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Y
转载授权(文末留言,或添加微信:17717324202)
过去两天,全球比特币投资者都体会了一把“透心凉”的感觉。
3月13日,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暴跌,被当作“避险资产”的比特币却一度从7800美元跌至4200美元,24小时跌幅高达40%。
一天内,它的跌幅就超过了美股一周的跌幅。
“在这样一个没有熔断、没有调控、不受监管、完全自由的交易市场,出现任何的涨跌幅都不足为奇。”曾经炒币2年多的小胡(化名)和我们说道。
他甚至认为,比起反弹,比特币之后继续下跌的可能性还更大。
(数据来源:coinmarketcap)
在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危机时,人们往往会恐慌性抛售持有的商品,以换取流动性强的现金。
在抛售过程中,波动性越大的资产会越先抛售。很显然,比特币就是这样一种波动性较大的优先级抛售货币资产。
看来,最近“币圈”对于比特币能否作为避险资产的争论,市场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从创始之初就备受争议的比特币,也因为此轮行情,再次陷入舆论漩涡的中心。
投机者们蠢蠢欲动,分析师们跃跃欲试……
回看“币圈”12年历史,比特币也已经离其创始之初的目的相去甚远。
暴富神话兴起
2008年,“比特币之父”——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发布了首个数字货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提出建立一种完全通过点对点技术实现的电子现金系统,中间不需要通过任何第三方机构。
在中本聪的设想中,比特币不可随意增发,有着确定的2100万固定总量。
用户通过电脑不断解答设定好的数学难题,来获取比特币,也就是俗称的“挖矿”。
货币没有固定的发行方,任何人都有可能参与制造比特币。
因此,比特币诞生的初衷是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无国界货币”。
可以在全世界自由流通而不受国家调控或金融机构监管的影响。
这套机制能避免人为操控货币发行量,绕过国家外汇的层层管制。
如同货币市场的一场“乌托邦”实验。
但该机制也导致了比特币价值的波动性大,因此它难以走入人们的生活,代替日常货币使用。
目前来说,比特币的金融特性已经掩盖了它的技术性。
使之彻底成为了投资者,炒币客们的资本战场,造就了一批风险投资家和机会投资者,但却与其建立之初的目的大相径庭。
其中,最著名的比特币暴富神话,莫过于曾经因Facebook之争而起诉过扎克伯格的Winklevoss兄弟。
Winklevoss兄弟从2012年下半年就开始大幅收购比特币,那时候的购买成本平均在10美元以下。
当时传统的华尔街投资者们并不看好比特币,甚至嘲笑他们“人傻钱多”。
2013年时,Winklevoss兄弟表示自己持有的比特币已占据了当时比特币总流通量的1%,成为了当时被公布出来的比特币的最大投资者之一。
而在2016年初,比特币还徘徊在300-400美金,之后就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在2017年底,直接达到了16000美元左右的峰值。不少人为此大跌眼镜。
(数据来源:coinmarketcap)
也是在这一年,Winklevoss兄弟一跃成为了亿万富翁。
比特币成了暴富的代名词,彻底“出圈”,走入了国人的视野,一时之间,开启了“全民炒币”模式。
骗局盛行、泡沫破裂
有人想做比特币这张“赌桌”上的庄家,也有人想直接“开赌场”致富。
由于比特币的算法是开源的,谁都可以下载到源码,经过修改创造一种新的数字货币。
于是乎一夜之间,市场上就出现了不少同类数字货币。
其中不乏以太币这种被称为“比特币2.0版”的正规军,但更多的是毫无实际价值的“空气币”。
在市场最为疯狂的时候,发行人靠着发行毫无价值的空气币就可以赚取超高额的收益。
当时的币圈,几乎“是个人就能发币”、“给点钱就能上主网”。
但大部分发行者背后的公司产业体量,却根本不足以支撑其货币价值。
17年底,一位币圈玩家在微博上发行“马拉戈币”空气币。
靠发行人微博保证只发行2100万枚,并且转发一条微博送5000个“马拉戈币”,送完1000万个为止。
