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lal50是什么型号(察哈尔林丹汗病逝之大草滩考)

达力扎布 163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率领部众自黄河河套迤西迁往青海,途中病逝于石拉塔喇(sira tala)。明清时期蒙古人将清代甘州府南、凉州府西南,祁连山以北的草地统称为sira tala。在汉文文...

达力扎布

163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率领部众自黄河河套迤西迁往青海,途中病逝于石拉塔喇(sira tala)。明清时期蒙古人将清代甘州府南、凉州府西南,祁连山以北的草地统称为sira tala。在汉文文献中则将sira tala区分为两个地方,其西北部分草地称作“大草滩”(打草滩),东南部分草地称作“黄城滩”。明代蒙古人从黄河河套迤西穿越明境进入青海主要有两条线路:其一,由明永昌卫越明境,经“大草滩”出扁都口至青海;其二,由明庄浪卫镇羌堡越境,经大通河至青海。林丹汗选择了从明永昌卫越境,经大草滩,走扁都口赴青海的线路,途中病逝于大草滩,而不是东面的“黄城滩”,亦非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草滩。林丹汗病逝的“大草滩”范围包括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山丹县南部(包括军马场),及金昌市永昌县西部地方,其逝世地点应在清代永固城所辖范围,即今甘肃省民乐县永固镇一带地方。

关键词:察哈尔部 林丹汗 大草滩 永固镇 明清时期

作者达力扎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81。

1632年,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为躲避后金攻击,率部自明大同、宣府两镇迤北地区西迁黄河河套迤西地区。1634年,林丹汗再次率部西迁青海赴汤古特(西藏),在穿越明甘肃境去往青海途中染痘症,病逝于大草滩(打草滩)。林丹汗死后,其属民一部分投附明朝,大部分东返归附后金。

漠南蒙古归附后金,标志着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最终灭亡,蒙古与明、后金三方鼎立的局面就此结束。林丹汗逝世是一个重要历史节点,诸多论著中皆提及,而对其逝世地点则众说纷纭。

清人梁份认为林丹汗逝世于大草滩中前凉所建祁连郡城,即清甘州府永固城(今甘肃省民乐县永固镇)一带。韩官却加和李自然认为“大草滩”是蒙古窝阔台汗子阔端王及其后裔永昌王宫殿所在的草地,俗称黄城儿或黄城滩,即今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大草滩。《蒙古族简史》记为“西拉他拉大草滩”,在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戴逸主编《简明清史》及白寿彝、蔡美彪主编的两部《中国通史》均记林丹汗病逝于“青海打草滩”,未注今地。本文拟对此问题予以考证,提出浅见。

林丹汗去世地点最早见于天聪八年(1634)满文档案记载,后收入《清太宗实录》。顺治汉文本《清太宗实录》记载:“插汉儿灵丹汗在库黑纳儿地方,离此十日之程石拉塔喇处因病而死。”另一处记:“插汉儿汗携余烬奔汤古特国,未至,在石喇位郭儿国石拉塔喇处身死。”库黑纳儿(kuke nuur)即青海;汤古特,指西藏。石喇位郭儿国(sira uigur gurun,蒙古文 sir-a uyiγur ulus),指撒里畏兀儿,汉语称黄番或黄鞑子。石拉塔喇(sira tala),蒙古语意为黄色草原,明、清时期汉译为“黄草滩”或“大草滩”。康熙、乾隆两朝重修《清太宗实录》汉文本中将“石拉塔喇”改译为“打草滩”。蒙古语sira tala泛指清甘州府南、凉州府西南,祁连山以北的草原,而汉语中的“大草滩”(打草滩)专指清甘州府南面,包括凉州府西南的部分草地。清人梁份于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间赴陕西、甘肃考察,撰写《秦边纪略》一书,详细记载了“大草滩”的范围。在凉州卫部分记:

黄城儿在西南三百二十里,由黑沟口、西把截,才止百里。今黄城儿为麦力干(青海和硕特部墨尔根台吉——引者)所住牧。大草滩东起于水磨川,西至于甘州洪水,南起于甘之白石崖,扁都口,北至大黄山硖口、新河,延长三百余里,横八十余里。其草之茂为塞外绝无内地仅有者。其地直侵甘、凉大道。今夷人刀尔吉、怀阿尔赖以及麦力干三部之部落纵牧其中,且有据大黄山为巢穴者。

