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专本套读机构(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系列报道晋察冀边区的红色工专北京理工大学在张家口的岁月下)

张家口新闻网讯:为赓续红色精神, 整理、 挖掘、重现珍贵历史, 张家口日报推出 《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 系列报道。11月9日刊发 《晋察冀边区的 “红色工专”———北京理工大学在张家口...

“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系列报道:晋察冀边区的“红色工专”—北京理工大学在张家口的岁月(下)

张家口新闻网讯:为赓续红色精神, 整理、 挖掘、重现珍贵历史, 张家口日报推出 《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 系列报道。11月9日刊发 《晋察冀边区的 “红色工专”———北京理工大学在张家口的岁月》 (上), 重温了这所诞生于救亡烽火中的大学, 如何从延安宝塔山下来到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 如何在这座塞外名城, 规范专业办学。 本期刊发下篇, 继续重温历史, 报道 “红色工专” 如何结合当时政治形势、 边区实际, 倾力为党培养 “革命通人,业务专家”; 如何在战火纷飞中, 几经周折到达蔚县暖泉镇继续办学, 后又在傅作义部队偷袭张家口市后, 再次奉命撤离暖泉, 辗转冀南, 结束了在张家口办学的历史。

京理工大学在张家口的岁月(下)

“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系列报道:晋察冀边区的“红色工专”—北京理工大学在张家口的岁月(下)

“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系列报道:晋察冀边区的“红色工专”—北京理工大学在张家口的岁月(下)

“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系列报道:晋察冀边区的“红色工专”—北京理工大学在张家口的岁月(下)

“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系列报道:晋察冀边区的“红色工专”—北京理工大学在张家口的岁月(下)

