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梗什么意思(争鸣今之融梗)

融梗者能够快捷地得到丰厚的利益,这是抄袭、“融梗”行为屡禁不止、各种“山寨”之作充斥于社会的主要原因,更是我们许多行业原创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原文 :《“融梗”:“窃书”的当代变种》...

争鸣 | 今之“融梗”,古之“窃书”?

融梗者能够快捷地得到丰厚的利益,这是抄袭、“融梗”行为屡禁不止、各种“山寨”之作充斥于社会的主要原因,更是我们许多行业原创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原文 :《“融梗”:“窃书”的当代变种》

作者 |上海《青年学报》主编 刘宏森

图片 |网络

“超越”孔乙己

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被人揭露而遭吊打。他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明明是偷,孔乙己却说成“窃”。这大概是因为“偷”字名声太臭。

争鸣 | 今之“融梗”,古之“窃书”?

前段时间,在议论《少年的你》原著涉嫌抄袭东野圭吾的作品《白夜行》一事时,人们使用的是一个近年生造的词汇——“融梗”。什么是“融梗”?目前还没有标准的答案。其大概意思是说把别人描绘的细节、创作的故事等足以成为“梗”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融入自己的文艺作品中。有了这个“融”字的“加持”,“融梗”听上去就多了那么一点雍容。这就跟孔乙己“窃书”的自我辩护路子同构了。

“窃书”的孔乙己会“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今日抄袭者则云淡风轻,优雅随意地来上一句——“融梗”。

“融梗”就是窃取

“融梗”中的“梗”是艺术作品中一种特别引人注目的创意。“融梗”的核心就是拿来——“融合”他人的创意。

争鸣 | 今之“融梗”,古之“窃书”?

创意来自于人们的灵感。灵感是人们长期观察、感悟、思考的产物,可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创意作为创新、创造的核心要素,其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大,是越来越显得稀缺的资源。因为是稀缺资源,一闻到好创意一丝一缕的味道,人们都会两眼放光,蜂拥追逐。

问题在于,你“融”了别人“梗”的作品,实际上已经成为“你们”共同的作品。“融梗”其实也是一种“融资”。“融梗”者自然就有相关利益分配的义务和责任。然而,现实生活中,抄袭别人创意者,往往并不承认自己抄袭,有的甚至连“融梗”都不愿意承认。其实质,就是实现对创意者利益最大限度的窃取。

争鸣 | 今之“融梗”,古之“窃书”?

在这方面,“回家”故事被多次“融梗”,却并未引起纷争的事实,意味深长,值得深思。1973年,《纽约邮报》刊登了“回家”的故事。此后,受“回家”的启发,欧文·莱文等人创作了民谣歌曲《老橡树上的黄丝带》。1977年,山田洋次与朝间义隆拍摄了电影《幸福的黄手帕》。2007年,美国拍摄了美国版《黄手帕》。艺术家们并不讳言“回家”之“梗”对自己创作的“第一次钟摆”的特殊意义,同时,他们都融入了各自的创造。这样的“融梗”反而成就了一段佳话。

“融梗”是创新之敌

相对于简单的文字抄袭,“融梗”要做到更加巧妙无痕,事实上要耗费相关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相对于“融梗”,形成新创意可能要耗费人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通过所谓“融梗”,融梗者能够更加快捷地得到更加丰厚的利益。这是抄袭、“融梗”行为屡禁不止,各种“山寨”之作充斥于社会生活很多角落的主要原因,更是我们许多行业原创能力不足,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容易被“卡脖子”的根本原因。

争鸣 | 今之“融梗”,古之“窃书”?

抄袭是创新之大敌。所谓“融梗”正在毁灭原创。如何消除这片模糊地带,这需要人们不断加强研究,不断强化法制法规建设,同时充分发挥网友作用,打击“融梗”,鼓励原创。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92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融梗”史?|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王晓华:山寨文化非原创,就一定是错的吗?

争鸣 | 今之“融梗”,古之“窃书”?

  • 发表于 2022-08-28 22:48:34
  • 阅读 ( 489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37
37

597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