大草滩(高古城)堡之外,即草滩也。其地东起于堡之东,西至于甘之洪水,东西三百里;南起于白石崖、扁都口,北至于甘之大马营、定羌庙焉,横八、九十里。

祁连山下之夷甚多,不可胜计。麦力干初住西宁之北川口,比至己亥年(明嘉靖十八年,公元一五三九年)渐次据大通河一带,蔓延至于黄城儿各处。洪水属甘州,开市在辛卯年(明万历十九年,公元一五九一年)。大草滩为甘、凉腹里,夷因洪水开市,遂入大草滩。己酉年(嘉靖二十八年,公元一五四九年),朝廷于永昌设副戎(副将——引者),以塞其北,于高古城设游戎(游击——引者),新城设守备,以扼其东;大马营、马营墩各设守备,以备其西,皆为大草滩之故。

以上校注者在括号内标注的年代有误,己亥年应为顺治十六年(1659),辛卯年应为顺治八年,己酉年应为康熙八年(1669),见下文。

大草滩的四至,东面水磨川,即流经今金昌市境内的金川河;西面为洪水,即今民乐县治洪水镇;北面至大黄山(焉支山)硖口;南面为扁都口,位于马营墩西南五十里,马营墩即今民乐县东南马营墩村。扁都口是祁连山狭长的山口,由甘州往来青海经此山口翻越祁连山,目前有西宁到张掖的227国道经过。白石崖在大马营南百余里,大马营即今山丹县大马营(南面是山丹军马场)。高古城堡在今金昌市永昌县西部。新城堡即今永昌县新城子镇。《中国历史地图集》据以上记载标明了大草滩的范围,大体包括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山丹县南部、军马场,以及金昌市永昌县西部地方。

清康熙八年于大草滩中修筑永固城。

永固城,汉为单于城,凉之祁连郡也。明季插汉至此,遂殒厥身。而六畜久不蕃息于祁连,大草滩纵牧,乃因迹筑垒,特设官司,而永固之名始立,覩大草滩在目中也。其所辖之大马营、黑城、马营墩鼎立滩内。近有洪水为之右臂,远有永昌、高古为之声援,此因事补救,似为得之,而杀伐不张,欲阻寇之入阃域也,得乎哉!况乎与之贸迁有无也。迤西三十里为洪水。[原注:]汉武帝初,单于居此,谓之单于城。前凉张元靓改为祁连郡。唐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金吾将军林宾客破土番于此。明北夷插罕于天启元年(公元一六二一年)入河套,吞并套部,扰榆林,犯凉州,攻甘州,所向无前,于甘病滞,下至祁连而死。祁连山在南五十里,己酉(万历三十七年,公元一六○九年)大草滩有夷游牧,乃设关筑塞,新名之曰永固城也。地在大草滩中,而势差高耳。大马营在东六十里,黑城在东三十里,洪水在西四十里,永昌、高古属凉州,永昌在东二百二十里,高古在东一百五十里。城有副戎,凡甘之营堡皆属焉。兵九百八十二名。西北至甘州一百八十里。

“北夷插罕”指察哈尔林丹汗,“祁连”城即永固城,己酉年应为清康熙八年。《秦边纪略》注文中记:

自顺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甘州总兵开市于洪水,而夷人遂据大草滩。乃请于永固置副戎,黑城置游戎,大马营、马营墩置守备,皆在大草滩之内。今大草滩之夷刀尔吉、怀阿尔赖之部落。

