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00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00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小飞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一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00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00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小飞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一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00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小飞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2、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3、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4、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5、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6、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7、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8、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9、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10、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11、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12、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13、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

14、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6、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17、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

18、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

19、“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20、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2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23、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

24、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5、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26、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27、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

28、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29、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30、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31、 ——“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32、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

33、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34、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

35、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36、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37、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38、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39、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40、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1、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

42、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43、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4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45、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46、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47、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48、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49、 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50、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

51、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52、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

53、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54、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55、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56、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57、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58、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59、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

60、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61、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

62、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63、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64、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65、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

66、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

67、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68、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69、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70、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71、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

72、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7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74、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7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76、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77、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78、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79、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80、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81、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

82、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83、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84、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

85、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86、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87、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88、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

89、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

90、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

91、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

92、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

93、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

94、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

95、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96、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97、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9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

99、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今天的内容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发表于 2022-08-26 21:04:53
  • 阅读 ( 501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49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