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之所以第三次修改调整这篇文字,这算是我对职场和投资理解最核心的一篇文字,也最经常被我很多文字引用。有些读者认为之前这篇字有些不接地气,故重斧文笔以求更易读、完整。
自负地说,无论是职场还是炒股,看完这一篇文字你应该足够打个好基础。
前几部分看似是关于历史的篇幅较多,实际上主要讲逻辑和思路,我只微调了一些内容以提高可读性。
第五部分更多是观点性和建议性的东西,在保持愿意的前提下,我几乎做了重写。这也本是大家最喜欢直接拿来用的,如果实在懒得看全文,直接看这一部分也是可以。
总之文字越写越长,不过还是希望朋友们可以耐心读完,应有收益。
这篇文字实在付出了我太多心力,如果发现有益更多启发的深度评论,我会送给这些粉丝一本个人诗集《不深刻集》,到时可能会私信您索要地址。
1. 前几次经济危机似乎没什么感觉
先搬出来马列一套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还有一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你是一个80后,应该已经见证过三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含狭义的金融危机):
-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对我这个六线城镇家庭来说,没有感受到任何影响,只是多年后发现父母的一些朋友都因为下岗去了北京或者其他大城市发展,现在从经济条件讲自然比我家要好很多;
-2007年那次美国次贷危机,我正在读大学,只记得政治经济学的老师告诉我们要在经济危机里懂得存钱,也只记得那一年父亲的一位同事借了很多钱炒期货,一夜爆仓跳楼自杀的真实;
-2015年美国次贷危机,和我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自己正好在2014年购置北京的房产,危机发生的时候手里没有多余积蓄炒股,空仓躲过熊市。
相信读者大多体会都和我类似,几次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并非很大,更像是身边人的故事。相反国家因为几次危机中的结构改革,反而更加富强了。
然而,也许十年后的这一波,我们未必会是幸运儿。
实际上,我们受最近几次经济危机冲击较小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的力量。而之所以全球发生数次经济危机,也是科技的力量。先把结论写出来:
结论一:每一次科技发展过快后的停滞,必然引起一次经济危机,在现代社会,科技周期对经济周期有着最为关键的影响;
结论二:2030-2035年左右,因为信息技术革命长周期的结束,大概率会发生一次空前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且会比历史上的几次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2. 以后的历史终将是科技周期的重演
牛顿说:“ 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1720年英国发生过一次“南海泡沫”事件,这次经济危机的实际影响力,在牛顿逝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深远,甚至有说法叫做英国人对股市望而却步的一百年。
也正是因为这次危机,英国凭靠原始积累,回归实业发展的决心,再加上创新性的专利制度,开启了第一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可以定义为现代社会的开端,科学与技术开始被人重视。
科技祖师爷牛顿,后来的达尔文,焦耳,卡文迪许等等科学家,还有诸如哈格里夫斯、瓦特等为代表的应用技术发明者,不只把英国带向领土意义上的日不落,也把全世界带入一个全新时代。
不过当时的科技,还并不足以影响到一国经济基础——那个时候地盘的大小依然是一国强弱的主要因素,经济危机确实和现代科技没有直接关系。
随后西方世界科技发展很快又进入了一波高潮,英国的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特斯拉和爱迪生等等无数明星科学家和发明家,让人类生活因为电气革命又发生巨变:
晚上有了持久的光亮,不再用双手洗衣服,可以看电影,有了电话电报,因为电又衍生出了发达的石油采集网络,汽车和飞机也几乎同时诞生。
新一轮科技革命,让新兴的美国和德国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当时的前两强,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英,1913年德国工业产值超英。
1927年,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主要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倒退,甚至导致了不少国家政权的变更——例如德国希特勒政府上台。如果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这次经济危机,这是现代第一次因为产能过剩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而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还是科技把生产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1920-1929年,十年时间美国的工业产值增加了50%,工人数量却不增反降,受益工业生产的消费者数量其实并没有增多,市场消费能力显著赶不上生产能力,供需被彻底打破,就此经济崩盘。
