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英文怎么写(让客家建筑文化在千岛之国大放异彩)

李世镰。黄韬炜 摄 在雅加达印尼缩影公园湖畔,有一座三层的客家土楼式建筑——印尼客家博物馆,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十分壮观,它是海外最大的客家及华人博物馆,由印尼客属联谊总会...

让客家建筑文化在千岛之国大放异彩

李世镰。黄韬炜 摄

在雅加达印尼缩影公园湖畔,有一座三层的客家土楼式建筑——印尼客家博物馆,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十分壮观,它是海外最大的客家及华人博物馆,由印尼客属联谊总会筹资建成。它的建成背后凝聚着众多华人华侨的心血,其中就有梅县区杰出侨贤李世镰。

虽然出生在印尼雅加达,但父母耳濡目染的家风教育让李世镰对故乡充满向往,并爱得深沉,不仅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客家文化,还积极在家乡捐资兴建基础设施,回报家乡。

“我不是大富豪,并没有很多钱,只是尽我所能为家乡做些事。”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李世镰用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何达明

“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骄傲”

1945年,李世镰出生在印尼雅加达,有10个兄弟姐妹,于1964年高中毕业于著名华校巴城中学,品学兼优,通晓华文、英文、印尼文。

李世镰的父亲母亲都是梅州人,虽然漂泊离家在外乡定居,但这对夫妇依然没有忘记对子女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

“在家里我们都是讲客家话的。”李世镰回忆,他出生在一个幸运的年代,读书期间还可以学习中文,于是他便熟练掌握了中文和客家方言,回到家乡就跟本地人一样沟通毫无障碍。

从小就在印尼长大的李世镰直到1985年才第一次回梅州,那次的家乡印象至今历历在目。“我回到广州,然后租了一辆汽车,在车上颠簸了12个小时,尘土飞杨,最后才回到这里,真的很不容易。”

如今,航线增加了,高速公路也四通八达,高铁也开通在即,李世镰不禁感慨,“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我每一次回来都感觉非常自豪!”

今年4月,李世镰再次踏上了回乡的旅途。11日,他出席了由自己捐资100万元在梅县区隆文镇兴建的“蔼荪桥”及牌楼的落成典礼,回到家乡的他与乡亲们熟络地交流,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李世镰先生伉俪一贯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为家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桥梁道路、扶贫济困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家乡人民的高度赞扬,2009年被评为梅州市荣誉市民。”梅州市侨联主席汤志平说。

在海外,李世镰团结华人,成立社团,抱团取暖。2001年5月,他专程回到梅县家乡为隆文中学捐建一幢教学大楼,在从梅州至深圳的火车上,偶然遇到同一车厢的杰出侨贤黄德新,两人一见如故,便开怀邀约他在雅加达共同参与创办印尼梅州会馆,达成共识。

2002年1月26日,由黄德新、熊德龙、郑贵勋、李世镰等20多位乡贤共同发起创办的印尼梅州会馆宣告成立。他被推选为筹备委员会主席,承担会徽、会旗的设计。还筹备当年3月26日在雅加达海霸王国际大酒楼举行第一届理监事就职典礼的千人大会,为布置舞台、彩旗、布条及就职典礼大会程序而日夜操劳以致差点昏倒。

谈到他从事社团工作的体会,他说:“成立社团,是团结其他成员,凝聚力量,造福社群,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多作贡献,是一项义务。”一番话朴实却掷地有声。

“客家人对文化教育事业都会慷慨解囊”

在印尼客家博物馆内,有一群香港学生正在馆内参观,此时一位长者上前笑容可掬地与他们聊起了印尼华人的故事,这位长者便是李世镰。

作为印尼一个庞大的群体,华人在当地繁衍生息多年,其文化在保留自己原生特色的同时也与当地相交融,对于印尼华人的历史与故事,李世镰非常了解,并深有体会。在雅加达有一个缩影公园,内有印尼各个民族的特色景观,唯独没有华人的代表建筑,这让李世镰非常郁闷。

2012年,当地政府表示愿意提供一块土地给他们,于是他与印尼客属联谊总会的同仁商议后,决定建一座具有客家特色博物馆,展示及承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年1月,印尼客属联谊总会成立“印尼客家博物馆筹建工委会”,李世镰被特别委任为工委会主席。自此,肩负重任的他当即组成团队,并率先设计“印尼客家博物馆馆徽”及撰写《倡议书》。

随即,他全身心地制订了募款、考察、设计方案、购买客家民俗展品、物流海运展品、奠基日期等系列周密详细的计划。“然后我就带领团队来到中国福建永定和广东梅县、平远等,实地考察客家土楼、围龙屋,并全权委托梅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设计三层高、客家圆形土楼式的‘印尼客家博物馆’”。李世镰说,印尼的建筑设计师不懂客家建筑的精髓,因此一定要请梅州的设计师来设计。

仅仅筹备了半年时间,2012年8月,印尼客家博物馆就举行了奠基仪式,速度之快令当地各界人士惊叹。随着围屋一天天建成,里面要放些什么才能展现璀璨的中华文化和客家文化,这是李世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3年12月,李世镰专程回梅州选购客家围龙屋泥塑工艺品及新娘轿、四栏雕花眠床、风车、石磨等一百多件客家生活、农事生产用物。“在选购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有了一件一件物品的模样,然后跟着感觉去买,非常巧的是我买的东西最后刚刚好都是一套的,不多不少,我觉得这是冥冥中注定的。”李世镰笑着说。

客家人以勤俭持家著称,李世镰亦是如此,为了节省布展经费,他亲自参考国内各家博物馆数据,并结合印尼的华人、客家人特色,夜以继日地电脑打字撰写布展大纲。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印尼客家博物馆在2014年8月30日揭幕,而三个展厅的布局合理、图文并茂、展品丰富,赢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

从筹建到开馆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两年里李世镰像陀螺一样为这个博物馆忙前忙后,他感慨地说,博物馆之所以可以顺利建成,离不开印尼全国各地客家乡亲出钱出力,还有曾宪梓先生和梅州市人民政府闻讯后也热心捐款。“特别是250多名热心人士踊跃捐款四百亿印尼盾。在印尼,别的族人都笑我们吝啬,其实客家人不是吝啬而是节俭,遇到文化教育事业他们都慷慨解囊!”

■链接

印尼客家博物馆

坐落在雅加达印尼缩影公园湖畔的印尼客家博物馆,建筑面积4800米,是三层的客家土楼式建筑。它是由印尼客属联谊总会总主席叶联礼等众多侨贤倡议筹资建成,海外最大的客家及华人博物馆,以其翔实的史料文献、丰富的馆藏文物,勾勒出华人特别是客家人“过番”下南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充分体现了华人上千年、客家人七百多年来在“千岛之国”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落地生根,为印尼的国家独立、民族融合、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印尼客家博物馆自2014年8月开馆两年多来,相继接待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中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游客,还有印尼本国的大中小学生及社团、军政界和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各界人士,参观、考察者近二十万人次。

印尼客家博物馆的落成、开馆,是印尼客属联谊总会为印尼的多元文化、民族团结、造福社会打造的一座流芳百世的丰碑。

  • 发表于 2022-10-30 15:00:28
  • 阅读 ( 79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李文jf
李文jf

585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