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妹芳在网上火了,有人钦佩于她学习勇气和毅力,有人称赞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有人从她的经历中受到鼓舞。近日,热播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第八集《立》中,主人公黄妹芳为了让孩子留在深圳上学自考本科冲击积分入户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黄妹芳是一名来深建设者。她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在深圳,陌生人给了她无私的帮助,“圆梦计划”给了她学习深造的机会,她对这里充满感激,希望能够通过做社工回馈社会。如今,她同时打着多份工,兼顾学习、工作和生活,想靠自己的努力同家人留在这座温暖的城市,也为孩子树立奋斗的榜样。
考学
黄妹芳跟丈夫和儿子来深圳七八年了,她是深圳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工人,丈夫是货车司机。为了给家庭和未来争取机会,让孩子有个更好的教育环境,黄妹芳几年前就开始为入户深圳攒积分。
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是黄妹芳攒积分的主要的途径,深圳也提供了相应的机会。2018年,她通过深圳市总工会的“圆梦计划”考取了大专文凭,获得了60积分——自2008年启动以来,“圆梦计划”已走过十五个年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资助23556名职工圆了大学梦,为20多万名职工提供了实名制的公益性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
时间来到2020年,通过大专文凭、社保积分、工厂加分,40岁的黄妹芳总共积累了98分,但仍以两分之差无缘落户深圳。
入户深圳的年限是45岁,黄妹芳还有五年。
这五年里,黄妹芳做了两手准备,一边争取社工资格证,一边考取本科文凭。不论入户政策怎么调整,不断提升自己总是没错的。
她变得更加忙碌了。
通过“圆梦计划”,黄妹芳考了5次才成功考上本科。“其实我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精力有限,别的都还好。”她告诉南都记者,平日里,白天在工厂上班,下班回家后要检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等孩子吃过饭、洗完澡,再给辅导功课,直至深夜孩子入睡后,才有时间捧起书本。每天深夜的十一二点,是她的进修时间。
“就跟打仗一样,中午休息的一个小时拆成四等分,一刻钟回家,一刻钟烧饭,一刻钟吃饭,一刻钟原路返回。”每一分钟都被她安排在时间表内,学习、生活、工作,一分钟也不浪费。
今年6月,黄妹芳参加了中级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将于9月公布。如今,本科学习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黄妹芳选择的论文题目是“土地托管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当时也没想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思考一番后她说,“这不就是我们老家年轻人都往外面跑,家里的土地老年人种不了荒废了,有人就承包田地种沃柑之类的,这种题目不就刚好符合我?”
黄妹芳告诉南都记者,目前论文框架已构思完成,虽然对于写作还是有些头疼,但“一定不会放弃,我已经坚持到这个阶段了”。如果一切顺利,明年3月,她将大学毕业,获得本科文凭。
“不会放弃”,是黄妹芳一直重复的一句话,即使在濒临崩溃的时刻。
她告诉南都记者,她曾做过一次囊肿手术,“当时我特别难过,但我也没想过放弃,崩溃过之后想了一下,不能让我的孩子再走我的老路了,所以又重新振作起来”。
除了为入户攒积分,黄妹芳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她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为孩子都看着家长,家长做啥,他们也会跟着做啥。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去要求孩子呢?”
奔波
“要努力读书,读书才是你们的出路。”儿时父亲的叮嘱,黄妹芳至今仍记在心里,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牢记在心。
黄妹芳生长在广西农村,父母靠承包山地务农养育了众多子女。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其他人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黄妹芳的父母从不亏待任何子女。
“你们的学费,总能从山里刨出来。”在父母的鼓励下,黄妹芳从小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并顺利考上高中。然而高一那年,父亲的突然病逝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打击,“为了给我爸治病,我们可以说倾家荡产”。家庭的重担压在母亲和家中年长孩子的身上,高中毕业后,为了偿还债务、供养弟妹,黄妹芳选择离开家乡,去东莞打工。
30岁这年,黄妹芳当妈妈了。为了照顾襁褓里的婴儿,她离开工厂,在东莞开了一家雪糕批发店。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逐渐增加的生活费和教育支出越来越让黄妹芳头疼。她曾在其他家庭看过无数次的难题终于发生在自己身上——怎么把孩子留在身边?
