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生产
1、定义: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一系列活动。
2、特点:地域性——因地制宜;季节性、周期性——不违农时,因时制宜。
3、分类:
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按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二、农业区位
1、含义:一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一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灾害。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运输、资金。
3、我国土壤类型
东北的黑土,华北的黄土,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水稻土,南岭的红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肥力大小:黑土>紫土>水稻土>黄土>红土)
三、农业区位的发展和变化
1、对自然因素改造
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种植范围。
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农业发展,如温室大棚、梯田、喷灌。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四、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区。
2、成因: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域。
3、类型: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粮农业、乳畜业。
五、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为例)
1、定义:耕作业和畜牧业的混合各占一定比例。
2、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中国有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减轻洪涝灾害的同时有一定的经济生态环境效益。
3、澳大利亚分布:东南部和西南部。
东部墨累——达令盆地两边高中间低,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一般分布在主要的公路旁,商品多出口。
4、优点:
A.农场变为一种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土地交替种植作物,充分保持土壤肥力;种植饲料喂羊,羊粪成为麦田肥料。
B.种植和养羊交替安排。
C.生产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5、区位条件:
A.气候温暖湿润、降水相对比较丰富、光热充足。
B.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自流井,东水西调)
D.历史悠久,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面向国际,市场大。交通、电力、机械科技化水平高,品种优良,政策鼓励扶持。
六、课外补充
1、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物质再生产过程。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农业地域形成
4、区位和布局的联系和区别
5、判断某地农业生产主导区位因素的方法:从光、热、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的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然后找出主导区位因素。
6、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入手,确定最主要的因素。其次考虑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否具有可行性,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对农业区位进一步考虑。最后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富有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7、三类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