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穿衣方面选择多样,遇到衣物破损等情况大部分人会选择购买新衣,而不是用针线缝补。久而久之,缝纫机这种老式机器逐渐被大众家庭淘汰。
然而,在农村频繁出现要高价回收缝纫机的人,他们承诺用高于市价几倍的价格找村民收购缝纫机,不少人家见闲置的缝纫机能换得高价纷纷心动,可等待他们的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要高价回收缝纫机而不是其他旧物呢?
昔日“四大件”之一沦为摆设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国的生产力处于上升阶段,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那时每个家庭都希望拥有四件家庭物品,它们分别是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这四件物品标志着一个家庭有能力过上“小康生活”,谁的家中若是有了四大件,必定会被人羡慕。
人们生活简朴,衣物破了就用缝纫机修补,往往一件衣裳能穿好几年,家中有了缝纫机就格外实用。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常购置新衣,缝纫机使用的次数越来越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昔日四大件之一的缝纫机便成了闲置在家的摆设,扔了可惜,卖了又值不上几个钱。于是,一些有心之人便起了心思,他们来到农村等地声称高价收购缝纫机,这正中了许多人想处理掉缝纫机的心思。然而这笔看似合理的买卖却暗藏猫腻,许多村民因此被骗走钱财,他们究竟是如何步入圈套的呢?
高价回收造噱头引村民上钩
如今,购置一台新缝纫机的价格在几十到几百元不等,在人们的消费能力之内,而二手缝纫机的价格更是低于一百元,根本卖不上价钱。于是,骗子们往往宣称用高于市场价几倍的价钱进行回收,如此噱头令不少人心动。
村民们口口相传,不少人跃跃欲试,这正中了骗子的圈套。骗子利用人们想试一试没准能赚上一笔的心理,展开他们更深的套路。
借口骗取高昂维修费
当村民有意将自家旧的缝纫机卖出时,骗子们会亲自上*查看,对村民提出的质疑做出解释,大都谎称缝纫机中的一些零部件很值钱,拿到工厂拆卸就能高价卖出,但放在家里只是个闲置罢了。
他们为了让村民深信不疑,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合同等证明,与村民签署收购协议,整个流程看似透明合理,实际上都是骗子们的套路。此举打消了村民心头的疑惑,他们以为有了合同作保障,就能将旧缝纫机卖掉赚到一笔可观的钱。
合同签订后,骗子会告知村民要先验货,验货通过后才能支付钱。村民到了这个时候大都选择配合,将旧缝纫机送到骗子所说的鉴定处,然而鉴定结果往往是不符合回收标准,需要进行一些维修,费用几百,村民听后心有犹疑,但一想到卖掉缝纫机能赚到的钱大大高于维修费,便都同意维修。
这个时候,村民已经落入了骗子的圈套,在支付了几百的维修费用后,村民以为能成功卖掉旧缝纫机,然而此时骗子大都已消失匿迹,有更甚者会多次提出维修要求,令村民支付更高昂的修理费用。
最终,村民支付了一大笔维修费用,旧缝纫机却没能成功卖掉。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是落入了骗子的陷阱之中,可为时已晚。鉴定处人走楼空,合同废纸一张,而那些声称高价回收的骗子早已卷钱跑路,前往下一处施展套路。
回想骗子的套路流程,可以发现他们从一开始便利用了人们从众、贪图便宜等心理,一步一步将村民引入骗局之中。所谓当局者迷,深陷套路的村民,被眼前的巨大利益所诱惑,步入陷阱,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我们在遇到事情前一方面要深思熟虑,好好思考事情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有基本的常识,了解商品的价值,避免轻易被说服蒙骗。
那么,旧缝纫机当真就没有价值了吗?
虽然缝纫机在日常生活中被逐渐遗忘,但它们仍有其重要的价值。
现在的新式缝纫机大都是电动等高科技制成,而旧缝纫机不需要电源,只依靠踏板、缝纫机机头和一根皮带就能相互带动转动使用。这样的旧式缝纫机现今大都已停产,成了老古董。
而那些喜好收藏旧物的收藏家们热衷富有年代感的物件,他们会专门找寻不同品牌、型号的缝纫机,出高价买来留作收藏。那些样式特别、生产年份特别的缝纫机更是成为极具收藏价值的稀罕之物,甚至会在收藏家圈子中进行拍卖销售,成交价格甚至高于市价十几倍。
怀旧风兴起,旧物有了新归属
近些年来,怀旧风的兴起令许多农家乐、年代博物馆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很多人为了重温儿时的记忆,会和家人一起前往农家乐度假游玩。农家乐商家往往会将游客的住房、活动空间等布置成怀旧复古风,这自然少不了那些独具代表的老物件,缝纫机就是一样必不可少的年代物品。因此,许多商家会大量收购旧式缝纫机,让这些旧物有了新的归属,也为游客重现了时代的经典。
除此之外,一些拍摄年代剧影的剧组也会收购旧式缝纫机,用作拍戏场景中不可缺少的背景,仿佛只要镜头中出现了缝纫机,人们关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回忆就会被轻易勾起。
尽管,旧式缝纫机如今渐渐退出了人们生活的舞台,但它是所有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经典,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每当看到缝纫机,我们就能想起曾经坐在矮凳上,脚踩踏板、双手忙碌的母亲,它的价值早已不是缝纫机本身,而是回忆的载体,是岁月的痕迹。
参考资料:
[1].胡睿.缝纫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商业文化.2011
作者:高高 审核:henna 校稿编辑: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