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怎么查老公的定位去了哪里(从神梗到烂梗刷屏的社交NB症终于被玩坏了)

编辑导语:前段时间,社交牛逼症刷屏网络,一时间,大家都在刷屏:“我也想拥有社交NB症”。在这场狂欢里,社恐成为了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社交NB症从神梗到烂梗,它是如何被玩坏的?本文从其流行出...

编辑导语:前段时间,社交牛逼症刷屏网络,一时间,大家都在刷屏:“我也想拥有社交NB症”。在这场狂欢里,社恐成为了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社交NB症从神梗到烂梗,它是如何被玩坏的?本文从其流行出发,分析该话题刷屏的原因以及是如何由盛转衰的,一起来看看。

从神梗到烂梗:刷屏的社交NB症终于被玩坏了

“这就是社交NB症吗?作为一个社恐好想拥有这种技能!”前段时间全网刷起了社交NB症这个梗。

社交NB症是什么?它的刷屏戳中了人们的哪些心理?在这场“狂欢”里,社恐为什么反而成为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从神梗到烂梗,社交NB症是如何被玩坏的?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从“社交NB症”的流行出发,思考这一刷屏传播的话题是如何由盛转衰的。

一、社交NB症是怎么火起来的?

社交NB症从何而来?

关于社交NB症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一位叫“马牛逼”的博主开始在网络上发布各类短视频,他早期的一条作品《B哥的一天》就以极具戏剧性、搞笑、出格的行为而引人注目,比如“用洗衣粉在马桶里洗头”等,这成为社交NB症的雏形。

但当时网络上并没有“社交NB症”这个说法,事实上,这个词首次成为热门是出现在今年的7月27日,某B站up主搬运的“马牛逼”的《B哥和路人支持鸿星尔克》视频的评论区,有网友用这个词总结了自己的观后感。

从神梗到烂梗:刷屏的社交NB症终于被玩坏了

图片来源:B站

我们很难为社交NB症下一个精准的定义,或许正是因此,才使得这种题材具备低门槛的可复制性: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不畏社死、自信、放得开“的性格,都可以被纳入“切题”的范畴。

一方面,创作者将网络上流行的古早视频剪辑成鬼畜合集,“新瓶装旧酒”,让火过一轮的内容再翻红。其中的代表当属《马牛逼:无法超越的经典【全网最全合集】》,一个不超过十分钟的视频将博主“马牛逼”历年来的经典创作整合,再加上字幕和BGM,不过两个月已刷下超过2000条弹幕。

从神梗到烂梗:刷屏的社交NB症终于被玩坏了

《马牛逼:无法超越的经典【全网最全合集】》弹幕。图片来源:B站@孤寂D晚风

另一方面,在八月中旬,一批模仿“双喜哥”风格的视频开始在B站和短视频平台中密集涌现。穿着天竺少女裙与广场舞大爷互动、拿着啤酒瓶在公众场合找人捧杯、在铁板鸡架烧烤摊旁边击鼓助威……视频中的主人公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1]

广大网友们的脑洞不断创新,将梗应用得炉火纯青,快速分化出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果一个梗用着不过瘾,那就用两个。梗与梗之间的“梦幻联动”碰撞出新的文本思路。

比如,一个标题为《当废话文化遇上社交NB症》的视频,混搭当下同样流行的“废话梗”,仅发布4天,它已经拥有近50万的播放量与超过5000次收藏。

从神梗到烂梗:刷屏的社交NB症终于被玩坏了

《当废话文化遇上社交NB症》视频片段。图片来源:B站@不知名小老舔

不同平台、各行各业似乎都能够套上社交NB症这个话题。

在虎扑,有网友发起“有哪些球员是社交NB症”,津津乐道地讨论起运动员们的社交能力;知乎上的提问则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在这种现象背后都体现出了人们怎样的心理?也有粉丝发布“社交NB症代表人物合集”,剪辑了多位明星上镜时的表现;品牌方也利用新梗为自家生意造势包装;网友们也纷纷下场讲述自己身边的“社牛”人物……

目前,#可能这就是社交NB症吧#话题在微博上已有超过1.8亿次阅读与3.4万次讨论,“没有社交恐惧就是爽”“这就是自信的味道”等衍生梗也得到扩散传播并登上热搜。

从神梗到烂梗:刷屏的社交NB症终于被玩坏了

微博上#可能这就是社交NB症吧#话题。图片来源:微博

二、消费“社交NB症”,满足了哪些心理需求?