今因防大草滩,甘、凉共增设二副戎,三游戎,五守备,岁费金数万,刍豆不与焉。

顺治八年为辛卯年(1651)。“甘州总兵”指张勇,于顺治六年任甘肃总兵,顺治十年随洪承畴经略湖广,迁云南提督。“康熙二年,以勇久镇甘肃,威名素著,属番詟服,命还镇甘肃。……西喇塔拉饶水草,号大草滩,厄鲁特蒙古乞驻牧于此。勇以其地当要隘,不容逼处,自往谕之,事逐寝。因请筑城其地,曰永固。旁建八寨,相联属为声势。”永固城是张勇还镇甘肃后于康熙八年己酉所筑。《袁州佐传》记其“出为陕西甘山道佥事。青海蒙古诸部觊得大草滩为牧地。康熙九年,偕提督张勇度地画界坚拒,寝其议。自后青海蒙古诸部人不敢复窥边”。

对于张勇度地画界坚拒之事《清史稿》记:

(康熙)五年,勇复奏,“青海虽通西藏,不过荒徼绝塞,朝廷曲示招徕,准开市,自应钤束部落,各安边境。乃迩来蜂屯祁连山,纵牧内地大草滩。曾遣谕徙,复抗拒定羌庙,官军败之,犹不悛,声言纠众分入河洲、临洮、巩昌、西宁、凉州诸地。请设兵备”。诏严防御,仍善抚以柔其心。勇等乃自扁都口、西水关至嘉峪关,固筑边墙。六年,川陕总督卢崇峻奏,青海诸头目侦于八月将入寇,因赴庄浪所备之,遣总兵孙思克屯南山隘,相形势固守。达赖喇嘛寻檄厄鲁特诸台吉毋扰内地驻牧黄城儿、大草滩。蒙古悉徙去,献驼马羊等服罪,请撤驻防兵,允之。

达赖喇嘛檄厄鲁特部离开黄城儿、大草滩之事亦见于现存三份康熙皇帝与五世达赖喇嘛往来文书。其内容大略为:康熙七年,五世达赖喇嘛向康熙皇帝奏请青海蒙古人请照旧迁入sira tala驻牧,不再生事,遵守所定法规。康熙皇帝复信称,因担心蒙汉杂居生事,互相抢掠杀戮,故未准青海蒙古迁入sira tala,既然达赖喇嘛请求允准青海蒙古于sira tala之地游牧,并保证遵守法规,则依达赖喇嘛之言,待划界、制定法规之后允准青海蒙古迁入游牧,由达赖喇嘛保其不生事。康熙皇帝派使者约定三方会面、划定界限和制定法规。清朝派遣兵部尚书科尔扩岱等与达赖喇嘛使者、青海台吉会面。青海左翼怀阿尔赖等台吉没有来,唯有青海蒙古左翼首领墨尔根台吉赴会。康熙皇帝在给达赖喇嘛的敕谕中提到:

Sir-a tala-[yin] giyang ling keü-eAcˇe doroγsi nebte baraγun jaq-a-yin biyan dü keü sübe-yin oyir-a ki Acˇerig saγuγsan ma ying dün-ü jegün tala-aAcˇa degegsi jirum jiγaju ggün: samaγun yabubasu yalalqu jiül-i glegsen dür. Mergen tayiji-yin üge Acˇaγajilqu-yi daγasuγai; bide ijaγur qoyitu kerem γarAcˇu abalan dabusun abun, giyang ling keü sübe-eAcˇe qung Asˇüi-dür kürtel-e negün bülüge: en γajar-i bügüde aAcˇa gemegsen-dür jaruγsan tüsimed biyan dü keü sübe-yin oyir-a ma ying dün-dü Acˇerig saγujuqui: qung Asˇüi-dür kürtel-e qota dor-a bui buyu: basa-bar dalai blam-a-yin ayiladqaγsan biAcˇig-dür mongγol kitad qoliAcˇaji saγubasu ülü bolomu: jiγaγsan jirum-i üjejü negülgesügei gemejüküi gembesü-ber mergen tayiji küliyejü ese abAcˇuqui:

从石喇塔拉之江宁口以下,直到西界的扁都口关附近,驻军的马营墩之东面以上划界限,商议如何处罚违法肆行者时,墨尔根台吉称,愿意遵议守法,不过我们原来越过北长城狩猎、取盐,从江宁口关到洪水游牧,应将此地皆划予我们[游牧]。[清朝]所遣官员以在扁都口附近马营墩有驻军,至洪水则临近城镇,且达赖喇嘛奏文中称蒙、汉不宜杂居,故仍应依照[清朝方面]所划界线迁入游牧。墨尔根台吉拒绝接受。

