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122年北宋、金国联合攻辽国南京,北宋溃败,金攻克辽南京城。1123年金以苛刻条件按约将辽南京城交还北宋,改称燕山府。1125年金夺走燕山府,改称燕京。1127年金国灭北宋,北宋皇室被迫南迁,是为南宋。1140年金熙宗巡视燕京(为定都燕京设下伏笔),1141年金国与南宋议和,为金国定都燕京创造了条件。当时金国占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统治重心南移,金上京已经不再适合金国形势发展的需求,金国急需建造一座新的都城。
辽陪都南京城示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燕京的地理位置及其原辽陪都南京城的地位和城建基础,使迁都燕京已成必然之势。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弑熙宗自立,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壬辰,诏广燕城,建宫室"(命张浩、卢彦伦、刘筈主持修筑宫室)。"四月丙午,诏迁都燕京"。天德三年四月"辛酉,有司图上燕城宫室制度",始建宫城。天德四年二月主要工程基本完工。海陵王开始从会宁府起程赴燕。天德五年三月海陵王抵燕京,"以迁都告中外",改元贞元,以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
此后又经62年,到金末贞祐二年(1214年)在蒙古军队进攻之下,金被迫迁都开封。金中都陷落后,宫阙被焚毁,但中都城未废,终元之世金中都与元大都并存,称为南城。明洪武元年徐达攻克元大都时南城依然存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筑北京南城垣和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筑北京外城时,先后将南城东北角和东半部圈入北京城内。
金中都复原图示意
金中都皇城、宫城位置在哪?规模多大?
金中都的皇城和宫城建于辽南京子城基址之上,其范围较辽南京子城略大,文献总称为内城。目前学者多以内城中应天门之北为宫城,应天门南与宣阳门间为皇城。持此说者考证,内城东墙在今南线阁稍东的南北直线上,北端即内城东北角在老君地或在辽南京子城燕角楼旧址,东距外城东城墙2300米。
内城西墙在白云观铁道西大土堆南至小红庙村的南北直线上,西距外城西城墙近1500米。内城南墙在鸭子桥以南的东西直线上,南距外城南城墙近1100米。内城北墙在白菜仔村北的东西延长线上,东隅为老君地,北距外城北城墙近1800米。
《大金国志》示意图
上述内城范围周长约5000米,与《大金国志》所记内城周围九里三十步基本相当。并说"内城应分为两重,宣阳门是皇城的南门","应天门是宫城的南门","来宁馆、会同馆、千步廊、尚书省、太庙等建筑,都应在皇城以内,宫城以外";"金内城一定就是辽的旧子城"。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金中都较辽南京城外扩,其内城同样也略大于辽南京的子城。金中都的内城即皇城,其东墙在辽南京子城东墙之东,约在今牛街以西的南、北樱桃园、老君地东侧一线附近。南墙较辽南京子城南墙南扩,将辽南京城丹凤门南的永平馆和于越王廨包容在皇城之内。
北墙较辽南京子城北墙北展,约在今广安门南侧东西一线上。西墙在辽南京城外城西城墙之西,皇城西部御苑区在莲花河以西一带,皇城西墙当在此附近。上述皇城四至的比定,似较前说更符合实际情况,然其论据仍显不足,其能否成立尚待今后考古工作的验证。
金中都规模示意图
关于金中都的内城和宫城,《金图经》记载:"宫城之四周九里三十步",在叙述宣阳门、通天门(应天门)后,又说"南城之正东曰宣华、正西曰玉华,北曰拱宸门"。《大金国志·燕京制度》记载:"宫城四周九里三十步。自天津桥(龙津桥)之北宣阳门,内城之南门也","应天门,内城之正南门也","内城之正东曰宣华门,正西曰玉华门,北曰拱辰","拱宸内城正门也,又曰'后朝门'"。据上所述,可知宣阳、宣华、玉华、拱辰四门之内为内城;内城又称南城。东西廊(千步廊)之北为宫城,应天门是宫城正南门,千步廊两侧衙署、太庙等属皇城范畴,宫城之周长为九里三十步。
此外,《大金国志》记载:"西至玉华门曰同乐园"(又称西苑、西园),同乐园内的"西华潭,金之太液池也",因其在西华门之西而名西华潭。西华门东与东华门相对,东、西华门自宋以来为宫城之东、西门。同乐园之北有北苑。《北行日录》记载:"敷德门,其东廊之外,闻是东苑(东园、东明园),楼观翚飞",敷德门东廊外即宫城东墙之外。
古代宫城示意图
上述宫城外之西苑、北苑、东苑依元大都、明北京大内情况,显然应在皇城之内。据此结合前述情况,可认为应天门,东、西华门和北宫门之间为宫城,其周长九里三十步。宣阳、宣华、玉华、拱辰四门之间为内城,其中包含宫城,宫城两侧之苑,宫城之南千步廊和中央衙署,故内城实为皇城。
上述情况表明,前面以应天门之北为宫城,应天门与宣阳门间为皇城论者的考证是值得商榷的。其一,文献所记九里三十步指宫城的周长,不是内城的周长。其二,"金内城一定就是辽的旧子城",持此说者考证的内城北界、东界和南界与辽南京子城之北、东和南界基本相同(南界指鸭子桥东西一线),考证的西界(白云观西之南北一线)则远在辽南京子城西墙(按辽南京子城西墙与外城西城墙南段合一)即今会城门和甘石桥一线之东。
因此,所考证的金内城九里三十步不等于辽的旧子城,它仅仅是辽子城内靠东的部分,实际上大体是金宫城的范围。其三,应天门前千步廊和中央衙署仅是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是皇城的全部。它不包括在所考证的九里三十步的范围之内。
“倒凸”形状的金中都
金中都皇城的形制和主要配置如何?