“阿弟!这里的幼儿园太贵了,我们送你回老家上学好不好?”孩子爸爸打趣地问。“不要!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黄妹芳说,孩子稚嫩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她,也坚定了她把孩子留在身边的想法。
而后,黄妹芳和丈夫在东莞开了一家饭店,满怀期待能够提高收入。然而两年后,饭店却因经营不善倒闭了,“亏得一塌糊涂”。收到消息的亲友们打来电话安慰,“不要想太多,钱没了可以再赚”。黄妹芳说,“我可以过自己这关,大不了从头再来,但是那时候孩子已经快要上小学”。
正为孩子上学发愁时,黄妹芳从朋友处得知,“在深圳,只要小孩证件齐全,外地人也可以进公立学校”。
“我一路走来,一直在为生活奔波,我不想让孩子像我们一样辛苦地奔跑了。”将孩子送去深圳上学的念头不断在黄妹芳心里发酵。那段时间,她频繁前往深圳考察,了解当地的入学政策。对这座城市了解得越多,黄妹芳带孩子去深圳求学的念头也越来越坚定。
从广西老家到东莞,再从东莞到深圳,黄妹芳一路奔向她认为更好的生活。当被问到做了那么多努力,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时,黄妹芳反倒显得轻松,“其实我只希望他不要过得太差,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就这么简单”。
留下
在纪录片最后,正在观看流动人员主题儿童话剧的黄妹芳,坐在台下偷偷抹泪。
“我看着心疼。”在多年的打工生涯中,她亲眼见到许多工友迫于生计,只能将孩子送回家乡。孩子与父母分离的场景让她十分难过,也在她心中埋下了一份坚持——以后决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也跟我一样在拼命地往前冲,没有退路。”黄妹芳语气坚定。
2014年,黄妹芳与丈夫、儿子举家搬到深圳。当时仅是为了能把孩子留在身边,解决孩子上小学的问题,并没有想过以后在深圳的生活会面临什么。
这座向外界喊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给了黄妹芳别样的温暖。
黄妹芳回想起曾经的经历,依然感动到哽咽以致难以言语。
她向南都记者回忆了一个细节:刚到深圳不久,同在深圳的妹妹生了二胎,在周末空闲时间,她就带着孩子去照顾妹妹。有一天晚上十点多骑电瓶车回家时,孩子睡着了,她便用丝巾把绑在身上。一路上,有个不知是交警还是治安大队的人,骑着摩托车在她后面跟着。她快到家时,那人把车开到她前面说,“我就不跟着你了,你的孩子睡着了,你自己要注意一下”。
“我本来以为他是在巡逻,没想到他是看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又是晚上,怕我孩子掉下来。我好感动。”黄妹芳说。
还有一次,孩子七八岁的时候,突然高烧到接近40℃。那时正是深夜,丈夫在上夜班没法及时赶回来,黄妹芳一个人带着孩子骑电瓶车赶到沙井人民医院。由于当时特别着急,怕孩子烧坏了,她一路哭喊着走过了漫长的十公里路。
到医院时,街上已经没有人了,只有保安在门口。黄妹芳还记得,当时保安看她抱着孩子,赶紧来问怎么回事,得知孩子高烧不退,立马帮忙抱着冲进了急诊室,医生护士也马上接过孩子进行治疗。等孩子的体温降下来之后,她一下子腿软了,瘫坐在地。
陌生人给了她两次无私的帮助,“圆梦计划”给了她继续学习的机会,黄妹芳对深圳充满感激。她也想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回馈社会。
于是,她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孩子去做义工,在红绿灯路口协助交通疏导,参加关爱老年人的活动,帮助城市环保宣传等。黄妹芳正在就读的自考本科专业也是社工方向,她说,希望以后继续往社工领域发展。
黄妹芳参与义工活动。受访者供图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黄妹芳辞去了电子厂的工作。如今,她同时打着好几份工,做羊奶销售业务,经营电商销售广西沃柑、柳州螺狮粉、白色芒果等土特产,每天中午还从工厂领一些手工活。
工作生活忙碌而充实,她说,想靠自己的努力同家人留在这座温暖的城市,也为孩子树立奋斗的榜样。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黄嘉丰 实习生 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