清朝官员提出从江宁口(在黄城儿南二十里)以下西到扁都口附近马营墩东面以上划界,不准越此线往迤北游牧,实际上是阻止青海蒙古进入大草滩及黄城滩腹地游牧。墨尔根台吉拒绝接受此议。康熙皇帝也随即给达赖喇嘛去信,拒绝了青海蒙古来大草滩游牧的请求。康熙十一年,达赖喇嘛遣使回奏称,遵旨不再请求在sira tala驻牧。

据《秦边纪略》记载,青海和硕特部左翼怀阿尔赖兄弟三人分为三部入居白石崖口外野马川(今八宝河),收服梨园七族黄番(撒里畏兀儿),收其添巴(贡赋)。

大草滩者,横截甘凉二州,草丰茂,南北百里,东西三百里,中有焉支山,林木多,禽兽繁盛。然在祁连山北,为甘、凉喉吭。三部入据之,边吏争之甚力,诸夏诸夷,咸质成于达赖喇嘛。乃命大宝法王往视分界。当是时,枢部、理番(理藩院——引者)文武咸集,皆谓之内地。怀阿赖拔佩刀砍地曰:“大明汗江山,独我不可得一片土,天何用生我为?”卒不肯离大草滩。于是中国增官兵,副将一员、参将一员,游击一员,守备四员,顾在大草滩四隅。顷之,梗甘、凉路,边吏与之对垒而军者,二旬不解。一日使命方往来,出不意发大炮,其马惊不可控,始溃,入大草滩去,戮其老妇一、稚子一,世所传定羌庙之捷云。

怀阿尔赖、衮布、刀尔吉皆为顾实汗第三子达兰泰之子。清朝派兵设戍,阻止三部入居大草滩游牧。

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叛乱,清朝兵力空虚,无暇顾及,青海蒙古又往来大草滩游牧。“今夷人刀尔吉、怀阿尔赖以及麦力干三部之部落多纵牧其中,且据有大黄山为巢穴者”。刀尔吉住牧白石崖口外、怀阿尔赖住牧扁都口外野马川,“凡出入扁都口,亦游牧于大草滩,盘踞于焉支山者,皆其部落也”。大黄山即焉支山,“此皆大马营、黑城、马营墩之讯地也”。由于清朝在大草滩腹地建立了永固城及附属营墩,驻军防堵,使青海蒙古无法在大草滩长期居住游牧。

康熙三十五年,麦力干(墨尔根台吉)子纳木扎尔厄尔德尼再次奏请在黄草滩(sira tala)地方捕猎游牧,清廷以黄草滩已属内地不准给。康熙四十一年,“理藩院题青海贝勒纳木扎尔厄尔德尼请于大草滩等处游牧,议不准行。上曰,贝勒所请亦是,彼处诚难居住,该部应议贺兰山等处水草茂盛准其游牧,竟不准行,亦属不合,但其疏请大草滩地方游牧,此系内地人民杂处,岂可令伊等居住,虽四十九旗蒙古从未有令内地游牧者,该部若如此议,伊等亦难于再请矣”。所谓“黄草滩”和“大草滩”均指甘州府南面大草滩,清朝自康熙八年建城设戍,视其为内地,而明末林丹汗西迁时,此处还是空旷的大草原。

sira tala东端凉州府西南的草地,因其中有元代永昌王夏宫旧址,当地汉人称之为皇城儿或黄城儿,亦称“黄城滩”。《秦边纪略》记载,永昌卫城西七十里为大草滩,东南一百一十里为黄城。黄城滩虽与大草滩有山谷间道路相通,但是两处不同地方。明代曾在黄城儿筑堡戍守,清代不设防,“其凉州为内地,其黄城、酸茨河为塞外不与焉”,“门庭之寇,内则大草滩,外则黄城儿”。 “康熙十三年,麦力干承滇、黔之乱,借以养马,外假不归,且数为边患。久之,议复,纷纭竟不果。后夷以为固有矣,今其部落住牧”。 “黄城本中国地,麦力干借以耕牧,康熙二十二年,议复取不果”。清代黄城滩及大通河一带是麦力干部落的游牧地。