从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前几年到二战末期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低潮期,我们并没有再发现诸如汽车、飞机这样的伟大科技成就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各国政治不平衡导致的军事科技研发偏向,另外一个原因是技术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基石支撑。
虽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更高层次科学理论在当时已经被学界大概认可,但就如牛顿的物理学理论提出数十年之后才真正开启第一次技术革命,相对论以及其他超前的基础理论需要有一段时间被消化,很难在当时转化为技术去推动科技进步。
科技发展的停滞,导致了生产惯性依赖,没有新生产方向的社会经济很容易迅速膨胀并迅速衰落。
1945年,二战结束,美国GDP总量占到全球的56%,黄金储备更是占到全球的75%。另外,由于战争原因,美国还拥有最辉煌的科学家阵容,这里举几位耳熟能详的: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公认比肩牛顿的物理学家;
冯·诺依曼,现代计算机之父,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石;
冯·布劳恩,现代火箭之父,服务纳粹德国的时候搞弹道导弹,去美国之后研究设计运载火箭。
美国当时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很快利用科技发展造出了许多前沿技术产品,甚至后来把真人送上月球(按史料写,个人不太信)。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完全确定科技对于生产力的绝对贡献,决定一国国力不在是地盘的大小而是科技实力。
再之后20年,进入20世纪70年代,我们依然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初期,这段时间更像是科技大周期潜伏的十年,并没有实质性量产化的生产力成果出现。
此时世界似乎也回到了1927年大萧条的状态,发达国家近乎发疯地在做基建、造汽车,以至于经济严重依赖石油,之后中东政治的一点小摩擦,就演变成了石油经济危机。
好在新一轮科技爆发的酝酿时间并不长,1978年,英特尔推出针对个人电脑用的8088 CPU,两年后IBM推出第一款量产化个人电脑;1985年,微软windows系统诞生,同年手机原型“大哥大”开始出现;1991年,www万维网正式上线。很难形容人类在这十几年里的生活到底有多大变化,生产效率有多大的提升。
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的科技发展实在是太快了,自身经济方面只遇到过一些小麻烦,当然由于其掌握了当时全球级的信息资源,可以用来给任何一个国家制造麻烦。
苏联解体,日本经济危机,97年亚洲金融风暴,都是由美国的强势国力和技术累积直接或者间接导致。
3. 科技周期影响经济周期
一旦美国的科技发展略微停顿,大家也必然逃不了经济危机。虽然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在迅速普及,包括个人通信终端数量也在增加,信息社会看似一番向阳成长态势。但是互联网这个形态太特殊了,必须用户足够多才能形成规模收益。
2000年,美股互联网企业大多亏损或者不及预期,随后泡沫迅速破灭,一个月时间股市减值了5万亿美元(当年美国的GDP约10万亿美元,中国约1万亿美元)。
表面上,看似是亚洲金融风暴的投机行为延续,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的技术过剩,具体点就是互联网行业无法达到足够用户规模而变现。
互联网泡沫破灭只是一次预演,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21世纪初的这七年,芯片为代表的美国核心技术依旧发展迅速,但是在落地的应用技术方面,逐渐开始把主动权交给了有密集制造优势的中国等其他国家。
从资本效率角度讲,对美国是好事情,但是随着大科技周期里核心科技的发展顶点将至,美国掌握核心科技的护城河将越来越低,而应用技术因为更贴合实体经济,在科技周期的中后期更能应对经济变化。
2009年,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 3s和全新的ios系统;2013年,4G元年开启,之后直到今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超乎任何人想象,目前全球大约有50亿左右的互联网用户,相当于每1.5个人就有一个是互联网用户。
世界上从没有一种科技形态可以有如此快的用户发展速度,更关键的是,互联网大幅降低了许多物质成本,信息获取成本,教育成本等等,让人对其依赖性变得很大。另外,互联网也成为极为重要的生产工具。
那么发展迅速的互联网是否进入发展瓶颈了呢?是的。理想状态下,互联网会让人们的信息差越来越小,用到最便宜最好的产品,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然而实际情况是,互联网的出现并非是单纯向善的,其本质只是一个加速器,既可以有利于社会正向发展,也可以破坏社会。
实际上,随着渗透率的越来越高,商业化的目的会越来越在互联网中传出负面价值。比如说现在买东西更信商业化的网红介绍,投资也更愿意相信网络所言,商品生产也更多依赖于互联网推广而忽略产品本身的提升。
4. 第三次科技周期的未来走向
现在也有说法我们处于第四次技术革命,我更倾向于现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后半段,因为同为信息科技革命。
