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会不会好转(如何看待当下的经济形势2023年经济会怎样)

收到朋友私信问如何看待现在的经济情况,是处在经济危机之中,还是已经复苏了?明年有没有可能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经济热度? 简单谈下我的看法吧,当然了,即使是研究经济比较多,我也只是观众...

收到朋友私信问如何看待现在的经济情况,是处在经济危机之中,还是已经复苏了?明年有没有可能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经济热度?

简单谈下我的看法吧,当然了,即使是研究经济比较多,我也只是观众席上的一个看客,每个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自己的信息茧房,而且也会因为个人牵扯的经济利益不同而会有偏向于自身所处位置的看法。今天权当随意聊一聊,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如今我们是身处经济下滑周期的底部。

下阶段“去产能”、“去金融化”、“化解债务风险”是关键词。

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是处于滞胀期,也就是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有衰退的危险。

现在美元欧元开始超预期的加息,叠加俄乌危机这个非预期的黑天鹅时间,以及某些经济体出于自身利益而渲染的各种特殊气候问题去炒作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等,全球经济体很大可能要走向大萧条了。

对于我们国内而言,我们是坑底昏迷转向苏醒阶段,但是仍旧处于底部,不发生疫情的话目前算是最低处了。但是是L型的那一底部,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在底部待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我们的爬坡过坎时间,具体多久不好说。

整体来看,我们的经济基本面是好于欧美那边的,但疫情加快了我们经济下滑的速度,给我们这个生产大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对来说,疫情对我国的影响是大于其他国家的,尤其是大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并不是说他们选择病毒共存才影响小,而是说因为对我国影响大,我们才不得不选择“动态清零”的疫情政策。

因为我们的核心优势是全门类的繁杂而精密的生产体系,这个生产体系中的一环被疫情打断,都将影响我们的生产力发挥。

在美国,疫情泛滥会死人,会停工,却不会给这个“制造业空心化”的消费大国带去致命影响。因为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是美元,他们的货币也是他们的商品,用以与全世界的商品相交换。至于美国的高科技,金融,军事等高端产业,那都是小撮精英就能搞定的事儿,优质医疗资源给这波人配备上就行了。

而中国则是全民劳动的生产大国,就像一个精密的生产机器一样,人力仍是其中重要的螺丝钉。一个坏了,整体停滞维修,大国产能速度都慢了下来。

还记得美国是怎么控诉中国威胁论的么?他们说中国生产力讹诈!

我们的核心利器就是生产力,当然还有我们的内循环大市场,这个之前我讲过很多次了,这是我们形成全业态生产链的生长土壤,也是未来产业升级的发育土壤,没有消费市场就没有科技创新!

那么,除了疫情之外,导致我们经济下滑的主要因素还有哪些呢?

总体来讲,导致经济下滑的原因在于内外交困。

内部问题上,我们的危机主要来自于人力成本上升导致的低端产业链利润不足,其次是房地产行业挤压的实体经济脱实就虚,资本和人才都往金融房产上流入,实体制造业没有利润,也缺乏创新。最后,还是房地产,过度透支了居民的消费,使得我们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一块严重拉胯。

简单来说,就是投资和消费不行了,企业和居民债务率都偏高,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有很大的债务风险需要化解,拉动经济增长的只剩出口了。

还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理论,这个我前面有多篇文章写过了,不再赘述。

外因,就是美国这时候出的组合拳攻击了,一个是俄乌危机推高油价,一个是加息收缩全球市场。前者是推高了制造国的生产成本,后者是收缩了制造国的消费市场。两相挤压,针对的当然是中欧日韩等主要制造大国。

欧洲已经被成本端能源危机挤兑的通胀高企,不得不加息抑制通胀。但是为了保住欧盟这个市场的消费力,又配合了个TPI,也就是一边给欧盟内债务高的国家放水刺激经济,一边加息抑制通胀。

这种操作也真是没谁了。

至于中国,美国这套组合拳其实打了个寂寞,比如说能源等成本端上升,对应的是中国有个补血包俄罗斯,这个还是美国给扒了衣服送到中国门口的。

另一个海外市场收缩,这个就得说疫情泛滥全球给中国带来的时间窗口了,还有上面说的各种危机下“中国货”开始牛了。

再者就是中国有内部14亿人口的大市场,虽然一些地区居民消费力被透支了,但是在货币宽松政策下,一些补贴消费还是能搞搞的。我们的中西部大市场也已经在开发了,海外不行就加大国内大循环补上。

总得来讲,全球消费收缩的影响耐不住我们胜在人口基数大,相较其他生产国不算最差的,因为我们整体消费力还是远胜于很多后发国家的。我们又是一般消费品的生产国,供需都对口,居民再穷也得生活消费不是?

