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休闲农业从“时代潮流”走向“水深火热”并没用多长时间,特别是今年大棚拆除政策,全国更是哀嚎遍地。十个农场主九个抱怨休闲农业不好搞,休闲农业就像最近公布于世的黑洞,只能看其形、观其影,活脱脱一个大怪兽。
但休闲农业真有那么可怕、那么害人不浅?答案当然是“NO”。但凡了解一下农场主们的转型升级之路,问题很快便会浮出水面,你会发现很多农场主是没有二产支撑的,大都直接从一产跳级三产,走向“一产只能种、二产不能动、三产空对空”的尴尬境地。
一二三产联动也绝对不是一句口号,所以杀死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不信来看。
讲一个你可能深有体会的例子。
新疆地大物博,风景秀丽,浓郁的异域风情,是旅游的好去处,大美天山脚下的葡萄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葡萄园的农场主阿里木也谙熟这个道理,种了一辈子葡萄的他动了新心思。2015年和朋友合伙投资50万,在50亩的葡萄园基础之上又流转了30亩土地,做起了葡萄主题采摘庄园。
打出了体验为主美食为辅的口号,体验主要以葡萄采摘晾晒榨汁等基础项目展开,美食以新疆味道进行研发,做得有模有样。
葡萄主题+新疆味道看起来很具有吸引力,但是开园以后除了一些艳羡天山美景的散客,并没有想象中的人流如织。
应该是宣传出了问题吧,于是阿里木投入10万进行宣传推广,颇见成效。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便又归于平静,这让前前后后投入60多万的阿里木头疼不已。
问题出在哪里?是庄园过于粗糙?文化渗透不够?营销力度微弱?地理位置不行?是休闲板块问题太大?我们不妨从头开始捋一捋。
不管是一产、二产、三产,对每一个农场主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两个东西,产品和用户。
先说产品,一产的产品最明显,对阿里木来说,就是爷爷辈就已经开始种的葡萄。三产贩卖的产品也很明确——文化,对阿里木来说,异域风情天山脚下的生活场景就是他想表达的文化,毫无问题。
说一下用户,一产来说,阿里木的用户很单纯,就是葡萄收购商和果汁加工厂,三产的客户虽然定位不明,但是由于天山地理位置特殊,大多是驴友,年龄集中在中青年。
似乎一切很完美,没有太多漏洞。但是阿里木不得不面临两个问题。
他的文化渗透场景化拿什么来支撑?是满地的葡萄还是餐桌上没有见过、没有尝过的食物?服务对象的转换,他拿什么应对陌生的市场?
当你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抛开三产规划不够专业、不够系统不说,一产悠久的种植历史、天山脚下旅游优势,并没有派上用场,而用户不确定性的劣势却在一点点放大。
一产直降三产的阿里木没有中间的纽带,用户带不走也留不下,毫无黏连性,没有了动力更没有差异化竞争优势。
这一点特别像中国的婆媳关系,并非无解,有一个带脑子的儿子存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把婆婆比作一产,媳妇比作三产,儿子比作二产,试想一下现在把一产和三产放一起,我估计那真就生活大爆炸了,所以儿子不能缺席。
二产也一样重要,从客户来说,它给农场主们一个适应市场、了解用户的机会和时间,能够从一个技术员转换到管理阶层,用管理思维做事情。
从文化来看,二产无疑是支持和抓手。不管是加工包装的葡萄干还是葡萄酒,除了拉出更多的文章可以做,承载文化的产品可以传播更广,可以溢价为整体品牌打造铺路。
投入巨大的三产也有了成本支撑,不至于死于漫长的回报周期。所以,没有二产的休闲农业或者说一产直转三产的做法注定失败。
我们也可以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看美国。美国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从事加工流通等行业的人口却占到2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85%。
柿子为例,我国的主要加工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柿饼,但在日韩等国,以柿子为主要原料或者辅助材料的深加工和衍生产品达100多种。
不仅包括风味柿果糕点、腌渍品、保健饮品等食品,还包括柿涩染织的纺织品、面膜、洗面皂、除臭产品等日用品。
吉林的人参大多出口韩国,但韩国经过深加工后开发出的“正官庄”系列产品,引得国人用高过本地产几十倍的价格“买买买”。
列举美国、韩国的例子主要想说明一点,从大环境上来讲现代农业强国无一不是农产品加工强国,饭需要一口一口地吃。
为什么这样说,其实我们搞清楚一个问题就好,一产直跳三产我们缺少了什么?我想答案已经显而易见。
我不知道目前有多少个阿里木农场主存在,但是我想,把一产直接升级三产模式当做三产联动的农产主应该很多。
当然,我们今天只说了一下大的框架和模式,整个农业链条的升级和发展对细节的把握也不能忽视,这也是农业难做的原因,需要表里如一不能有丝毫差异。
你觉得二产的不可缺少主要体现在哪里?欢迎留言!
编辑 |梅子 (微信:18186234836)
排版 | 小抽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