实际上,不只互联网发展,信息科技依赖的硬件基础,CPU,存储单元,显示单元,算法,网络等技术,放在大科技周期来讲,都已经发展到了尾声。
这里要强调一点,科技一直都会发展,科技革命结束是说科技不会再有本质性突破而不是说科技完全停滞了。
2013年摩尔定律(单位集成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翻倍)基本已经实践失效,英特尔等芯片厂商开始了漫长的“挤牙膏”发展。最近大家都在抢2nm顶尖制程工艺市场,然而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看数字单位的。
即使是28nm制程的cpu,已经够绝大多数人的pc效率需求。cpu的制程对于本次科技革命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其他包括最近很火的云计算,AI人工智能这些概念,本质上都是硬件基础的延伸。在高端制造方面,工业与物联网的结合,开头即高潮,因为应用技术相对已经很成熟。
我们判断本次科技革命要接近尾声,除了技术核心技术发展的停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基础理论无升级。现在的科技发展,很难再出现像牛顿、爱因斯坦几个少数的聪明人去彻底改变科学认知的情况,更多是集体研究形式来更新科学基础理论,真正的独立开拓者已经很少了。
可以查下最近几十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项目,涉及新理论的很少,基本都是验证类和扩展类的研究,也可以体现科技理论发展的困境。
综上我们已经处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扫尾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核心科技国家,他们的护城河会越来越低,因为芯片是2nm还是1nm,已经不重要了,中国能造出来14nm满足自己需求就足够。
互联网方面,中国人设计的产品以前是抄美国,现在美国都来抄我们的产品。在很多其他的科技领域里,中国会和美国有较大差距,但自身够用即可,没必要去图虚的数据第一。
全球性的经济周期,亦会随着这次科技周期的结束而进入到一个技术过剩无法消化的阶段。
由于没有科技的进一步跨越,无法充分提高生产力来消化技术过剩,就会发生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
很多人预测美国明年或者后年会开始引领新一轮全球性经济危机,我个人认为这极可能只算是一次为适应科技阶段的经济结构调整,毕竟科技周期不会像经济周期那样暴涨暴跌,会相对缓和。
美国现在确实基本已经到了技术过剩阶段,但是因为新能源区块链等新的包装概念和各国对于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仍有容纳技术剩余泡沫的能力。
等到科技周期彻底结束的时候,美国的技术过剩将先让美国自身承受极大的一次冲击,然后是牵连到其他国家。
当所谓芯片、5G、以及能源变革等其他科技概念完全停滞之后,本次信息革命就进入结束阶段,技术产能过剩会体现为不再需要更多的制造工厂或技术员,研发外包型公司的倒闭,消费科技产品很便宜但仍然供应过剩,高科技产品的刚需性明显降低,还会表现在由于科技的充分服务化发展。
传统行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也会减少,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层面的全面倒退,且越是倒退,资本就越会发展过剩技术产能来求得竞争生存,形成不可逆的整体社会颓势。
目前看科技遇到瓶颈的时间,应该是2030年左右,无论是应用技术还是核心技术,从目前的科技发展路线来看,各国都在像新能源等几个单调方向发展,实际上是为了发挥技术剩余的余热罢了。
2030年后的某个时间,更准确地应该说是本次科技周期结束之后,经济危机会是黑云压顶的态势,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科技不发达国家因为仍然有科技发展空间消化受影响相对小些,对美国的影响会是最早且最大的。
第四次技术革命开启的时间和主题,很难判断。科技革命主题内容本身就具有难预见性,比如2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现在自己看着手机叫着外卖的生活。
技术革命的开始时间也不好说,因为如果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当代基础理论是我们认知理论的极限,那下一次科技革命是否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到来都是个问题。
5. 后面我们该如何避免被危机席卷
总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电气革命之后,科技对于经济和国力的影响力首当其冲。
每个科技周期的初期和发展阶段,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和人的生活消费提升对经济周期是正向促进作用,在此时的经济危机更容易发生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
在科技周期的后期,技术过剩导致了经济周期的生产关系供需结构变化,直接引发科技发达国的经济倒退,并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每个经济周期,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观点永远是供需的变化,但是如果从价值规律来解释的话,只有生产力的提升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改进,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小型经济周期只是围绕价值的价格调整,而大型的经济周期就是对生产力提升的调整,科技作为首要的生产力推进因素,也必然和经济周期有较大的联系。