虽然弹幕中“爽”“666”“羡慕”等声音不断,但在许多视频中,例如邀请陌生人进行互动配合录制的行为,确实很难区分“社牛”与“社死”的区别,甚至会让观众在 “大受震撼”与“尬出天际”两种状态之间反复跳跃。

从神梗到烂梗:刷屏的社交NB症终于被玩坏了

男子在星巴克吃煎饼,然后发出大叫,以彰显自己的“社交能力”。图片来源:B站@梗指南

通过浏览抖音、微博、B站、知乎四个平台近千条评论后,笔者发现,网友的议论体现出几类不同的情绪心理,分别为猎奇、快感、羡慕、学习与“暗暗骄傲”。

首先,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当属“猎奇”。这是绝大多数网友在初次接触这类视频的第一观感。这并不难理解,社交NB症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艺术”,通过对于社交尴尬状态的极限设定和自信表现来达成一种对观者的情感冲击。

而任何充满矛盾性的表演都有自然的吸引与传播力。例如,在每一期更新视频的评论区,都会有网友刷屏“新活来了”,来表达“这场面之前没怎么见过”的心情。

但猎奇之外,也有一些网友对此表示难以理解。B站上有的评论认为,大多数所谓社交NB症的视频里,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赚流量而打扰别人,并且有的行为很让人烦恼。

其次,社交NB症提供给我们一种爽文式的快感。虽然我们刷着“666”,可身边大概没有几个人会真的效仿,相当于这类视频为观众们提供了一种近乎“在真实生活中不是合理存在、但可以在脑海中想象”的情绪宣泄方式,类似我们平时吵架没吵赢之后脑补出各种剧情。

凸显社交NB症的视频总能以剧情紧凑、主线明确、情感力量充足的内容,为曾经在社交场景产生过困扰的人们提供一种戏剧性十足的剧情。更有网友表示,视频里的他们随便做到了大家都想做的事情。

从神梗到烂梗:刷屏的社交NB症终于被玩坏了

“社交NB症”视频下的网友评论。图片来源:B站

这一点也与当下流行的爽文逻辑类似,与其说爽文是在情感经济学下的文字游戏,那这类视频则是在渲染氛围的同时,以短平快的节奏供给多巴胺让观众情绪上头,达成“滚雪球”式传播的目的。

再次,这种社交自信的姿态甚至为一部分人提供了“教科书式模版”。

在知乎上,有人发起提问:“怎样才能从社交恐惧症变成社交NB症?”

下方排名第一的回答从社交的重要性出发,分别就社恐的五大表现“对症下药”,给出一定解决方案,比如“在该倾听的时候认真倾听,该表现的时候淋漓尽致地表现,不要过分维护自己完美的一面”等等。可见确实有网友存在着这类困扰,也因为了解到社交NB症,而产生能够更好进行社交行为的期待。

最后,人们的分享欲也能够由此得到释放。这类视频明显更加偏向“小叙事”,因极具亲民草根性的定位和生活化叙事的选题,本就具备被受众接纳的社交基因。但相关的梗能够火遍全网,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本来只是搞笑的视频,却因网友的二次创作与分享解读出了社交层面的意义。

例如,在一条视频下方的3000多条评论中,大多都在讲述曾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热评第一是:“高中班里出去团建,在KTV进来一个说是同校的男生,特别嗨吃吃喝喝聊得很开,之后去吃饭谁问了一句这人是谁?全场没有一个人认识他。”

从神梗到烂梗:刷屏的社交NB症终于被玩坏了

图片来源:B站

从一条内容到一整个故事链条,这是一个“众创”的过程,也与美国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早在1980年提出的概念不谋而合。他在著作《第三次浪潮》中用“生产型消费者”(prosumer)替代受众,意思为在传播过程中,我们既是消费者,也是具备创造性的生产者。

可以说,网友们的主动解读与分享,也让原视频承载着更多的情绪,使得传播的信息量变得更加丰富。

三、“社恐”为什么成为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社交NB症流行时,“社恐”也频繁被提起。在百度指数中搜索“社交NB症”与“社交恐惧症”也能看出,前者从8月23日开始在全网起量,次日流量爬坡明显,并分别在8月30日-9月1日与9月5日-9月7日两个时间段内达到峰值。与此同时,社交恐惧症也相应呈现小峰值。

从神梗到烂梗:刷屏的社交NB症终于被玩坏了

“社交NB症”与“社交恐惧症”百度指数数据对比。图片来源:百度指数

首先,社恐患者,是对社交“想得却不可得”、有着真实需求的一群人,急切地希望点亮社交这个技能点。社交NB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发泄的切口。有些人借着话题讲起了自己的故事,也有些人真诚发问:“怎么才能走出社交恐惧症?”