为赓续红色精神,整理、挖掘、重现珍贵历史,本报推出《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系列报道。11月9日本报刊发《晋察冀边区的“红色工专”———北京理工大学在张家口的岁月》(上),重温了这所诞生于救亡烽火中的大学,如何从延安宝塔山下来到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如何在这座塞外名城规范专业办学。本期刊发下篇,继续重温历史,报道“红色工专”如何结合当时政治形势、边区实际,倾力为党培养“革命通人,业务专家”;如何在战火纷飞中,几经周折到达蔚县暖泉镇办学,又在傅作义部队偷袭张家口市后,再次奉命撤离暖泉,辗转冀南,结束了在张家口办学的历史。从丰富的文体活动到投身社会实践———在革命大熔炉里锻炼成长  1946年1月, 北平地下党组织一批青年到解放区, 追求民主与自由、 渴望继续升学的吴仲端正是那个时候来到张家口,并成为 “工专” 二班 (甲) 学生。 在他的回忆文章 《革命熔炉———回忆母校》中曾这样写道: “现在回忆起过去 ‘工专’ 学习时的情景, 最深刻的印象是, 它不是关门办学、 闭门读书, 而是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 使学生不脱离社会、 不脱离人民群众, 在社会实践中受到锻炼。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而这些活动,往往都是紧密结合当时形势的需要而进行的。”  朴素真挚的文字真实反映了 “工专” 在规范专业办学基础上, 还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 社会实际、 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等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  为庆祝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张家口市各机关团体和学校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娱乐活动。 “工专” 师生全体出动, 有的参加表演组, 有的参加乐器组, 还有的参加搬运和布置道具的勤务组, 组成了大型秧歌队, 从正月初二起每天上街宣传演出。编演的剧目有 《夫妻识字》 《兄妹开荒》《跑早船》 《拥军秧歌》等。  张家口市开展市参议员选举活动时,“工专” 结合竞选活动, 大力开展对学校候选人先进事迹的介绍和学习, 经选区选举,校长恽子强最后当选为市参议员。  除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外, “工专” 也十分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和文化生活, 各班、组除订有报刊读物外, 还设有政治课等。结合时事政治形势, 邀请有关人员到学校作形势报告。 逢节假日便会组织歌咏比赛、下棋、球赛等活动。  蔡毅曾是 “工专”一班学生,他在文章《思源》 中回忆, 为了向群众宣传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同学们多次走上街头演出秧歌剧。 平时宿舍里歌声不断, 没有乐器就自己制, 使用最简陋的工具竟然制作出一把把小提琴、吉他……  “1946年5月初,一场冰雹把张家口市郊区的农田打了个稀巴烂,学校立即停课,全体师生赶到郊区参加群众抗灾活动。 看到老乡们紧握着同学们的手, 高呼‘共产党万岁’时,一股暖流遍及我的全身……”  “8月张家口市各界掀起了献金劳军运动。同学们纷纷把钱和衣物,包括金戒指、手表, 甚至伙食结余, 全部捐献给保卫解放区的英雄子弟兵……”  三班学生王世林回忆,党中央颁布了土地法大纲, 全校师生认真学习以后, 白天坚持上课, 晚间参加村里农会组织的斗争大会。 当时的形势是解放军正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生死斗争, 村里一些地主分子反对土地改革, 他们搞串联、 造谣言、 进行破坏活动, 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对师生来说成为一堂活生生的阶级教育课。他们还深入农民家庭, 接触贫下中农, 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没有的社会知识, 也看到了贫雇农含着热泪领到土地证的感人场景。农民中的大多数不识字, 他们用投豆的方法民主选举村、 乡干部。 党的政策激动人心, 农村大批青年踊跃参军, 农民积极缴公粮,运输军用物资,支援前线……  “工专” 学生笔下, 一段段充满真情的文字, 一个个至今读来依旧让人热血沸腾的场景, 不仅写出 “工专” 留给他们的刻骨铭心回忆, 也让后来人读之热血沸腾,仿佛同样置身那个火热年代、激情校园。  从丰富的文体活动到投身社会实践,“工专” 师生一次次与人民群众心手相连,一次次参加到党领导的革命工作中, 接受了思想洗礼,在革命大熔炉中锤炼成长。从暂留蔚县暖泉到辗转冀南落户北京———红色基因在烽火硝烟中薪火相传  战火纷飞的年代,何处可以安放一张课桌? 辗转办学是那时许多红色大学不得已的选择, 也是坚定跟党走的正确选择。“工专”就在这种历史的必然中辗转办学。  1946年6月, 国民党单方面撕毁 “国共停战协议”, 大举进攻解放区。 张家口是国民党军队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 1946年7、 8月间, 不断派飞机轰炸张家口市。 为防止敌机轰炸和敌军突袭, 各机关、 学校和工厂等在9月初开始疏散人员。  翻看当时正处求学时期王恂的日记,1946年9月16日详细记录着这样欢乐的场景:  晚饭后,同学们捻毛线、织毛袜。会的与不会的、 技术好的与技术差的, 变工互助,有说有笑……  只一天, 9月17日的日记中, 形势突然就紧张起来:  最后两堂自习时,忽然把教科书、仪器都收走了,听说学校要搬家。  晚自习时,校长作动员报告。他说形势紧张, 为避免敌机轰炸, 二班和三班向蔚县转移。 一班的同学分配工作。 每班算一个分队,设立队部,由学生会的正副主席领导。后天动身,由张家口坐火车到天镇下车,要经过四天行军,每人的行李物件不得超过25斤。  蒋介石点燃的内战烈火直接烧到我们头上来了。同学们义愤填膺,整装待发……  9月19日:  我在宿舍墙上题字:“9月19日离开这座人民的城市,胜利后再见吧!”晚上,坐火车(敞篷货车)离开张家口。回盼灯火辉煌的城市, 前头急速奔驰的列车, 涌起惜别之情……  当时是二班 (甲) 学生的梁贵椒回忆,师生先乘火车到柴沟堡, 后步行经天镇、阳原等地,大约走了三天,才到达暖泉镇。  撤离张家口时, “工专”学生按战时行军形式编队, 每班为一队, 队长就是原来的班长。 全体师生为一个大队, 负责人为时任教导处处长的王甲纲。 