但是个别领域的“去产能”确实是需要消化一段时间的了,这个也是比较痛苦的事儿,需要时间。

本质上,中国经济其实韧性很强的,国内货币宽松还有一定的空间,尤其是财政杠杆,还有继续加大负债的空间,可以让我们在这个阶段有动力继续爬坡过坎。

咱们再说说,如果接下来没有疫情,我们的经济能否恢复到2020年以前的正常水平?

下图是这十多年我国的GDP增速走势,疫情之前我们的经济增速是一个平滑的下滑趋势,后来因为疫情原因,2020年为负,2021年高达18%左右,我们直接把这两年做一个平均处理,结果就是两年平均增速为5%。

如何看待当下的经济形势?2023年经济会怎样?

见下图(疫情年份平均后的趋势),就能很清晰地看到趋势了。我们的经济走势一路向下,到了5%左右。

如何看待当下的经济形势?2023年经济会怎样?

如果没有特殊的变量,比如说疫情,战争或科技突破来影响经济发展,未来5年之内,经济乐观增速估计也就是5%-6%,甚至下滑到3%-4%也是有可能的。

疫情,战争,科技等因素是不可预计因素,这里没有办法进行分析。我们还得从三驾马车着手,再加上个政府购买吧,这个算第四辆马车,因为下阶段,政府发力拉动经济要占大头了。

先看投资,投资活动的增长,主要看科技革命和金融货币供应两大块。

过去的科技红利已经吃完了,互联网也进入垄断阶段了,新能源车还在起始阶段。下阶段是万众创业的赛马机制转为产业集中,头部抢跑的模式了。也就是产业内部开始吞并和龙头化,超级央企和民企巨头的好时候来了。

因为现阶段是存量经济,这些巨头们吃得就是一些民企的尸体,国内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而国企和民企间的大资本也会有各种较量,这个时候国企的效率增长会被摆放在重要位置上,开源节流,讲究效率最大化。因为资源紧缺了,这个时候分配就很重要了,效率高的国企才能继续壮大,僵尸国企一样要被淘汰。

好在一点,国企壮大之后,利润要上缴财政的,在土地财政跟不上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再做不成地方财富的吞金兽了,而是要改做地方的提款机了。他们之前吞的估计也会被地方上抠出来一部分,因为财政要用啊,公务员工资要发啊。以后国企利润上缴会很激进了,交了以后由财政在用到居民福利和消费补贴上,这算是一种还利于民吧,

咱们再说下货币供应(M2)拉动GDP这一块。我们知道,这个时代都是借钱投资,今年各大经济体都在“缩减资产负债表”,以“减少债务”为主,很少有扩产投资意愿。

另外,我们看过去十几年,M2一直是加发足了力来拉动GDP的。并且每一次M2与GDP偏离,就是下图两条下的距离拉大,都会带来市场上的热钱往投资投机领域里流动,也就是往房地产和股市里流去,真正到实体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是越来越少的,这个是GDP增速一路下滑的主要原因。

如何看待当下的经济形势?2023年经济会怎样?

在过去,房子算是大宗消费,现在则是房地产需求也很少了,货币供应量既不往房产投资消费上跑,也不往实体经济上跑。而股市也是亏多赚少,普通人很少玩做空做多的,都是资本在玩,这对经济增长也没啥贡献,有的还唱衰经济做空某些行业。

所以说,接下来几年内,货币供应量增长越来越难拉起来GDP增速了。

然后是消费,这个以前说过太多了,不想再说了,国家补贴刺激吧,比较拉胯,短时间内指望不上。暂时稳住下滑趋势,为新能源产业领域保住火种和份额就是胜利。

还有出口,我们已经搞了几十年的出口导向了,各种税收优惠,动用国家资源储备来稳定汇率等等。要不是因为疫情突然爆发打断全球产业链,其实我们的中低端商品市场增长空间很小了。

现在全球需求市场收缩,美国又带着东南亚搞中国的低端产业链,带着日韩搞中国的高端产业链,这对我们的出口企业都是竞争压力,这一块以后会越来越卷。

但由于我们的全门类产业链优势,各个产业间形成了一张彼此交叉链接的大网,这使得各产业链彼此间有黏连和依附性,短时间内其他国家拆分不走。

特别是俄乌危机爆了之后,美国加大对中国芯片市场制裁之后,原本都是买美国芯片的国内需求反倒成了“中国芯片”的消费市场。这对于我们而言,美国的芯片制裁是在出让市场给我们,反倒利于我们高端芯片产业的发展。

再者就是低端产业上的“一般消费品”、“中国货”等在各种危机影响下成了硬通货,我们的产业链优势有低成本,高效率等是东南亚国家做不到的,这个优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些都持续利好我们的出口。

但是指望出口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也不太可能,一般消费品的市场份额,能做到全球通胀下出口金额的增长就不错了,出口数量增长比较困难。

