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 【gōng】,躬的本字是“躳”,会意字,金文的字形左边是身,右边是吕。篆文2的字形改成右边是弓。
说文解字
"
《說文解字·呂部》躳:身也。从身从呂。躬,躳或从弓。
段玉裁注:从呂者,身以呂爲柱也。矦(侯)執信圭,伸圭人形直;伯執躳圭,躳圭人形曲。鞠躳者,斂曲之皃也。......俗从弓身。弓身者,曲之會意也。
"
“吕”的本义是指人体的脊柱。正是因为一节一节的脊椎骨,人体才可以躬身弯腰。
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的金文中,“吕”字有的就写成一节节脊椎骨的形状。繁体字的“呂”,在两节骨头之间有一连笔。简体字的“吕”则回到了甲骨文中的“双口吕”。
也许是这个字读“弓”的声音,而且人体躬身弯腰时就像是一张弓,所以后来才干脆把它写成了形声兼会意字的“躬”。
《说文解字》以“躳”作为正字收入,而把“躬”作为俗字。但是在经典文献中,用的都是“躬”。
文献选读
《詩經·邶風·谷風》
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我如今连自身尚且都不能被容纳,
怎么还能顾得上身后的子孙呢?
阅,容纳。
遑,何、怎能。
恤,忧虑、顾及。
《論語·堯曰》
天之曆數在爾躬,
允執其中。
这是句隐语,即
你必须亲自掌握天文历法于自己一人手中,
千万不能假于他人之手。
成语典故
反躬自问
反过来责问自己,或者说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人生下来的天性是平静的,是后来受到外物的影响而产生了情感和欲望的躁动。由于外物的影响不断到来,心智也在不断地感知它,内心就会产生出好恶。好恶在内心无法节制,心智又被外物所诱惑,所以人就无法再回到初生时平静的天赋本性,人性就渐渐泯灭了。
謇謇匪躬
“《周易·蹇卦》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蹇,通“謇[jiǎn]”,是正直,直言不讳的意思。 匪,是“非”的通假。匪躬,即不顾自身的利害,为了天下民众的利益而犯颜直谏。
鞠躬屏气
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胆怯的样子。
“《論語·乡党》: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
进入朝廷的大门,走路时要象鞠躬一样,好像是无处容身的样子。......上堂时要提着衣边,鞠着躬,憋着气息,就像没有呼吸一样。......手上捧着圭时,也要像鞠着躬,好像是拿不动一样。
小 常 识
躬 圭
古时候官员在上朝时,两手要恭恭敬敬地捧着玉。玉的种类、大小、长短、纹饰,按照礼制的等级秩序,有严格的规定。
王手里拿着的玉圭长一尺二寸,以四镇之山为纹饰﹐取其安定四方之义,故称“镇圭”。
公爵手里拿着的玉圭长九寸,名瓛[huán],也写作“桓圭”。
侯爵手里拿着的玉圭长七寸,称“信圭”,也称“身圭”。
伯爵手里拿着的玉圭也是长七寸,圭的顶端和两肩都是圆的,圭身像人体躬身弯曲,取其鞠躬而不亢之义。
所以称作“躬圭”。
子爵手里拿的是谷纹的玉璧,男爵手里拿的是蒲草席纹的玉璧。"
《周禮·春官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
《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之事: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