康熙三十三年正月,“四川陕西总督佛伦请修黄城尔旧城,谕大学士等,四川陕西总督佛伦请修黄城尔旧城。朕览其所进地图,黄城尔地方实属紧要,自甘州至西宁道里遥远,若自黄城尔至西宁,其路甚近,三日可达。令官兵驻防甚为有益。青海居住台吉等曾以为此地乃伊等地方,恳请给还。朕亲政时谕辅政诸臣,此系大草滩地方,与我朝最为要地,断不可给,故至今隶我版图”。康熙皇帝泛称之为大草滩,所谓至今隶我版图,指前述康熙十年没有将大草滩和黄城儿(黄城滩)给麦力干部落游牧之事。此时黄城儿已被麦力干部落长期占据游牧。六月,“兵部议覆四川陕西总督佛伦疏言,臣前疏请复黄城尔旧城,安设弁兵,控扼雪山,稽察往来奸宄。奉旨,会同提督确议具奏。今据甘肃提督孙思克等咨云,黄城尔地方逼近雪山,天气寒冷难于耕种,粮草无出,修筑城垣,工程浩大,应暂请停止。至于大黄山、大草滩之要路在大马营地方,原设守备兵力单薄,应将守备裁去,改设游击一员,千总、把总各一员,马、步兵五百名,驻守大马营,仍令永固城副将兼辖,肃州总兵官统辖。……从之”。四川陕西总督佛伦撤回了筑城戍守黄城儿之议,而增强了扼守大草滩要路的大马营的兵力。

清朝未能有效控制黄城儿一带,因此青海和硕特蒙古麦力干台吉所部一直在此地游牧,sira tala的蒙古语名称也保留下来。1929年,青海设省后,在黄城儿设立甘肃畜牧公司,1949年划归青海省门源县。1959年,甘、青两省调整行政区划时又划归甘肃肃南县,并将大河、康乐、马蹄、八字墩、友爱等地的裕固族牧民迁移至此,分别成立皇城人民公社(肃南县辖)和皇城农牧场(归张掖专区)。1962年人民公社改制为皇城区(皇城农牧场撤销),2004年成立今皇城镇。1959年将皇城滩划给肃南县后,将原居民迁移至青海省境内,设立了皇城乡,仍沿用“皇城”之名,1984年设立皇城蒙古族自治乡,即今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蒙古族自治乡。

清初撒里畏兀儿居于甘、肃两州南面。《秦边纪略》记载:“凡自黑河而东皆黑番住牧,黑河而西皆黄番住牧。黑番自汉至今与中国杂居,稍为驯伏。黄番则罕东左卫之夷,有明时臣服,及吐鲁番侵之,乃举族徙入。嘉靖八年(公元一五二九年),总督王琼奏,安插于甘、肃各地,以罕东卫都指挥枝丹置南山甘州是也,俗呼黄鞑子。”黑番即藏族部落,黄番指撒里畏兀儿部落,黑河即今张掖河,黄番游牧地与大草滩相连,故蒙古人称“大草滩”为“西喇卫古尔部落打草滩地”。1959年甘、青两省间调整行政区划,将东面的皇城滩(即黄城滩)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把一部分裕固人迁移至皇城滩放牧,成为该县东面的一块飞地。裕固人(撒里畏兀儿)居皇城滩是后来之事,皇城滩并不是明末的“西喇卫郭尔部落打草滩”。