为了探察行军路线, 派出一个先遣队, 负责后续大队人马的后勤保障工作。  离开前,学校做了动员,并组织部分学生去向群众做宣传, 说明为什么要撤出张家口。  当时的三班学生李文周和另外两名同学分到了一条胡同, 他们一个院一个院宣传,讲 “我军必胜, 蒋军必败”; 讲 “战争的胜负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 胜败的决定因素是人心向背”; 讲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绝不辜负老乡们的希望”……  “工专” 三班学生杨述贤在后来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这句话表达了 ‘工专’ 师生离别张家口时惋惜而豪迈的心情。 而且很快这句话就被解放战争的胜利所证实。 张家口于1948年12月24日又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撤退途中,从张家口运到天镇的撤离物资堆积如山, 一路上还不时有国民党军的飞机在上空盘旋, 寻找目标扫射, 战火硝烟, 路途险相环生, 想要找到一辆运输车辆困难重重。 可图书、 仪器、 设备都是解放区没有的, 万不能丢失。 经过多方协调,终于比较及时地运到了目的地。 这些物资也为后来继续办校提供了重要保障。  暖泉古镇位于张家口蔚县西部, 建于元代, 壮大于明清, 因有一年四季水温如一的泉水而名 “暖泉”。 此地集古民宅、 古寺院、 古城堡、 古戏楼四大文化奇观为一体,民风古朴, 环境隐蔽, 为人居和军事防御的重要之地。 “工专” 到达暖泉后, 为了准备上课, 学校总务处安排教室、 住房、伙房, 各班座椅是暂时向暖泉小学借用的。各班组织机构也重新选举。 全校陆续开始上课,学习生活恢复正轨。  那一时期, “工专”学校人员组织有了很大变化, 一班人员绝大部分走向工作岗位。 二甲、 二乙班有少数人员参军, 也有极个别原张宣地区本地人员没有跟随学校撤离张家口。  “工专” 曾有在暖泉长期办学的打算,还让甲班同学曾宪林等人进行地形测量,以备改建校舍。  但是, “工专”师生平静正常的学习生活并未持续多久, 1946年9月底, 局势进一步恶化。 10月, 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偷袭张家口市。  10月19日早上, 学校奉命开始按班撒离暖泉。 在向山西广灵县城行进的路上,遭到国民党飞机的低空轰炸, 物资受损,万幸没有人员伤亡。  途中,接到边区政府教育处处长刘凯风的电报, 要求学校搬迁到河北省建屏县 (现名平山县)。  战火蔓延,山路崎岖。 “工专” 师生冒着天上飞机轰炸扫射、 地面敌军追赶袭击的重重危险, 爬山越岭, 经广灵、 灵邱、唐县、 阜平、 灵寿等县境, 于12月初到达建屏县柏岭村。 在那里, 全面整顿、 重新组织, 再次由战时动荡状态转为正常教学活动。  1947年1月, “工专” 与晋察冀边区铁路学院合并, 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  6月至8月, 为满足边区各部门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部分学员先后分配了工作。  1947年9月到1948年9月, 学校有一批学生到东北继续学习, 后派送原苏联留学, 包括李鹏、 贺毅、 崔军、 蒋祖林等人。12月, 根据边委会的决定, 学校由柏岭村迁到井陉煤矿老矿区,定名为 “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  1948年9月, 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学校与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为华北大学工学院。  华北大学工学院校址仍设在河北井陉,由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直接领导,和华北大学保持组织联系,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首任院长为原晋察冀军区工业部部长刘再生,副院长为恽子强和曾毅。  1949年8月, 华北大学工学院奉命迁入解放后的北平; 1952年, 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10月, 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一路采访,探寻走进历史深处的晋察冀边区 “红色工专”, 触摸它的过去与现在、温度与厚度,清晰地感受到红色基因传承不息、红色血脉绵延流淌,并在烽火岁月中凝聚升华。红色精神的源头从革命圣地延安流过张家口的山川大地,熔铸成学校发展壮大的不竭精神动力。  当报道组成员走进北理工阔大的校史馆,面对陈列整齐的史料图文时,更感到这种精神的激荡和回响。在校史馆序厅中,工作人员这样介绍北理工的校徽:校徽整体造型为顶天立地的大树形, 下方是勇猛的鹰,展翅高飞, 到顶端演变成口衔橄榄枝的白鸽,寓意和平是建立在强大的基础上,热爱和平是学校永恒的追求。 标志主色为绿色,表现青青校园的人文气息。标志下方的宝塔山和延河大桥以及1940的字样, 表示北京理工大学源自1940年由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自然科学院。  81年, 时间如流, 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学树已参天,枝繁叶茂,硕果盈枝。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那曲曲折折辗转办学的路线图,那或大或小曾停驻过的城市乡村, 那或长或短但从未有过断点的时间轴,是历史、是回忆,更是给过它丰厚滋养的高天厚土。  张家口,北京理工大学光辉历程中的重要一站。红色张家口也因此书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高等教育 “红色育人路”上的夺目篇章!①“工专”学生上街宣传演出②“工专”学校教师宿舍旧址(张家口)③“工专”学生外出参加选举活动  “工专”旧址位于市第九中学,两校一直保持良好联系。图为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到九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段晓芳/文

  • 发表于 2022-09-16 14:02:08
  • 阅读 ( 180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浏览:61
浏览:61

607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