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的事情又变多了:手机用多了可能丢工作? !公司下班检查员工手机使用时长,这合法合理吗?企业管理者该如何正确行使管理权?
手机使用时长关系到能不能继续留在公司?
员工上班摸鱼老不好?那是没遇见下狠手的公司!
早在今年4月份,武汉就有一家公司要求员工下班将手机电量消耗截图私发检查,看应用耗电占比,反推其工作时间都在干什么,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了抓“摸鱼”。虽然这样的做法引发无数网友吐槽,但还是有公司有样学样,从“手机使用时长”下死手,严管员工、严抓摸鱼。
近日,江苏一家公司就被爆料:下班检查员工手机使用时长,时长关系到能不能继续留在公司。据悉,该公司发通知,称人事下班后会检查员工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具体怎么操作呢?下班后,人事会在前台等着,挨个要手机拍照,如果屏幕使用时间太短就要拍电量和软件使用时长,检查手机电量都用来干什么了,评估员工上班摸鱼情况,对违规者予以处罚。
行使用工管理权应注意避免法律风险
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大家都懂,公司监管员工的各种规定,出发点大多是为了防止员工上班摸鱼。但操作不当,涉嫌窥视员工隐私信息,就容易引发一般人格权纠纷。
就说公司检查员工手机使用时长,有侵犯员工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之嫌。法律规定了个人享有隐私权,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手机电量消耗截图能够显示个人对各APP的使用情况,相关数据应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更不说现代人的手机藏着个人很多私密信息,如果公司未征得员工同意即要求检查,涉嫌违法。
职场管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其中公司监管的目的及行为应具备合法性。也就是说,公司出台办公管理制度,检查员工手机使用情况也好,设置监控设备监测员工上班行为也罢,都应以安全保障及合法合理的用工管理为目的,不得侵犯员工的隐私权等相关权益。并且,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用工管理,公司都应当告知员工监管措施的具体情况,明确检查或监控的具体内容,尽到提示义务。
公司想要监测员工工作情况,可以针对监管措施的制定、监控内容的运用、员工隐私保护等问题形成制度性规定,履行相应民主程序,如公示与告知劳动者并就异议及时进行协商处理,最大程度地保护员工隐私权,不非法公开员工个人信息,实现以制度管人。此外还需注意不管是劳动合同还是规章制度,关于监管条款的约定内容,一定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要违反禁止性规定,在此基础上,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基于平等自愿原则及诚实信用原则,出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签订或制定的合同内容,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约束员工行为。
另外,公司惩处行为想要站得住脚,也要谨慎制定内部规章制度,使得惩处有理有据。公司以劳动合同约定或内部规章制度限制员工工作时间安排,要把握好尺度,一句话禁止行为如“上班禁止玩手机”的规定就太笼统,容易误伤、引发纠纷。公司应当作出更明确的界定,将员工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行为有效衔接到劳动纪律,作出强调说明。公司根据规章制度对员工做出处理时,还要注意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员工个人,最好由员工签字确认公司处理意见。
看得住人,管得住心
细数公司为监管员工所采取的一系列奇葩操作,从要求“居家办公人员每5分钟打一次卡”,到“1V1监控全方位无死角”,再到“下班检查员工手机使用时长”。如此监管,真的管用吗?
在工作时间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符合劳动纪律与日常生活经验,但凡事都讲究劳逸结合,打工人不是机器人,不可能8小时全程高度集中于工作,期间需要一定的放松调节。公司监管员工工作状态的行为大都死板,没有人情味,管得太严苛、太严密,单说不友好、不尊重员工这一点,就足以引发逆反心理,谈何向心力、归属感。
好的管理可以是通过激励的方式让员工努力工作,以绩效考核让员工自发卷起来,配合一些内部管理措施,给予员工正面的体验感,使公司效益最大化。因此,制定过于严苛的限制性规定,不如规定工作完成量及时间,从工作完成情况去衡量员工的表现,可能比禁止上班浏览与工作无关的内容、下班检查手机使用情况等规定,更能提升工作效率。
企业管理者应知法、懂法,正当且合理地行使用工管理权,不管是制度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要做到完善严谨,于法有据。交由专业法务人员审核完善条款内容,或者按需求定制规章制度及合同条款,更能事半功倍,降低法律风险,减少闪失和差错。
关注法保网,防范风险,护企成长
注:文中人名为化名,引用案件信息来自天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