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颂辉 上海报道
近期,多个省市相继召开党代会,总结过去五年发展成绩,谋划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晴雨表”“参照系”“金名片”成为上海市锚定未来五年发展目标的关键词。
6月25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位于黄浦江畔的上海世博中心作党代会报告时表示:“推动上海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使更多的‘上海指数’‘上海价格’成为世界市场的晴雨表、更多的‘上海标准’‘上海方案’成为国际规则制定的参照系、更多的‘上海创新’‘上海品牌’成为享誉全球的金名片。”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会场。图片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
根据党代会报告,2021年,上海市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32万亿元,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口岸货物贸易总额保持全球城市首位。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831家,外资研发中心达到506家。同时,报告还强调上海市要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加快推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对此,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常委、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大功能”作为上海市未来五年的主攻方向,意义十分重大。“四大功能”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将促进全球要素资源加速集聚,进一步提升上海市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国际化水平。
提升世界影响力
“无论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还是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对上海来说,最集中的目标就是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根据报告,未来五年,上海市推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在全球城市中持续进位,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球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
报告表示,经过五年的奋斗,上海市要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迈出坚实步伐,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任务,实现重点领域重大突破。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到2035年,上海‘五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报告指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接续奋斗十五年,到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上海各项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缩影。”在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方面,接下来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与苏浙皖共拉长板、共享优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果。发挥国家战略承载地试验田作用,推动浦东新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形成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集成性制度创新,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表示,推动“上海指数”“上海价格”成为世界市场的晴雨表,意味着上海市将成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能够反映世界市场供求关系,使得“上海价格”在全球定价方面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高的影响力,最终代表全球资源的供求关系配置。
“能够在全球价格体系的形成中发挥决定作用或影响作用,也是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权衡认为,上海市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依托长三角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在生产要素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方面起到引导作用。
不断强化“四大功能”
近年来,上海市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报告显示,在过去五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2021年达到4.32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7.36万元,相当于2.69万美元。
与此同时,2021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口岸货物贸易总额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700万标箱,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
上海市城市的开放型经济优势愈加凸显。截至2021年底,上海的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831家,外资研发中心达到506家。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元,五年实际使用外资已达960多亿美元。
今后五年,上海市将会以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重要动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全球要素资源加速集聚,提升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国际化水平,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增强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统筹发展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打造连接全球、买卖全球、服务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心。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战略前沿领域,全面深入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起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攻克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建设世界级航运航空枢纽,完善融海陆空铁水为一体的集疏运体系,发展高端航运服务,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打造高能级航空产业集群,推进国际数据港、数据交易所和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肖本华表示,上海市强化上述“四大功能”,是加快推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上海市的城市核心功能和竞争力。除此之外,党代会的另一个亮点是科技创新,放大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和流量型经济等“五型经济”,培育占据制高点、掌握“硬科技”的创新型经济。
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夜以继日的奋战,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挺过了一个又一个极限挑战,在十分危急的关头遏制住疫情指数级上升的势头,在攻坚清零的阶段打破了疫情胶着反复的态势,实现和巩固了社会面动态清零的成果,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回顾上海市今年与新冠肺炎疫情作顽强斗争的经历,党代会报告表示。
“随着上海市不断出台复工复产和企业纾困政策,将在短期内帮助企业摆脱困难。加之上海市具备良好的营商环境,将很快摆脱疫情带来的冲击,走向经济恢复和重振的轨道。”权衡表示。
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带动。在产业发展方面,报告指出,今后五年,上海市将推动经济总量在全球城市中持续进位,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其中,上海市将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规模倍增、“六大重点产业”(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创新突破、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要持续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报告表示,上海市将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贯通发展,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
另一方面,人才是发展地方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的最核心资源。近日,上海市教委、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明确规定,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当年度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即可落户。
事实上,上海市人社局在今年6月1日曾出台《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取消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上海市工作后即可直接落户,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院校的,全职来上海市工作并缴纳社保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权衡分析认为,积极大力引进人才有助于实现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功能。上海市提出要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就是希望经过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形成高端生产要素的高地和全球人才集聚的高地。
“从长远来看,上海市还需要依托不断深化改革,推动高水平开放,优化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市场主体迈向高质量发展。”权衡进一步表示。
(编辑:张家振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