李自然认为目前甘肃只有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黄城镇一带的草地称作夏日塔拉(sira tala),其余地方无此称呼,故黄城滩应为林丹汗去世之大草滩。如前所述,明、清时期蒙古人将清甘州、凉州两府南面的草地统称之为sira tala,而当地汉人对其东、西部草地的称谓不同,西部称大草滩,东部称黄城滩。清朝于康熙八年在大草滩建永固城及附属八个墩堡戍守,军民开垦居住,其中一些地方由牧业区逐渐转变为农业区和城镇。随着汉族居民的增多和长期居住, 蒙古语地名sira tala被汉语 “大草滩”的称谓所替代。而在黄城滩直到1959年都有和硕特蒙古人居住,保留了蒙古语sira tala地名,汉语音译为夏日塔拉。韩官却加认为林丹汗病逝的祁连城“即是大草滩中的永昌城”(指黄城儿——引者),而《秦边纪略》记载“永固城,汉为单于城,凉之祁连郡也”,故此祁连城不应为永昌城。白寿彝、蔡美彪主编两部《中国通史》均记林丹汗病逝于“青海打草滩”,大草滩从未划归青海省,此说不准确。林丹汗病逝之“打草滩”在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一说,则无直接史料依据。

大草滩不仅是良好的牧场,也是明代蒙古人经甘肃往来青海的必经地之一。明嘉靖年间,鄂尔多斯部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及其弟土默特部俺答汗率领蒙古右翼三部兵多次出征逃至西海(以下皆称青海)的蒙古亦不剌部,最初出征时西绕嘉峪关外赴青海,后为取捷径穿越明朝甘、凉、庄浪等卫境,往来青海地区。自“俺答封贡”之后,明朝允许右翼蒙古三部人正常穿越明境往来于青海、西藏。蒙古人所走线路在“俺答封贡”之前从蒙古犯边情况有所反映,而自明万历六年土默特部俺答汗西行与达赖喇嘛在青海会面开始则有较详细记载。蒙古人往来青海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向南穿越明山丹卫或永昌卫境,进入大草滩,由扁都口翻越祁连山前往青海。另一条是经大、小松山,由明凉州卫或庄浪卫穿越明境,走宽沟、大通河峡谷前往青海,此路线更为径捷,可以不经过大草滩。

第一条路“扁都地宽平,虏逐牧便”;第二条由宽沟、大通河赴青海之路,“虏则苦山险,且冰滑”。蒙古人携牲畜逐牧而行,因此愿意走扁都口,而明朝不愿其走此路:“走扁都口者,则过甘州,行内地三百余里,甚为我耕牧害。走镇羌者,此固经内道,然界在庄浪,边隘不至一里许,虏旋至即出。”第二条路所经明境地狭,无耕牧,易为备。

第一条路线,俺答汗前往青海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锁南嘉措(三世达赖喇嘛)会面时曾走此路。万历六年四月,俺答汗率部众携牲畜自明永昌卫边外昌宁湖南下,自宁远堡关入明境,沿水磨川河穿越明境,南至大草滩,五月,由扁都口翻越祁连山至青海。《万历武功录》记其路线为:昌宁(湖)—宁堡关(宁远堡)—周家湾—永昌城—横梁山壤—新城儿—石头口—西南大川—大河口—九条岭—洪水—花寨—曹古城—大马营—泉脑—扁都口。

洪水即今甘肃民乐县洪水镇,大马营即今山丹县大马营(其南山丹军马场)。俺答汗过明境后没有径直往青海,而是在大草滩游牧,歇息役畜。以上行程中自新城儿西去花寨,再返回至大马营是在大草滩迂回游牧。此后自大马营南下扁都口,越祁连山去往青海。俺答汗的孙子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护送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赴西藏坐床时,从镇羌堡进入明境,过境之后西北行,来到大草滩,游牧半年才经扁都口前往青海。“追其所由来,始不过请市牛羊而已,后至马市,至抚赏扁都、庄浪之所,山丹、甘峻之间,岁费钜万”。

第二条路线,俺答汗返回时曾走此路线,从青海湖南的恰卜恰(今共和县境内)出发,“从大同河(大通河)、宽沟儿入镇羌境矣。已,从镇羌东阁门出,走东北草地”。即出明庄浪卫镇羌堡境,途经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大小松山,北走贺兰山赤木口至河套,返回归化城土默特游牧地。顺义王扯力克返回时亦走此路。