新能源汽车那块倒是有崛起的势头,一直在抢占欧日等国家的高端市场。现在这块本就属于跑马圈地的阶段,国家一直在加大发力。

就算出了各种能源车燃烧的新闻也没有多大热度,尽管林志颖都新能源车出事儿了,但是关注点一直在明星毁容等上面,对新能源车的入市影响不大,可以看出国家一直在进行经济舆论引导。

还有个显著的例子,任泽平刚说了不买新能源就像二十年前没有买房子。他的文章刚发,国家重磅官媒经济日报就出来一篇《新能源不是20年前的房地产》,猛一看题目以为否定任泽平的理论呢,点开后才发现简直是给任泽平坐庄,文章里强调新能源比房地产有前途多了,有兴趣的可以搜来查阅下。

最后,再说说政府购买,地方上的土地财政崩了啊,靠国企利润和新能源产业税收暂时还顶不上这个大窟窿,接下来要看国家借债发力的决心了,决心大了,那拉动GDP立竿见影。

这点还想跟大家聊一下我们未来30年的税收跟谁收去?

房地产虽然现在仍被国家强调是国民支柱性产业,那是因为没有找到替代品,地方的财政税收从土地财政这个模式上还没有完全剥离。

但是,房地产确定在退场了,虽然服务于生活的住房仍是资产,有保值居住等功能,是永远的硬核商品,但是房价开始稳中有降是大趋势了。

这就是房企的出清过程,现在是解决地产危机最为关键的时刻,至少需要一年到两年的出清时间,这期间,土地财政是跟不上的。

但是在完全出清之前,房价未降下去之前,是不会出台房产税的。

比如说前几年在美国买房价格相对较低,但是税却需要交几十年,这期间逼得业主必须去找租户来维持资金收益平衡。其实这和我们预售制下,一次性把房子的全款(进城税或者土地税)交齐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不同的是一个税提前算入房价说了,一个是房价还算可以,接下来十几年一点点补税。

这里就可以推断出,只有国内房子价格擂实了,才有收资产税的基础。

房价会有一定下行,主要是三四线城市,稳跌不涨,极个别的产业大县可能能稳住,但也没上涨空间。一二线有产业和人口流入撑着,不会有啥大变化,出清之后仍有上涨空间。

那么,资产税两年内不好收,新能源还没那么大规模,土地税也收不上来,问谁补充财政缺口呢?

短时间内是发债+国企上缴利润。

长时间内则是靠着不断壮大的新能源领域了,这就需要培育更大的独角兽企业,培育超级央企,去海外抢市场。

具体来讲是,一边整合传统能源资源包,全球各地地去扫货买资源。今年我们甩了很多美元债,拿着现金到处买买买。另一边把中西部打造成我们新的“OPEC”资源供给地和消费力供给地,以后我们这个生产大国就有自己的血包了,流血了自动充值。

最后还得赶紧化解国内债务风险,稳住房地产,毕竟这个带动上万行业和数千万就业呢,土地财政撑一天是一天啊,这个土地财政是大家交的未来三十年的税呢,这可不是轻易能够被替代的。

总结一下吧:

1、我们还在坑底,只要不发生疫情,经济能在坑底由昏迷转为苏醒,但是要爬起来得缓一会,也就是需要在L的那一个横里面趴一会儿。

2、我们的“一般消费品”本来没有量的增长空间了,但是疫情和俄乌危机使得生活消费品又硬通起来的,但是美元加息和全球通胀又造成需求紧缩,这个不定性也很大,但是整体很硬通,能抗住。

3、日韩盯着我们的高端市场,想要在低端上去中国化,不想被中国生产力绑架,但是他们又需要中国市场,进退都是割肉。东南亚是盯着中国喝剩的汤,死咬着想求个存活,我们一边盯着他们,一边适当甩出一些腐肉,目前形势可控。

4、我们最大的难处是房地产上面的债务危机,主要指房企债务风险,业主债务风险可控,这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同,他们是业主还贷能力太次,撑不住了炸了整个金融体系。而我们需要救房企,给房企输血避免烂尾楼,同时让一些负债高的企业关的关,死的死,优质的国企下场收购一部分,最终给市场传递信心来稳住国内债务风险。

5、国家开发中西部不仅是投资新能源,过去十几年的扶贫以及这几年的新基建都是为了培育消费市场,这个是为产业升级搭台子和松土壤,这个是重头,决定了未来我们30年的税问谁收。

6、疫情仍是影响我们国内经济的重要变量,如果疫情可以控制住,我们未来5-10年的经济增长预计是5%左右,前2-3年是个经济爬坡过坎期,做好过紧日子的心理准备,各种“活久见”、“灰犀牛”、“黑天鹅”啥的还会不间断上演。

一切仍在博弈中。

分享完,感谢阅读,欢迎关注@观众阿景

  • 发表于 2022-08-24 13:39:38
  • 阅读 ( 2560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浏览:31
浏览:31

58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