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业保险公司Hiscox的一项研究显示,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21%的人曾是职场年龄歧视的受害者,其中80%的人表示,年龄歧视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轨迹。图/新京报有理数
据央视报道,近日,上海一名女子花300元找人做了一张假身份证,并修改了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当她使用这张假身份证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并报警。目前,当地警方依法对这名女子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明明知道身份证是假的,居然还敢带到银行使用,当事女子被行拘无疑是咎由自取。众所周知,第二代身份证内部带有芯片,制造假证或许能够模仿其外观,却难以复制芯片储存的加密信息。一旦拿到需要读取芯片的场合,假证件立刻会被识破。
《居民身份证法》规定,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处10日以下拘留。银行工作人员在发现假身份证后及时报警,警方对其处以5日行政拘留,完全符合法律规定。
不过,当女子吐露自己使用假身份证的原因时,又难免令人唏嘘。原来,她是因为年龄偏大找工作屡遭拒,才在假身份证上把年龄改小了11岁。虽然这并不能给其违法行为赋予任何正当性,但此事反映的大龄求职者面临年龄歧视的老问题,仍值得更多关注。
实际上,使用假身份证“改小年龄”的案件并非个例。2019年5月,河南新密的来某到派出所开证明使用假身份证被识破,后查明也是因找工作年龄偏大而办假证改小年龄;2020年4月,浙江宁波的雷某使用假身份证在酒店办理入住时被查,其动机同样只是为了“年轻一点”。类似新闻报道有不少,没被报道的可能更多。
在种种职场歧视行为中,年龄歧视在我们社会表现较为突出,且呈现长期化、顽固化的特征。至今,仍有不少招聘信息公开对应聘者年龄提出不合理限制,“35岁”成为求职者心照不宣的一道坎儿。不光是民营企业,甚至相当数量的机关事业单位,也存在不同形式的年龄歧视。
如果把歧视行为界定为“由无关特质产生的偏见”,那么通过办假身份证顺利入职并胜任这份工作,恰恰体现了职场年龄歧视的荒谬性。这些用人单位眼里的“大龄人士”,在职场上兢兢业业,足以说明年龄与工作能力并无直接关系。因此,很大程度上,年龄只是证件上的一个数字,是招聘人员的“心魔”。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加速落地,职场“银发族”的数量和比例势必上升。与此相伴的是,现代人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再加上技术对体力劳动的替代,大龄人士和年轻人一起参与职场竞争,是无法阻挡的社会趋势。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从21世纪初65岁以上人口就已经达到了9062万人,占总人口的7.1%,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的时候这一占比超过了10%。图/新京报有理数
年龄歧视不仅对大龄求职者不公平,也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因为,整体用人环境对大龄求职者缺乏包容,也导致大龄人士丧失了参与职场竞争的动力。而35岁一过,就在用人单位“熬资历”,脱离公平的竞争轨道,对年轻人当然也不是好事。
如果将来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那么一个人从22岁本科毕业进入职场,43年的工作年限中有30年是“35岁以后”。人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就是绝大多数社会价值将由现在所谓“职场大龄人士”创造。善待他们,就是善待社会的未来。
以此而言,公平对待每一个符合任职条件的求职者,不光是道义的同情,更是应有的社会理性。努力打造一个无年龄歧视的求职环境,办假身份证修改年龄的情况自然逐步销声匿迹。
特约评论员 | 王钟的(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