俺答西行之后,蒙古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喇沁等各部首领、台吉皆援俺答之例,穿越明境,径赴青海、西藏朝佛。“是时,卜失兔复欲假道西行,在庄浪则镇羌堡,在黑松则铁柜儿,在凉州则泗水堡,在永昌则水泉及宁远,在甘州则石硖口,此西走番族道也。先是俺答假之,厥后扯力克西行,遂率为胡虏通道”。以上是蒙古人入明境的地点,越境之后则沿前述两条路线赴青海。“此数道,曩套虏得假之,以仓促而来,惧我伏兵起,不得久居中。己,俺答复假之。于是往来诸虏酋称引以为例。” 蒙古诸部迎佛、送佛、朝佛络绎于道,有些居青海不归。明朝称长住青海者为“海虏”,往来青海者为“流虏”。在蒙古方面的请求下,为方便其赴青海、西藏朝佛,明朝在甘州洪水、扁都口,庄浪卫岔口堡铧尖墩等途经之处分别开市,与赴青海的蒙古人贸易。

蒙古人大量进入青海之后,控制原附属于明朝的番族,与明朝沿边卫所屡次发生冲突,使明甘肃地方受到威胁。万历十三年明兵科给事中王致详言:“河西五郡本汉建之以断匈奴右臂,昔年有番无虏,自俺答抢番,留孽子丙兔第七枝盘据海西,而套内部落(鄂尔多斯部——引者)亦以大小松山为巢穴。又初款之时,止丙兔七枝,今威正等二十九枝,环甘皆虏矣。”万历十八年明廷任命郑雒为都御史经略陕西七镇,用兵青海,将蒙古人逐出青海,只准其假道东归,不准西去,赴青海者令其绕道嘉峪关外。万历二十六年,明朝又出兵驱逐驻牧大、小松山的鄂尔多斯部人,于山北修筑新边墙,切断了蒙古人穿越明甘、凉、庄浪等卫境往来青海的道路。

林丹汗西迁汤古特(西藏)的路线史籍无载。林丹汗自天聪六年四月西迁之后,并没有直接经青海迁往西藏,林丹汗及部众散处于黄河河套迤西,明甘、凉等卫南、北。天聪八年初,林丹汗启程迁往汤古特,其政权随即崩溃,不愿西迁的部众纷纷离开他东归,投附后金。例如清朝颁给察哈尔蒙古人的世职敕书中记:

额林沁岱青,尔原系察哈尔小寨桑,当尔之可汗迁往唐古特时,率七百户兀鲁思归附,当多尔济塔苏喇海领一百余户往回叛去时,二人将他们收服回来。

祈他特车尔贝,尔原系蒙古察哈尔汗大寨桑。在尔之可汗迁往唐古特时,离开可汗,携来四百户,驻牧在黄河水边,朕使者抵达时先于其他寨桑,渡黄河来归附有功。

海萨塔布囊,尔原系蒙古国察哈尔汗执政寨桑,尔可汗迁往唐古特国时,大寨桑乌斯胡往那边去,尔携九十户兀鲁思来归附有功。

俄布格岱墨尔根宝,尔原系蒙古国察哈尔汗闲散寨桑。当尔之可汗迁往唐古特时,尔未服从并追回大寨桑格隆喇嘛,携一百三十户兀鲁思来归附。

唐古特即汤古特的不同音译。以上是天聪八年林丹汗西迁汤古特时东来归附后金者。鄂尔多斯部济农亦曾随林丹汗迁至河套迤西,但没有随其再迁汤古特,返回了故里。顺治六年,清廷颁给额璘臣的封爵文书中记载:

额璘臣,尔原为鄂尔多斯济农,察哈尔汗征服尔部,撤销了尔济农称号。察哈尔汗逃往唐古特国时,尔未继续跟随,离开[察哈尔]回到了鄂尔多斯故地。

天聪六年,额璘臣济农与萨冈·扯臣·皇太吉曾一起随林丹汗西迁的队伍至黄河河套迤西地区。

后来在大国崩溃的时候,萨冈·扯臣·皇太吉率军出行,与落荒的察罕儿[万户]的众大臣达成协议后回来,[又]与朱剌图·巴都儿·恰、门都·该·打儿汉·恰、朗速·允都赤·巴都儿三大臣相互立誓,与他们为首的三百人结伴而行。甲戌年,当时他三十一岁,从花吉河回返。[他]那时向尔邻勤扯臣吉囊(即额璘臣济农——引者)禀奏说:“我们已经决定同察罕儿结伴而返,现在打算拥着我主您,[一同]回去。”吉囊大喜,表示赞同,随即踏上归程。在甲戌年五月初三的吉日那天,[他们]平安地来到能识一切曾经预言为“圆满洲”的也客·失别儿地方、即萨冈·扯臣·皇太吉的领地。随后,尔邻勤·扯臣吉囊启程前往自己的牧地。

