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取向(浅谈地方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路径研究)

文化是民族之基、民族之魂,是民族的脊梁,更是国家之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加强国民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浓郁的地方风俗习惯...

文化是民族之基、民族之魂,是民族的脊梁,更是国家之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加强国民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浓郁的地方风俗习惯和人文历史文化。高职高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我国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丰富思政教学内容的有效资源。因此,将优秀的地方文化融入到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宣传,还能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做到以文育人,实现文化发展和以文育人的良性互动。

地方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某一地域内的人们,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知识文化、情感认知等地方精神和承载着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及建筑等载体的总和,囊括了地方历史发展中集体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产物。对地方文化进行凝练,将适合思政教育的优秀内容应用到高职高专思政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育人”是目的,“文化”是方式,思政教育是通过文化教化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学生走向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的思想境界与生活状态,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需求的优秀人才。思政教育和地方文化都蕴含着育人的核心理念,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目的的一致性,这为二者融合奠定了基础,使地方文化可以完美的融入到思政教学中。高职高专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必须运用地方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地方文化,既能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还能够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我国有着丰富且优秀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厚的历史底蕴,在该地域内的高职高专院校长久以来都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地方文化影响,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利用地方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地方文化为思政教育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供给,地方文化中含有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思想内容,为思政教学提供庞大且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重视并挖掘地方文化,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思政教育只有扎根地方文化,汲取地方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的发挥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地方文化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将理论知识与地方文化相融合,通过地方文化直观、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将传统思政教育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在思政教学中利用地方文化作为载体,更有助于学生对地方文化进行了解,使学生身心都处于地方文化的熏陶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几千年的集体智慧和精神,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蕴含着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思想,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地方文化,是对思政教育的强力补充,是思政教育取之不竭的文化与精神源泉。但是在思政教育中运用最多的还是传统文化,对地方文化的重视不足。地方文化是思政教育开展并长期高效发展的人文基础,是丰富的宝藏资源,是支持并推动思政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思政教育改革并建设的土壤。

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的教育特点决定了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文化育人,人是根本,育人是目的,文化是方式,在思政教育中需要以人为本,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通过理论知识和地方文化的学习结合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对地方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与精神进行学习,提高文化认同感、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地方文化的地域性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地方性决定了双方融合的可行性。地方文化千百年来都在其所在地域流传,对当地产生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并对周围的一切人事物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改变,身处其中的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影响,对地方文化有着亲切感与认同感,为地方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提供了主观融合的可行性,使地方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变得水到渠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另外,在地方文化丰富的地区,有着体现当地特色的历史名迹、自然景观、艺术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客观上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实践活动产生着影响,这为地方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了客观基础。

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首先要对思政教育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进行分析,确定教学主线,立足于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基本要求,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对地方文化的选择也应该围绕这三部分进行筛选,这些主题本身的内容就深深扎根在地方文化的土壤中,千百年来对人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让地方文化重新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将主题重新回归到文化的土壤,更好的发挥出培养人才的作用。其次,精准融入需要满足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对地方文化的内容进行取舍。在对地方文化进行内容选择时,要了解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掌握程度,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出发点,选择地方文化内容精准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将地方文化精准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一定要选择最符合需求的内容,提炼地方文化蕴藏的精神文明内核,将最有传承价值、教育价值的内容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发挥出地方文化对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即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将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需要立足于思政教育根本任务,根据地方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契合学生特点和教学需求,来搭建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教育平台,包括校内课堂、实践活动及网络课堂,不断的挖掘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第一,建立校内互动课堂。以校内课堂为载体,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将地方文化与思政教学内容相结合,设置课堂主题如“三峡移民精神”,鼓励学生展开对“三峡移民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的讨论,鼓励学生追求三峡移民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第二、建立网络微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地方文化以纪录片、专题片、动漫、图片及微电影等形式展现给学生,上传到网络微平台,供学生浏览与学习,如将三峡移民精神以专题纪录片的形式进行拍摄,突出三峡移民精神的内涵与主旨。第三,建立地方文化体验的实践活动平台。实践活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地方文化精神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开展以三峡移民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三峡移民精神,知行合一,实现地方文化传承与弘扬,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对高职高专思政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对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跨界组建思政教师团队,不再拘泥于专业、院系、校内外等限制,吸纳校内外地方文化的专家或文化传承人、地方文化的践行者作为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专业高效的教师团队。其次,建立“补位合作”机制,在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时,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作用,扬长避短,互相补位,最大限度的发挥地方文化专家或文化传承人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从整体上对地方文化的开发进行把控;专业教师则对教学理论与内容进行把控,发挥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课堂中的主力军的作用;地方文化践行者则代表着其本身就是优秀的地方文化的践行者,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生活工作经验,思政实践活动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及价值。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促进教研相长,推动地方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完成思政教育的目标。

地方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学生才是主体,才是关键,只有学生充分的发挥自主性,才能使地方文化和思政教育更好的融合,发挥出文化育人的作用,提升学生人文道德素养。因此,在思政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教学主体互换,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思考,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提高思想境界。另一方面,在设置实践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文化进行实践活动,强调团队协作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理论知识和地方文化蕴含的思想和精神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文化兴国兴邦,地方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但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弘扬也是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三峡移民精神融入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1SKSZ086)

(作者:谭伟、徐莉,系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 光明网

  • 发表于 2022-09-07 10:03:48
  • 阅读 ( 53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36
136

827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