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卧龙岗位于今南阳市中心城区西南隅,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智圣” 诸葛亮躬耕于此而得名,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策”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地因三顾,名遂千秋,卧龙岗也因诸葛亮躬耕和刘备三顾而闻名天下。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故将黄权在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史称诸葛庵。唐代时这里被称为诸葛庐,刘禹锡《陋室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名句。元明清历代不断修葺扩建,并被官府以武侯祠名之,成为豫西南规模较大的一处古建筑群,现有古建筑150余楹,古树名木200余棵,匾联200余幅,碑刻500余通。诸葛井、大拜殿、茅庐、清风楼、三顾堂、关张殿等古建筑景点,布局严谨,庄严肃穆,苍松翠柏、古意盎然,成为全国武侯祠中建祠最早,匾额楹联碑刻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人文景观。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诸葛亮(181- 234),字孔明 ,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幼年丧父,建安二年(197年),随叔父诸葛玄从徐州琅琊郡辗转到荆州投奔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来到南阳,结草为庐,躬耕陇亩,开始了他“躬耕于南阳”的布衣生活。东汉南阳特殊的政治、经济、交通地位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增进知识、观察社会、了解时势的社会环境。诸葛亮晴耕雨读、博览群书、广交士林、虚心求教,胸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躬耕南阳成就了旷世奇才,未出茅庐而洞悉天下大事,被时人誉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直奔波流离、寄人篱下而又思贤若渴的刘备,在徐庶的举荐下,先后三次由新野来到卧龙岗拜请诸葛亮,征询兴复汉室的大计。诸葛亮为刘备的“枉驾三顾"而深深打动,在草庐中为刘备谋划了“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治国方略。刘备如鱼得水,相见恨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草庐对”。“草庐对”内容博大精深,是诸葛亮对东汉末期政治形势高屋建瓴的分析,是诸葛亮“鞠躬尽瘁" ,一生致力追求的“兴复汉室”的目标,也是蜀汉政权的政治纲领。因此,南阳卧龙岗孕育出了千古名相诸葛亮,成为三国历史的源头,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诸葛亮离开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开始了他壮怀激烈、金戈铁马的人生旅途。《三国演义》描述他初出茅庐,就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接着联吴抗曹、舌战群僪、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人蜀后,他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盂获,稳固了后方;北上伐魏,率军屯田、以攻为守、六出祁山,终因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岐山五丈原军中。
请葛亮一生“抚百姓,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以其智、其谋、其识、其勤、其廉,从一个布衣,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受到历代来敬,成为勤廉楷模、万世师表。蜀汉政权在他的治理下,建构了一段和谐社会的美好历史,达到了清明治理的社会效果。刘备取汉中,诸葛亮坐镇成都,“足食足兵”。刘备去世以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位高权重,不是以权压人、贪图享乐,而是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虽功高而不震主,虽官显而不骄豪。他处处以身作则,谨慎从事,集思广益,察纳雅言。他还了解民情,执政公允,抑制豪强,依法办事,身教言行,律已宽人。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他严格要求晚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主动申报家产,以求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他给后主上表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才,以负陛下。”临终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不久,蜀故将黄权就率族人在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祭祀武侯;晋代卧龙岗上形成了祭拜诸葛亮的祠庙,时称诸葛亮庵。晋 永兴年间(304—306 年),镇南将军刘弘赴沔之阳,讨伐张昌。平定张昌起义后,刘弘到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观亮故宅”,令犍为人李兴写《祭诸葛丞相文》,并“立碣表闾”;南北朝时,南阳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交战的焦点,战事不断,草庐被毁;唐初,又重建草庐;到了唐代中期,南阳卧龙岗诸葛庐已名扬天下。唐《诸葛庐碑》(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载,庐“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中日“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白居易云“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许浑《南阳道中》云“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等。宋金时期,卧龙岗前人题咏已很繁复。文学家邹浩作有《谒武侯道中》诗四首。宋金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因金人人汴避乱江汉间,当至南阳卧龙岗,面对山河破碎,金人蹂躏,无奈写下《次南阳》诗一首。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北伐途经南阳,到卧龙岗拜谒诸葛武侯,因雨夜宿武侯祠。“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抗金名将岳飞挥泪手书的前后《出师表》,成为卧龙岗书法艺术的千古绝唱。
