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的地壳运动,福建临海地区部分陆地下沉,海水涌入,形成今天的台湾海峡。
台湾群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有五大山脉,海拔超过3000米的大小山峰260多座,可耕地不到四分之一。
夏商周朝时,台湾属于九州中的扬州,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岛夷”, 秦朝称“瀛州”,台湾的早期居民,都是从大陆经福建迁往台湾。
秦汉之际,因为躲避战争,中原汉人陆续迁往蛮荒之地福建,此后1000多年,因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福建人口开始不断外迁,尤其在明清朝代。
其中有三次大规模迁往台湾,加上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陆往台湾共四次人口大迁移。至今,台湾2000多万人口,汉族占98%。
第一次移民高潮,是明朝1628年闽南大灾,政府组织数万灾民到台湾垦荒,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结束了台湾半原始的生活状态。闽南风俗、汉人信仰、华夏文化开始在台湾传播开来。
第二次移民高潮,是公元1661年、明朝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在台湾建立了完备的行政体制,同时吸引了大规模的闽南移民,前来兴办农工商,推进了台湾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
第三次移民高潮,是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收复台湾后,直到甲午战争之前的200年间,大陆沿海居民自发迁台,使台湾人口激增了近十倍,达到300万。
第四次移民高潮,是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初的三、四年间,近200万大陆人口迁入。由于大量的资金与人才赴台,使台湾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