈骗,没有收入就付不起当地高额的房租,只能就地解散。”

在苏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民警俞洋看来,网络诈骗黑灰产业链暴露出监管漏洞。“以通过网络借贷实施诈骗为例,按照规定,一些小额的借贷公司只能在线下开展业务或只能在当地开展网上借贷业务,为什么一些公司还能在网页上向全国各地推送借贷广告搜集个人信息?”

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夏学建也表示,黑灰产业链的出现,无疑暴露出监管的薄弱。“诈骗分子能大量使用非实名的电话卡,而工信部明文规定,要强化行业卡实名登记管理,一些企业明显未尽审核责任,大量为同一用户批量开卡。”

个人对信息保护的忽视,更直接助长了犯罪。“点开网页让我输入个人信息,我想着试一试也没什么。”4万多块被骗走后,吴杰的表述,反映了大部分人面对网上搜集个人信息的态度,这无疑为诈骗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网络诈骗的猖獗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公安部已连续多次部署专项打击行动,要求对网络诈骗进行全链条打击。近日,江苏公安针对两起网络诈骗案进行收网行动,上述冒充客服实施诈骗和以网贷为由实施诈骗的两起案件均成功告破,相关产业链被一举摧毁。

为了从源头上拦截诈骗,8月31日,工信部出台《通信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或者用户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或拨打商业性电话。用户未明确同意的,视为拒绝。用户同意后又明确表示拒绝接收的,应当停止。

相关部门加强打击完善监管的同时,个人更应提高警惕提升保护意识。网络诈骗未来还将有哪些新型手法,我们未尝可知,但管好自己的钱袋子,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是每个人需要负起的责任。

南都记者 蒋小天 发自北京

  • 发表于 2022-08-15 10:46:25
  • 阅读 ( 116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浏览:38
浏览:38

589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