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至今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票房已突破20亿大关——作为3部主旋律电影中票房和口碑的双第一,它当之无愧"最重磅献礼"。
七位导演集结,带来具有强烈个人风格与完成度都极高的七大单元,这样的在线"battle"自然火花四溅。
七个故事里,我最爱的三个故事是:《相遇》、《回归》和《护航》。
喜欢《护航》,是感慨于"吕潇然"这个角色的三位扮演者,都堪称是神仙选角~儿时(张熙唯饰)天真,少时(张子枫饰)不羁,成年后(宋佳饰)演绎了教科书式的"飒美"!
喜欢《回归》,是因为红姐的那一句港语台词:"换帽徽",伴随背景乐《东方之珠》"当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想起,倏忽一下,就泪水盈满眼眶——有国,才有家。
但是,如果一定要评出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相遇》。
《相遇》的历史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这当年的惊世一爆背后,是无数要被埋藏起来的牺牲、代价和英雄。
如何破解这个沉重而隐秘的主题?导演张一白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地角度:以小情见大爱。
故事的切入口,从一对本不该再见面的恋人——高远和方敏,他们久别重逢的一场"相遇"伊始。
高远(张译 饰):此身既已许国,再难许卿。
在方敏的讲述中,在高远"消失"前,他们有过三次约会:
第一次见面,他和她一共说了七句话,看了一小时书,这都还是为了应付介绍人;
第二次是在北海公园,她站了好久,等着热心也冒失的他被罚站完;
第三次,是她发烧时,他来探病——"喘着粗气、一身汗,怀里抱了三个过季大西瓜"的他,傻气而真挚,却正正打到了她心里。
她说:"我当时就这么抬头看着他,心想:就是他了。"
可无法预料的是,就是这个她用了三眼就认定的男人,却也给了她三年的生生苦寻、甚至三生的难以忘怀。
他,毫无张兆地终结了这段甜蜜——人间“蒸发“了。
这样的蒸发,有多彻底?
彼时,她还不知道他的父母住处;她找到他的单位,说没有这个人;去派出所报案,警察不肯立;去贴寻人启事,街道不允许;后来她被逼着承诺,再也不找他了。
但是,"以后但凡我路过这儿,我都坐这辆车——因为以前你每回送我回家时,都搭这辆车。"
当三年后,她真的在这辆公交上看到一个熟悉、也陌生的男人的身影,她毫不犹豫就突兀地开口,"我找了你三年"——甚至不用三眼,她就能确定,那是他!
可这个只露出一双疲态的眼睛的男人,整个重逢的过程中,应且只应了她这一句话:我不认识你,你认错人了。
他,当真不认识她吗?
从相遇伊始,他的目光就像一缕细而长的丝线,暗中绵延、缠绕着她讲述着关于"他和她"的故事——他用躲闪、不认掩饰着直勾勾的思念、火辣辣的心疼。
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无声后,是多么想要喧嚣着的呐喊和热烈——可他不能、永远不能。
因为,他的"消失",背后不仅仅是自己的秘密,更是关乎祖国生死的最高机密。
三年前,他接受了参与原子弹研发的光荣任务;三年后,他却因为严重的核辐射,已时日不多。
这样的工作,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样的年华,注定要隐姓埋名、远走他乡;这样的人生,不是无情无爱,却注定要有愧疚和辜负——奈何此身既许国,再难许卿!
在《相遇》的末尾,隔着庆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的人山人海,他给了她一个微笑的颔首,算是确认、也算解释;
而她至少等到了一个呼之欲出的回答,尽管模糊、尽管心知是诀别,却已比起更多的爱人、父母来说太过幸运,含泪而笑。
敢于真真正正地肯定时,他和她已天人永隔:
1981年,她在电视上首次公开核研究人员的资料的画面中看到了他的旧照;彼时,距离1961年他们的初次相遇,整整二十年。
我想,她终究还是原谅了他。
正如伴着她的泪滴下,电视机里播着一句致敬无名英雄的颂词"岁月能侵蚀花岗岩,却不能抚平与他们有关的记忆。"
方敏:我相信他肯定能回来;就像,他那天抱着西瓜、喘着粗气、朝我笑,我就是相信。邓稼先:徒手捡起核弹碎片后,却让妻子"寻"他近30年
《我和我的祖国》的七个单元的故事,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因此,其中的不少主要角色都有原型人物。
关于《相遇》中张译所饰演的核研究科研人员"高远",是千千万万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无名英雄的缩影,其原型人物和故事取材更是被不少观众们所热烈讨论。
影片的制作方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但就影片的诸多细节上,可以探知到颇多痕迹,于是,更多的答案指向的是两位科学家:
一位,是在今年获得"共和国勋章"、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
另一位,是我们更为熟知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
《相遇》中,高远罹癌是因为在一场实验中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紧急下他重返基地,却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事后,他在等待救护车来临时还冷静地汇报着工作、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只是用了"排除法"。
这个让人无比揪心的桥段,并非编剧凭空创作,而是取材于邓稼先的真实举动。
1979年,在一次核弹航投试验中,核弹并没有爆炸、而是直接摔落在地上(称为"降落伞事故")。事出紧急,必须马上找到弹头,才能探知原因!可是,如果要找到弹头,就必须进入事故区!