花吉河(quu-a-gi-yin γool)即浩门河,湟水支流,今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大通河,其上游为乌兰木伦。鄂尔多斯济农等人西迁游牧于大通河流域,距黄河河套不远,甲戌年(1634)五月初三日即返回了今乌审旗一带的家乡。从其返回时间和距离来看,林丹汗迁启程赴青海和“大国崩溃”之事大约发生在该年二三月份。另一部分继续追随林丹汗的部众,至其病逝后亦启程东归。例如在其世职敕书中记曰:

德参济旺,尔原系察哈尔汗寨桑。当尔之可汗去世后,率领属民来归附有功。

高勒图彻辰,尔原系察哈尔汗大寨桑。在尔之可汗去世之后,携囊囊太后及三百九十户属民归附有功。

天聪八年闰八月,皇太极在出征察哈尔返回前给留守诸贝勒敕文中称:

又闻其国溃散,国人从察哈尔汗者甚少,其妺婿朵内额尔克楚虎尔杀桑噶尔寨,携察哈尔汗所娶叶赫之女逃入明国。又额尔克多克新亦携察哈尔汗之妻入明国,从榆林西甘州之东口而入。今归附者皆自黄河之外,逦迤而来,计程三月,牲畜无草,人马死者甚众,余皆食牲畜肉得至此。闻察哈尔汗出入明边界时,其国人未从者多在黄河之西,朕今遣众于黄河岸招之。……初七日,朕出(明)边时,有自察哈尔所逃之地来者,凡三十人,系其四大寨桑噶尔玛济农、德参济王、多尼库鲁克、多尔济达尔汉诺颜等于木纳、折忒户地方,遣之来报言,察哈尔汗在打草滩地方病死,距西海有十日程,其子及余众不能守,俱蹑归附人踪迹而来,并遣巴牙思虎达尔汉塔布囊追之,欲与同行,前来者不肯待,计来归男子六千名,内有察哈尔汗两妻。

据以上记载,林丹汗曾驻牧于明朝甘肃北面,在穿越明甘肃境前往青海途中染痘症,“于甘病滞,下至祁连而死”。 其散处于套西的部众先后东迁,归附后金。

综上所述,察哈尔部林丹汗自黄河河套迤西迁往青海途中病逝于sira tala,甘肃当地人称此地为大草滩、打草滩。其范围包括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山丹县南部(包括军马场),及金昌市永昌县一部分地方。黄城儿(黄城滩)亦称作sira tala,其汉语名称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的汉文史籍,有黄城之专名,与大草滩有别。明代蒙古右翼三部之人从黄河河套迤西穿越明境赴青海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由明永昌卫宁远堡或水泉堡越境,溯水磨川(金川河)南下,经“大草滩”走扁都口至青海;另一条经大、小松山,由明庄浪卫镇羌、黑松等堡越境,沿大通河谷西行至青海。林丹汗西迁时率领大量部众携带牲畜翻越祁连山,走宽阔平坦的扁都口是其必然选择。林丹汗病逝之“大草滩”距青海十日程,黄城滩距西宁仅三日程,再参考“大草滩”南至扁都口,西连撒里畏兀儿牧地的地理位置,林丹汗去世的“大草滩”应为《秦边纪略》所记述的大草滩,林丹汗逝世地点应在大草滩中清代所建永固城辖境,今甘肃省民乐县永固镇一带地方。

〔责任编辑 贾 益〕

  • 发表于 2022-08-28 23:12:02
  • 阅读 ( 247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浏览:97
浏览:97

646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