宋末元初,祠庙遭到兵燹,殿宇焚毁。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监郡马哈马拜谒武侯祠时,仅存庙堂四间,且年久失修,几为废墟。遂与少府李君源等倡议重修,命典史李从善主其事。大德四年(1300 年)春竣工,“一易而新之”。中殿塑诸葛亮像,旁塑关、张从祀。特请解梁太虚观道人张志和住祠主事,割附近土地200氽亩作为祭田,以为岁时香火之用。至大元年 (1308年),河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何玮行农至南阳郡,倡议扩建武侯祠,并在祠东隙地建造庙学。次年春动工,皇庆元年(1312年)秋落成。建祠12间,庙、学46间。祠东为庙,庙后为学。祠为武侯祠,庙为孔子庙,学为诸葛书院。“凡堂序门庑、庖湢库庾、肄业之斋、皮书之阁、官守之舍咸备”,割官田40顷,设山长一人掌教。元延柘二年(1315年),元仁宗钦定南阳卧龙岗古建筑为“武侯祠”,书院为“诸葛书院”。至正十五年(1355年),南阳知府庄某复加修聋,所有建筑整理一新, 塑像匾额,着色重绘,并加筑周垣,制祭器百余件。又于诸葛书院建东西斋房各三楹,增塑蒋琬及武侯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像,标著十将名额,使武侯祠与诸葛书院浑然一体;明洪熙元年(1425年),诸葛书院已荒芜破败,祠虽幸存,亦日益颓毁。知府陈正伦乃于农隙伐木命工,冬十月,建成正堂三间。宣德元年(1426 年),又与同知张永、推官司宪、南阳知县李桓圭继修,复两庞,建周垣,祠中重塑诸葛亮像,凡器用皆备,南阳武侯祠又重备大观。正统年间,知府陈悌再次修葺,中立祠堂,旁翼两庑,环以周垣,祭用之需,无不毕备。岁久又颓。成化年间,知府段坚又建堂 宇,复书院,择士以教。越二十年,颓毁过半。弘治八年( 1495年),河南参政顾福分守南阳,檄知府马舆、知县李通重修。弘治十一年(1498 年)四月至八月,建正堂六间,中塑侯像,左右两庑,依旧修复。正堂后为亭,覆以茅草,曰“草庐”。庐后又建堂六间,曰“卧龙祠”。祠左建堂庑各四楹,为书院。又收回原祀田四顷,以供祀事。正德元年(1506年),唐王妃苏氏“捐内帑资财”修葺武侯祠,命承奉白震总其事,堂庑梁楹“撤而新之”。明嘉靖七年(1528年),世宗敕赐门额“忠武”及春秋祭祀庙规。嘉靖十五年(1536年)二月,知府屠倬再次修葺,“缮故为新,增陋为美,颓朽悉易,加以宏丽”,使武侯祠面貌一新。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八日,世宗特遣驸马都尉邬景和来宛致祭。自此,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地位随之倍增,规模更加壮观。万历、崇祯年间,复有修葺。明末,祠因战乱倾圮过半。
清代,卧龙岗亦屡有修葺,规模恢宏。清顺治八年(1651年)四月,陕西河西道副使刘三元、河南布政司右参政王家揖重葺而新之。原贵州巡抚彭而述为之撰文,并勒石纪念。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南阳镇总兵柯彩捐俸修葺祠宇,对危楼加以整修,对梁栋施以彩绘,历时三月,祠貌焕然改观。康 熙三十年( 1691年) ,河南巡抚阎兴邦、南阳知府朱磷捐俸金复建书院,中建讲堂,傍建斋舍,其后建“三顾祠”。祠祀武侯,以司马德操、徐元直配祀。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与南阳镇总兵杨铸共议扩建武侯祠,原计划于楼前隙地“积土成山,叠石成峰,设曲廊,置台榭,为南阳胜景”,并派人去城西北隅唐王府旧址运来山石。但在施工时于地基中发现前人题咏石刻,内有“卧龙岗十景”,于是即按十景加以扩建。依先例首建草亭,谓之“茅庐”;外置小桥为“小虹桥”;亭之东稍北为“古柏亭”;自东而北为曲廊、山梯,可登高楼而远眺。楼之南自东而至西北,蜿蜒作土山,正而叠石成峰,为“梁父岩”;自西北而南而西,穿一穴为“老龙洞”,上建平台,为“半月台”;楼之东南复作一小山,依古柏置石磴,为“抱膝石";楼之西北竹屏曲径,建草庐三间,为“野云庵”;楼之北置一田舍,为“躬耕田”;其南建小殿一座,为“三顾堂",中塑昭烈遗像。另建书院于祠前。是年七月动工,次年八月告成,历时十四个月有奇。此次修,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奠定了今日卧龙岗武侯祠的规模。乾隆时期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景象。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年间,知县吴堂、姚垣,知府顾嘉蘅、任恺、傅凤飏皆有修葺;民国三年(1914年),南阳镇守使吴庆桐、南阳县知事曹慕时醵资修葺祠宇。民国十四年(1925年),又维修部分建筑。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治南阳)重申豁免武侯祠祠田赋税,又责成主持道人“务使栋宇像设,花木碑刻尽复旧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陆军第八十五军军长王介人、河南省教育厅长鲁荡平、南阳警备司令孔仙洲、陆军独立第四十四旅第二团团长王子久各捐资百元,令住持道人张宗骞重修茅庐。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三月,日军犯宛,卧龙岗被守军一四三师作为外围据点。下旬,与日军发生激战,祠内宁远楼南部被日本侵略军炮火击中烧毁,三顾堂北间被炸塌,古柏、树木多被烧死,至今碑碣壁间仍有弹痕斑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修葺和保护。1959年,在卧龙岗建立南阳历史博物馆,加强对卧龙岗的保护维修,并负责全区的文物工作。南阳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区的中心博物馆,对卧龙岗的研究保护和南阳地区的文物钻探、收藏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不仅对卧龙岗进行了有效保护,而且使大量流散文物免遭流失和损毁。更为重要的是,从田野征集了数十件石雕,并邀请当代多位著名书法家撰写匾联碑刻,丰富了卧龙岗的文化内涵。