发行24小时后,该货币价格就上涨了114%。在一周的狂飙后,发行人几乎什么都没做,兜里就多了好几百万。
而这还是在发行人直接对外承认发行的货币就是“空气币”的情况下。
可见在资本狂欢的背后,币圈的骗局与泡沫何其严重。
2018年中下旬,比特币开始了持续性下跌。在12月的时候,直接从年初的17000美元跌到了3400美元的低谷。
(数据来源:coinmarketcap)
造成当时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国家机构强监管政策的风向来袭。交易所安全问题导致的货币被盗事件。
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对于比特币几乎有着天然的不友好态度。
国家层面不断的风险提示,加之数字货币骗局、谎言、传销陷阱频频被爆出的情况下,市场对于比特币渐渐失去了信心。
比特币的这波疲软一直持续到2019年中旬。
直到2019年6月,Facebook官宣将推出数字货币Libra,再次为币圈带来了一波强利好。
Libra币的消亡
Libra币白皮书的第一句话是:“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
它的野心和愿景都很大,直接奔着取代法定货币的目标而来。几乎继承了比特币未完成的“乌托邦”式梦想,甚至推出了实操性更高的货币策略。
相较于用来“炒”,Libra币更像是发行来“用”的。
首先,Libra有着独立的治理协会。
比特币没有固定管理者,每个单一使用者都是一个节点。
Libra币则联合了包括信用卡公司VISA和MasterCard、出行公司Uber和Lyft等在内的三方机构,注册了Libra协会,由协会成员共同负责Libra区块链技术维护和Libra资产储备的管理。
尽管这样操作,导致Libra币无法完全去中心化。但这也是Facebook为了能使Libra落地而做出的最好的妥协方案。
其次,Libra币的机制使它能维持稳定价值。
不同于比特币的高波动性。Libra采用与法定货币挂钩的模式,即锚定一个基础货币。
只有当新的真实资产注入由合作机构共同保管的Libra储备池时,一个新的Libra币才会被制造(mint),反之一旦储备中的资产流出,一枚Libra币就会被销毁(burn)。
这套机制可以保证资产不会迅速通胀,波动性较小,具有稳定发行使用的可行性。
“小公司发币,很大程度是为了搞钱,搞几千万个把亿。但我们都知道对于Facebook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对吗?所以我更愿意相信,他推出这个,是真的想让Libra成为一个无国界货币。”作为比特币第一代信仰者的陈明(化名)这样说道。
大部分比特币的第一代支持者,都如陈明一样,对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无国界货币系统始终抱有期待。
遗憾的是,在遭遇长达数月的监管压力和政治阻力后,3月4日,Facebook宣布将重新设计Libra币项目。
改变后的Libra币将不再为核心代币,而将成为接受多种数字货币的平台,包括各个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Facebook希望以此改变监管机构的态度。
在笔者看来,这几乎宣告了Libra作为一个加密数字货币项目的流产与消亡,转而成为了一个不得不与政府合作的数字货币平台。
这着实已离项目初始的愿景相去甚远。
纵观币圈发展的12年,国家监管的身影始终恒亘其中,无国界货币没能破茧而出,各国数字货币却在悄无声息的发展。
比特币始于中本聪美好的社会理想,最终却沦为投机者们手中的利益工具。
下一个12年,我们离“乌托邦”还有多远?
小贴士
避险资产避险作用不在,该如何把握下一个投资风口?
财经秘书每日为您提供专业分析情报,涵盖近90项垂直行业板块,每日更新专业行业情报!
A股,基金,保险,医药……
你想要的,我们都有!
财经秘书的每一位行业分析师,每日笔耕不辍,在上万个可靠信源、上千份权威研报中为用户寻找提炼最具价值的行业资讯,为用户提供服务、创造价值,助您在投资路上一臂之力!
快来开通你最感兴趣的行业,获取专业行业情报,与财经秘书进行一对一交流吧!
无需下载APP,无需冗长注册,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直达小程序,分秒必争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