事故区,是怎样的地方?它看起来和茫茫戈壁的其他地方相同、并无异样,实际上却充斥着致命的核辐射。
在场科研人员却都义无反顾地进入了试验区,开始搜寻。
最终,是邓稼先所在的分队率先找到了碎片;接下来,邓稼先的一个动作震惊了所有同事——他来不及犹豫,就徒手捡起来核弹的碎片!
而当邓稼先走出试验区,他说的第一句话,是轻轻一句"平安无事"。
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教授。
当她得知自己的丈夫就这样用手"抱"了摔裂的原子弹,肝胆寸裂,忍着悲痛强拉着他去做检查。
结果,医生在邓稼先骨髓中发现了大量放射性物质,而他的肝脏也出现破碎。可当他出院,就立即又回到了试验基地,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避而不谈。
到1985年,邓稼先再次因直肠癌回京住院时,他终于和妻子再次团圆,只是,他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
在他住院363天中,动了3次大型手术;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却无法抵挡全身仍大面积溶血性出血。
彼时,距离邓稼先离家只身前往大漠、与妻子分离,已近30年的光阴;只是那时,许鹿希万万没想到的是,再次相遇,却是诀别。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弥留之际,许鹿希从医一生却终无力挽回自己的丈夫,只能悲痛地握着他的双手哭道:"你的血,流尽了……"
邓稼先逝世后,许鹿希没有沉溺于悲伤,她走遍全国、采访了一百多位丈夫邓稼先生前的同路人,写下了一本《邓稼先传》——到这本书于2015年出版时,恰好,距邓稼先的逝世,又是近30年的光阴。
"用尽一辈子,做一件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你从不觉得,这是'牺牲'。"
近三十年的等待,近三十年的追寻,许鹿希终和丈夫邓稼先再次"相遇"。
黄旭华:在"忘"了父母的那30年,他就像核潜艇一样潜于深海
黄旭华院士的研究,也和"核"相关:他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院士的故事,也和"等"相关: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质、需要高度保密,他自1957年离家,直至1988年才再次归家——彼时,父亲已逝世,而他的母亲整整等了他30年。
对于自己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黄旭华从不感到遗憾和不甘。
他说: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我不希望出名。
但是,对于他的双亲和妻儿,黄旭华却难掩的是愧疚。
他说:不能说我对家没有感情,人都是有感情的。对家里,我却该讲,我欠了父亲,欠了母亲,欠了爱人,欠了女儿,这是我一辈子还不掉的情债。
《相遇》中,方敏情到深处难自已、忍不住字字沥血地质问自己的昔日爱人高远"三年,为什么不给个信呢?哪怕……门里塞张条呢?你这样,让我怎么找呢?"——恐怕,面对至亲的沉默离去,再爱,也不是没有埋怨的吧;
现实中,黄旭华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在他离家的三十年中,对他的一切,都毫不知情。
那时,父母承受着"黄家出了不孝子"的风言风语,身为人子,黄旭华却既不能辩驳,也无法解释。
毕竟在30年间,一个供他和双亲信件往来的秘密信箱,已经是组织特批的联系——他在信纸一头,亲人在信纸的另一头;能说的,却始终有限。
父亲和二哥相继离世,弥留之际,却见不到他最后一面——黄旭华不想让组织再为难、为他破例。
这样的误解,持续到1987年。
那一年,《文汇月刊》发表了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一位科研人员,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多年的可歌可泣的事迹。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母亲,在这一页上折了一个角。
文章尚未读完,彼时已93岁的老人泪流满面——虽然黄旭华无颜解释更多,文中也没有提到"黄旭华"这个名字,可老人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儿子!他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
他没有忘了家中至亲,只是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是最艰巨也最光荣的事业!他不是不爱小家,无奈地割舍小情小爱却成全了最大的家——我们的祖国!
"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要理解。"老人随即召集家中子孙,郑重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后来,黄旭华辗转得知母亲的这句话后,泪如雨下。
一年后,黄旭华赴南海参与深潜试验,才得以机会重回广州探望母亲——彼时64岁的黄旭华已双鬓斑白,30年后与母亲的再次相见,终是堂堂正正、问心无愧。
黄旭华:我对国家的忠,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感谢张译老师和任素汐老师的精彩演绎:
张译的眼神,任素汐的台词,把观众的心和情一把揪住,沉浸在这场《相遇》的故事中。
感谢张一白导演不蓄意煽情的叙事方式:
一辆公交,一对伴侣,一次相遇,一生诀别,平铺直叙的讲述是对历史最精准动人的表达。
更该感谢的,是以邓稼先院士和黄旭华院士为代表、千千万万奋斗在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们:
他们的工作是隐秘而伟大的,因为《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和他们隔空、甚至是跨时代"相遇":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他们的功绩掷地有声!
三段往事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有三眼认定爱人的柔情、三十年后母子重聚的温情,也心酸于三年后相遇即诀别、三十年等待却天人永隔;
可这些国防英雄们却用一生的奉献给出了最嘹亮的回答:爱祖国,是三生三世都无悔的选择!
邓稼先院士说:如果生命可以再生,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黄旭光院士言: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都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我无怨无悔。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