1963 年,卧龙岗武侯祠被河南省大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AAAA级国家级旅游景区,2012年获“河南省文明旅游景区”称号。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考察了卧龙岗,对卧龙岗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南阳卧龙岗自从有了黄权祭祀诸葛亮后,历代纪念诸葛亮活动绵延不断,经过修葺、重建、增建,由当年诸葛亮居住的草庐逐步发展成面积十余万平方米,融古建、园林为一体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成为闻名全国的凭吊诸葛亮场所,是全国现存武侯祠中规模较大、文物价值较高、文化内涵较丰富的一处,也是唯一一处集躬耕地、故居、祠庙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卧龙岗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南濒白河,直汇汉江,山水相依,景留四时。
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其源发端于嵩山之南,绵延数百里,连接南阳古城西北紫山继续南下,至此地势隆起,截然而住,回旋如巢,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其间。目前卧龙岗文物古迹所占总面积二百余亩,祠宇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院宇二百余间,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伟,亭台壮观。主要建筑分布在阶阶抬高的中轴线上,颇具韵律感和节奏感。千古人龙石坊、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坊、仙人桥、山门、三代遗才石坊、大拜殿、茅庐、小虹桥、假山、宁远楼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半月台、躬耕亭等随势而居,形成一处处小巧灵活的景观。 与此平行、对称排列的还有三顾祠院和道房院。读书台独自建在土丘之巅,与龙角塔遥相呼应,卧龙潭紧邻土岭之侧,下为卧龙书院。祠园地势开阔,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其总体布局既不失名士祠宇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卧龙岗还是一座书法艺术和雕塑艺术宝库。卧龙岗因诸葛亮躬耕和刘备三顾而为世人所关注,千百年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得到传承和弘扬。难以数计的朝野名流、书法名家怀着对诸葛武侯的崇敬和神往,他们或歌咏,或记事,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载的名篇佳作,留下了众多造诣颇深的书法珍品。这些作品不但内容丰富,书法的艺术性也很高,提升了卧龙岗的文化内涵,使南阳卧龙岗因名人名篇名扬天下。
卧龙岗的书法艺术集中体现在碑刻和匾额楹联之中。卧龙岗碑石林立,匾额楹联琳琅满目,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四百余通,匾额楹联二百余副,内容以记事和吟咏为主,书法涵盖真、草、隶、篆诸体。名家荟萃,璀璨夺目,既有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家和颇具影响的政治家,又有著名的文学家和地方书法名人,其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碑派、帖派,金石气、书卷气,庙堂书风、山林书风无所不容。最早的为张景造土牛碑、李孟初碑和赵菿碑这三通汉碑。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是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台阁体”代表人物杨士奇、“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著名书法家黄辉、“儒宗”李宗木、著名文学家戴明说,清代何绍基、郑板桥、伊秉绶、陈鸿寿、赵之谦、陆润庠,民国元老于右任、“军阀书法家”吴佩孚,佛教领袖赵朴初、国学大师启功,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卢嘉锡、方毅,“将军书法家”张爱萍,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现代书法家谢瑞阶、王学仲、张海、王澄等。这些名人手迹镌刻于碑石和匾联之上,为卧龙岗增光添彩,成为厚重卧龙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卧龙岗雕塑艺术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材质有石雕、木雕、砖雕、琉璃雕、陶塑、泥塑、石膏像、蜡像等;技法有圆雕、浮雕、透雕、线雕;种类有人物、瑞兽、花鸟等;内容涵盖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地方民俗等。各类雕塑四百余件(副),最早为汉代,明、清居多。较为著名的有明代琉璃釉十八罗汉、清代砖雕照壁、清代石雕牌坊、泥塑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像等。各类雕塑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极具艺术感染力。
近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卧龙岗武侯祠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秩序管理,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已打造成豫西南著名的旅游精品景区。漫步祠内,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无不使人感到远离城市的喧嚣,顿觉神清气爽,心灵得到净化,心情格外轻松和恬静。目前,卧龙岗武侯祠正奋力打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不仅古建筑群得到了切实有效地维修和彩绘保护,大殿、清风楼、三顾堂、关张殿还因地制宜举办了各种展览,同时,在武侯祠北侧增建了诸葛亮铜像广场,诫子书石刻等景观,松林、读书台得到了绿化美化,使景区面积不断扩大,内容得到充实和丰富,品位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必将成为中原地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