常言道:未雨而绸缪。我关于经济大萧条的观点是否成谶并不重要,你过得好不好才最为实在。给朋友们一些忠实的职场和投资建议:
1)在职场方面,我们大致把打工人分为两类:
IT从业者和传统行业从业者。
先说IT行业从业者:
①IT技术人员,芯片、AI等核心技术型企业的非佼佼者,要么加强学习成为优秀的人,要么需要做好转行的准备。
程序员是金饭碗的时代,不日将去,科技引起的经济危机最先冲击的就是IT行业技术人员,随着开发工具的自动化成熟,人脑和人手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低,可想其十年后结局。
当然,在内卷中胜出的优秀人员,越是危机就越变得优秀。
②互联网从业人员,可能会有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个相对自由的私企环境,转向相对稳定的国企岗位。
互联网整个行业易先受这次技术过剩冲击,而且因为其普惠性质,大概率在逐渐变难的时候逐渐让渡到国家资本。
实际上留给互联网公司可试探的项目已经不多了,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创新天花板已经举步维艰,需求无限多,本质却变少。
收入方面的影响应该不大,但是职场的变化可能还是要提前想通。
③对于巨头电商与IT市场相关工作从业者来说,从今年起将进入黄金十年,十年之后其中的优秀者未来亦可期;
为什么呢?因为市场竞争会更为激烈,总的消费能力会呈下滑趋势。要把东西卖好,只有几个巨头电商才可以。
巨头电商虽然可以通过革新技术等手段提升效率,但是卖东西本质上还是得依靠人,没有人参与的单纯信息型售卖本身是个伪命题。
所以虽然巨头电商虽然会受到冲击,但是其从业人员,只要能顶住几轮偶发性的裁员,大概率还是比其他互联网行业强一些。
我曾写过一篇《互联网人怎样用十年赚后半生的钱》,有更细的讲述。
对于非IT的从业者,就也要分几个情况了:
①航天、核能等涉及国家绝对战略科技企业,yyds,将独立于科技革命周期持续发展,相关行业受危机影响最小,反而很可能因为国运发展而壮大;
②金融业相关从业者,不消多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会让你在未来痛苦很长一段时间。
至于是不是要转行,倒确实有些尴尬。
从一个镰刀行业去做韭菜,也确实不好过。倒不如趁着现在行业好行情好,先多去求点好处。
③其他传统行业从业者,只要不下岗就怂着踏实干,几年时间培养出自己的一技之长非常重要。
之前我和一个快车司机聊天,本来是做机修赚得少改行开了快车。
我和他说道,机修赚得少但是可以随着时间精进的一技之长,快车再熟练也没啥意义,实在难挡风云突变,别到头来前眼一片欢喜,眼后一片忧愁。
在职场方面,更换环境只治标不治本,个人的危机意识与自我提升永远是战胜社会周期的最好武器。
2)投资尤其是炒股方面呢?
①十年内科技股按逻辑看多
我国的科技投入力度还是非常大的,整体来讲,我们的经济科技结构也是很扛风险的。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未来十年科技周期趋势以及科技股选股方向》,如果想具体了解可以搜索下本号,大概是把科技股看成“核造联”三个方面分析。
核心技术方面,比如芯片半导体,当周期股择时买;
新制造方面,尤其是智能制造和创新制造,整体看多;
互联网和网络基建,除了几个巨头可以长期投资,大方向上看空。
②消费股选更贴近人性的票
这个我之前也写过文字专门表述,搜本号的消费两个字即可,整体来讲,科技周期也会引发消费升级,日本有学术叫“第四消费时代”,我们大概是第四消费时代的初级阶段。
记住这几个关键词:男人爱玩,女人爱美,老人爱孩子。
③新能源无脑买(需注意择时)
我个人几乎没有新能源的持仓,但很看好这个行业。按照大科技周期的逻辑,新能源这一波可以持续到科技周期尾声之前,大概是2027-2030年这段时间。
④周期股的周期性会有经验偏差
《人性的悖论和人性的必现》这篇文字里我已经有过逻辑论述,简单叙述就是因为周期的走势大家都知道,所以不一定会有预期的那么多;
但是人性摆在那里,周期不来也是不可能的。
一家之言,投资请谨慎。
6.尾声
结合季羡林先生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书中的主要观点,老先生表达的核心要义是:东方的整体综合思维会替代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成为21世纪的世界主流文化。
单就本文内容讲,我个人谨慎借鉴这个观点:
理性的分析的追求无限的科技发展思维,能否在这个世界离开一段时间?
感性的综合的追求联系的整体发展思维,能否在这个世界多停留一段时间?
从历史进程讲,现代智人的历史有4万年,三次技术革命只有不到300年的时间,创造之丰富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当代人的幸福感,究竟有多少提升呢?没几年就一次经济危机,每天不得不面对各种科技工具,自己能感受真实幸福的时间空间越来越少。
最可怕的是,能阻挡科技前行的,只能是科技自身。这300年的时间里,多少个政权被推翻,数以亿计的人因战争死去,科技却一直在不断前行。
这就是社会的无奈,必须依赖科技进步而自强,但也要承受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科技也该有自己停下来的时候,给人类一些时间来适应过快的物质发展。
关于叹弗,
爱扯淡,更爱写诗,
爱孤独,更爱助人,
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感谢你的 关注→在看→分享 ,更感谢你读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