金中都皇城大致在金中都外城中央偏西,平面呈向南突出的倒"凸"字形。皇城南面的突出部分在宫城之南,位于宫城应天门和皇城宣阳门之间,宣阳门南对外城丰宜门。进丰宜门过龙津桥,抵宣阳门。入宣阳门,"街分三道,中有朱栏二行,跨大沟为限,沟外植柳"。
宣阳门内大道两侧各有一排长廊,即千步廊,东、西廊各分南、北两段,形成三条东西横街。即廊北端应天门前东西横街,东、西长廊两段中间横街,宣阳门内侧的窄横街。应天门前东西大街与宣阳门内大道组成宫前"T"字形广场。其两侧"长廊东西曲尺,各二百五十间""两廊屋脊皆复以青琉璃瓦","廊分三节,每节一门"。
城楼示意图古代
过宣阳门内横街,两廊南端之东西分置文武楼。东、西廊南、北两段中间横街,将东、西建筑群各分为南、北两组。在南者中间开门,门北向;在北者中间开门,门南向,两者门相对。东侧南面院落门内有来宁馆,为接待高丽、西夏外宾之所,其西南之转角有武楼;其北院门内有球场,球场北另一组建筑为太庙(又称衍庆宫)。
西侧南院门内有会同馆(似为辽之于越王廨之旧址),为接待宋朝宾客之所(会同馆处标有"南使客位"),其东南转角有文楼;北院门内为尚书省,再北另一组建筑为六部所在地。此外,东侧横街有"街市",应天门前横街之西,宫城西南角与右掖门之南,有登闻鼓院、登闻检院,为士民直接向朝廷陈述的受理机构。
皇城示意图
皇城除宣阳门外,还有玉华门(西),拱辰门(北)和宣华门(东)。在玉华、宣华、拱辰门和南面千步廊北端之间,为皇城主体部分,皇城东面与南面千步廊相对之地被宫城占据。宫城东墙之外,东华门外东西一线之南为东苑(东园、东明园),"楼观甚多"。宫城西墙之外,在南者称西苑。
广义的西苑还包括城内的鱼藻池,面积较大,湖泊多(如浮碧池,游龙池等),统称为太液池(又称西华潭,其水源主要来自辽旧城西护城河)。内有柳庄、杏林、果园、鹿园等,楼、台、殿、阁、池、岛俱全。西苑之北为北苑,有湖、岛、林木和景明宫等建筑。除上所述,皇城内还有太常寺、殿前都检点司、宣徽院、太府监、少府监等所属为皇室服务的各种机构。
金中都示意图
金中都宫城的形制如何布局?
