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
《1》
习惯是很可怕的存在。
比如,习惯用右手,当右手被刀割伤之后,只能使用左手的时候,感觉生活都不能自理;
习惯了用五笔打字,换成其他的输入法,就会感到不适应,仿佛自己不会打字一样;
习惯了上午坐在窗边,泡一杯新白茶,顺便欣赏户外的绿植;
习惯就是这样,慢慢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人不知不觉产生依赖,然后再也离不开。
而这些年来,在喝茶这件事上,也养成了不少习惯。
最明显的感受是,嘴巴变刁了,喝惯好茶后,一旦喝到烂茶,就感觉痛不欲生。
尤其是那种又苦又涩,还带杂味的茶汤,真想拿把小刷子,把舌面好好刷干净。
喜欢喝白茶的朋友,口味无疑是比较清淡的。
否则,很难切身体验其中的鲜爽。
然而,前些天有位茶友给我们留言。
习惯喝苦味重的茶,泡白茶的时候觉得有些淡,可以多闷一会儿吗?
想起了那句话,一人做不了百人饭,一人难称百人意。
白茶的清新淡雅,并非人人都能欣赏的。
《2》
理论上来说,泡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想要泡出什么样的味道,浓一点还是淡一点,全凭个人喜好。
有一部分老茶客,他们喝了十几二十年的茶,论茶龄,已经很高了。
但即便如此,也未必懂得冲泡。
在功夫茶尚未流行起来的时候,大多数人是用保温杯或者是玻璃杯、搪瓷杯来泡茶。
操作起来简单随意,往杯子里投适量的茶,再注入沸水,盖上盖子即可。
没有称重,也不存在精准投茶一说。
因此,稍不注意,就会把茶叶泡得很浓很苦。
按照现在的说法,苦涩并非好茶的本味。
可在过去,哪有这么多讲究呢?
还记得小时候看外公喝茶,便是如此。
家里有一只大大的保温杯,是外公专门带去上班用的。
早上出门前,往里面投一些红茶,再把刚刚烧开的水倒进去,旋紧盖子,就可以拎着出门了。
喝完一壶以后,到开水房里继续加热水,又够喝上大半天了。
在那个年代,茶不过是一种解渴的饮品,比无色无味的白开水更好入口。
苦一点,浓一点,在老一辈人看来,这样的茶水反而更能提神。
更何况,茶圈里一度流传过“不苦不涩非好茶”的说法。
如此一来,浓茶变得更加合理,众人喝浓茶也更加心安理得。
而当浓茶喝久了,味蕾常年受到刺激,敏感度大大降低。
所以,再来喝以鲜爽感著称的白茶时,往往觉得口味太淡。
的确,白茶向来走的是“小清新”风格,苦涩、煞口、浓烈等形容词,基本与它无关。
味觉灵敏度下降,伴随着的,是喝茶识茶的水平降低。
忘记了好茶的滋味,也难以感觉好茶的淡雅清鲜。
这和刘姥姥进栊翠庵时,喝到妙玉端来的茶后,称“要是味道再浓一点就好了”,有何两样?
《3》
喜欢喝浓茶的人,对闷泡早已轻车熟路。
不管是大杯闷泡,还是盖碗闷泡,仿佛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习惯。
不闷,反而差了点意思。
当盖碗里的茶,浸泡在水里良久之后,才被倒出来,完成茶水分离。
彼时,茶多酚和咖啡碱大量释放,形成一杯浓酽苦涩的茶汤。
若换作新茶友,喝到一杯如此煞口的汤水,必然会紧皱眉头。
这种痛苦的感觉,和喝中药并无二致。
但口味重的老茶客,却偏偏欣赏这种过浓过酽,茶多酚和咖啡碱超标的味道。
在他们眼中,这代表着“茶味足”。
久而久之,便也形成了肌肉记忆。
大脑自动默认,好茶的味道,就应该是这种苦涩的,厚重的,刺激的。
反倒喝到真正的好茶时,柔和鲜爽,淳和清甜的汤水时,觉得茶汤不够刺激,不够有劲。
随之做出判断,认为这茶的品质不够好。
即使是以“鲜”胜出的白茶,也要闷着喝。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牺牲了优质白茶内丰富的茶氨酸,苦涩物质的过量析出,掩盖了茶氨酸所带来的鲜爽清甜风味。
更重要的是,浓茶喝多了,对身体没有太大好处。
大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喝进肚子,只会让身体更加的亚健康。
口腔虽然获得了享受(对口味重的茶友而言),但后续身体会发生什么问题,谁都不敢保证。
故而,为了对自己负责,还是建议远离浓茶,喝清淡一些。
优质白茶,喝的就是它的鲜香醇爽,香清甘活。
闷泡以后,反而让白茶失去了它的特点,沦为平庸。
《4》
什么才算是浓茶?
同样一杯茶,有的人喝起来觉得淡,有的人喝起来觉得浓。
众口难调,想要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实在是很难。
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判断。
第一,投茶量。
投茶量过多,茶水比例失衡,就会让茶汤的味道变浓变苦。
一般情况下,用110毫升左右的标准盖碗泡白茶,投茶量是5克为最佳。
当然,如果您觉得习惯一时改不过来,也可以根据个人口感去相应调整。
但若是新手,不知道标准是什么,则建议按照上面说的茶水比例来操作,有利于泡出浓淡适宜的白茶汤。
第二,出汤时间。
冲泡白茶,尤其是内质充沛的高山白茶,一定要快进快出。
所谓快进,就是注水速度快;快出,则是合盖出汤的速度也要快。
正常来说,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最好将时间控制在7-8秒左右,我们称之为“快出水”。
等到后面几冲,味道淡了之后,可以适当坐杯。
但如果一开始就闷泡,泡出来的茶汤肯定会很苦很浓,不好喝。
至于如何练习出汤速度,没有特别的诀窍,唯手熟尔。
第三,茶水分离。
日常泡茶的工具,是盖碗、公道杯等。
但很多茶友为了省时间,以玻璃杯或者保温杯作为代替。
在上班或者出门在外的时候,这种方式当然是可行的,但遗憾的是,它们难以做到茶水分离。
当茶叶一直泡在水里,便会源源不断地释放物质,茶汤就会变浓。
所以,有时间的话,还是建议用盖碗泡茶,让茶水尽快分离,保证物质均匀释放。
如果实在条件不允许,那就在投茶量上控制,宁少勿多!
其实,茶多酚和咖啡碱等苦涩物质,普遍存在于各个茶类中。
不过,品质出众的茶,在正确的冲泡方式下,几乎能做到不苦不涩。
即便有微微的苦涩感,但也能够非常快地褪去,并感受到回甘与生津。
喝茶,是件惬意愉快的事情,何必用苦茶虐待自己呢?
《5》
好茶,向来与闷泡无缘。
反而是那些劣质茶,养分不足,才处处提倡坐杯闷泡。
奈何,世上不懂茶的人,远比懂茶的人多。
因此,许多人这么多年来,依然坚持着闷泡的习惯。
一坚持,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
但现实告诉我们,好茶不必闷,劣质茶才要闷。
好茶汤的滋味,是香清甘活的,虽然绵柔,但不失劲道。
并不是闷泡出来的那种苦涩感,可以媲美的。
认清现实,才能与好茶拉近缘分,最终收获美好。
欢迎关注【白茶大课堂】,了解更多白茶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白茶大课堂菇凉陈(taimumagu)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