这种情绪击中了许多有着类似困惑的群体,评论区出现一片“我也是”的声音。

这种本存在于内心深处的疑问,在遇见相似经历的人之后会迅速激发共情心态。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NB症让社恐用户们找到彼此,紧密联结,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3]

从神梗到烂梗:刷屏的社交NB症终于被玩坏了

社恐用户在评论区里找到了彼此。图片来源:豆瓣

其次,视频中这些与社恐们的真实生活反差甚大的社交行为,恰好是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替代强化”。这指的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获得一种“自己也做过或者也可以做“的快感。

社交NB症相当于社恐人士脑海中的小剧场,恐怕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是过了一遍之后也相当于给自己鼓劲,不失为一种情感能量的来源。

当然,社恐人士还有另外一种心态:面对社交NB症的走红,有些人并没有表现出多么向往,而是以“我是社恐,我骄傲”的态度面对,从而彰显个性。有学者将其描述成为一种“害羞骄傲”的表现。

英国苏克萨斯大学社会学系学者苏茜·斯科特在调研中发现,即使有许多自我诊断或者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的人投身于医学或者心理学的治疗,还有一些人以自己的害羞属性为荣,并且乐于强调害羞的积极内涵(例如谦逊、敏感以及有责任心等),为自己正名。[2]

四、社交NB症是如何被玩坏的?

虽然已经形成了热度,但社交NB症并非一直都是一个轻松好玩的神梗。

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批评之声。豆瓣上,有网友将其排入了“最近讨厌的网络用语”,也有跟帖称“越来越多人开始哗众取宠了,让出镜的素人不胜其扰”。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对生产者来说,这类搞笑视频能够提供的流量是已经被验证的,引流的甜头促使他们拍摄更多同类内容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将社交NB症等同于“尺度够大、博出位”就会足够好笑,足够吸引流量,则是收窄了原义。

比如,只为拍一条视频,就拦在十字路口,让众多路人被动变成视频中的“背景板”这种行为,甚至属于干扰公共秩序的范畴了。

其次,对消费者来说,当一种意象从小圈子中开始向大众泛化时,原本的意义会相应被消解,变得语义不明。比如上文提到的,当社交NB症开始变成一个大箩筐,许多相关的故事都可以往里面装,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难界定社交NB症最初的含义究竟是怎样的。

在现在的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网友不仅将社交外向的人比作“社牛”,也将在公众场合“一言不合”就做出让周围人措手不及的出格举动的人称作“社牛”。社牛与社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相应的内容底线也在降低。

由此,比起最开始的有趣、搞笑,人们可能会在社交NB症的相关内容中感受到越发强烈的“共情尴尬”。

其实,在社交NB症这个梗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符号传播逻辑。每个梗都是一种传播载体,帮助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取共鸣与趣味性。但载体本身并无好坏,如何使用才有讲究。有些人积极丰富内涵,以卓越的脑洞贡献更多有趣的视频,但有些人却将其作为吸引注意力的靶子,却忽略了周围人的感受。

视频创作者在利用网络梗吸引着更多流量的同时,也应该找寻合理的社交边界,不能为了一时的吸睛而造成社会公共秩序的破坏。

我们在观看类似视频的时候,除了在评论区刷着“社交NB症”“666”“本社恐羡慕哭了”,也应合理地表达我们的情绪,对于该支持的或者该批评的应该有着自己明确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跟从。

参考链接:

社交牛逼症患者中潜伏了多少社交恐怖分子?:https://mp.weixin.qq.com/s/fIX3o_umtN8OTMZpPRQQWg“社恐”的前世今生:在社交时代里,害羞是一种病吗?-虎嗅网:https://www.huxiu.com/article/295224.html13亿“社恐”,在抖音观摩“社交牛逼症”|界面新闻· JMedia: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567900.html

作者:Lilyann;:全媒派(ID:quanmeipai)

本文由 @全媒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发表于 2022-09-01 00:15:41
  • 阅读 ( 116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酒店记录信息
酒店记录信息

876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