《金图经》载:"亮欲都燕,遣画工写京师(汴京)宫室制度,阔狭修短,尽以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修之。城之四围九里三十步";宫城平面呈竖方方形。宫城南面正门称应天门,北面宫门名称待考,东、西有东、西华门,宫城四隅有角楼。宫城是在辽代宫城基础上,经增筑、改建和扩建而成。
《金图经》记载:宫城"内殿凡九重,殿三十有六(实际上已超过此数),门阁倍之(《大金国志·燕京制度》记"楼阁倍之")。正中曰皇帝正位,后曰皇后正位。位之东曰内省,西曰十六位,乃妃嫔所居之地也"。根据文献记载和《事林广记》卷二所载金中都宫城图来看,金中都宫城总体布局是按中、东和西三路配置的。
中路在宫城的中轴线上,两侧有廊与东、西路隔开。据考古调查资料,鸭子桥村北关帝庙以北,土堆连绵近1500米,直到广安门大街南白菜仔村,中路诸殿基址即在此线上。
古代城门金钉示意图
宫城南门应天门(旧名通天门,又名端门),在宫城中轴线南端,门高八丈,面阔十一间,五个门道,门饰金钉;"左右有行楼,折而南,朵楼曲尺各三层四垂";其东一里有左掖门,西一里有右掖门。今白纸坊西大街城外与滨河路交叉路口南70余米,于鸭子桥西里3号楼附近发现一处南北长约36米的夯筑遗迹,当为应天门遗址。
应天门内左右行廊各三十间,行廊中间开门,称左、右翔龙门(两门之北,庭院内,东、西各有一小亭)。应天门北与之相对的称大安门(大安殿正门)。大安门遗址在白纸坊旧桥西十字路口。该遗址附近出土金代铜辟邪。
大安殿在大安门正北,是金宫城的正殿,为金廷举行重要仪式和庆典之所。该殿建于辽元和殿旧址(初仍用旧名),规模雄伟。殿"露台三层,两旁各为曲水。石级十四,最上层中间又为涩道"。大安殿面阔十一间,两旁各有朵殿五间。东、西朵殿旁各有行廊四间,各与东、两侧之行廊衔接。
大殿示意图
大安殿前,左右行廊分置广祐楼和弘福楼。大安殿后有与正殿直通的便殿,称"香",为单独召见大臣议事之处。大安殿遗址在白纸坊桥北广安门外南滨河路鸭子桥北里31号楼前,向北达北京钢厂东门口小马路中央,东延至滨河公园(西界因被现代建筑破坏,不明),在此范围内发现大面积夯土遗迹。在此附近采集到兽头瓦当、各种沟纹砖和唐辽瓷片等。
大安殿"香"后为大安后门,门北两侧有左嘉会门和右嘉会门,门外分别通向东、西路。大安后门向北直对宣明门(仁政殿外门),两门间的庭院式小广场,为仁政殿设朝时朝臣待班之处。宣明门北为仁政门(仁政殿前门),门北两侧行廊各三十间,东行廊中间建鼓楼,西行廊中间建钟楼。
仁政门直北是仁政殿,为常朝之所。仁政殿建于辽嘉宁殿旧址,其遗址在大安殿遗址直北约300米今椿树馆附近。遗址堆积最厚处达4.6米,在此采集到磨光黑色筒瓦、板瓦、绿轴瓦当,各种唐、辽瓷片、钧窑瓷片等物。
大殿示意图
仁政殿之后(北)为后宫,皇帝正位在南,建昭明宫(殿);其北为皇后正位,建隆徽宫(殿)。皇后正位之北,是宫城北门。
东路和西路,东路在中路之东左掖门内,为东宫、寿康宫和内省所在地。右掖门之北为金宫西路(右路),门内在中路右翔龙门和弘福楼之西有鱼藻池(即辽南京子城的瑶池),池中小岛上建鱼藻殿。其位置约在今广安门外以南青年湖一带。鱼藻池之北为中宫建筑群。中宫之北为十六位,又称西宫,是诸妃嫔的居所。宫城西墙外为西苑和北苑。
除上所述,皇城宫城之外,城内还有行宫和南园。行宫称兴德宫,大致位于崇智门内街以东,光泰门内街以西之地。又章宗时光泰门内有避暑宫,或由兴德宫改称而来。南园(南苑,又名熙春园)在皇城之南,丰宜门内偏西处。园内有熙春殿、常武殿。中都城外还有建春宫、长春宫、光春宫等。其中以今北海一带的万宁宫最著名。
金中都布局示意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中都皇城和宫城形制布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大因素。第一,承袭、利用和改造辽南京城,因而金中都的形制布局明显有辽南京城的烙印。第二,在利用改造辽南京城过程中,主要参照了北宋东京城的形制布局,并以东京城宫城为蓝本,有选择地移植。第三,吸收了宋代以前都城形制布局中某些可利用的因素。第四,金中都在营建改造过程中,不是生搬硬套其他都城的模式,而是在总结前代都城形制布局的基础上。
将前三者因素融会贯通,根据金中都的实际情况取其所需,进行再创造,因而出现许多有别于前代的新特点,呈现出新的形制布局。这种新的形制布局,其重要性在于它是从宋东京城类型到元大都及其以后的明清北京城演变过程中的主要中间过渡环节。金中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中国古代都城最后终结模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所以金中都的形制布局,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形制演变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大金国志》
《金图经》
《北行日录》
《事林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