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唐明亮 文/图
提起土楼,很多人会马上联想到以龙岩永定、漳州南靖为代表的客家土楼。而在传统莆仙民居中,给人的印象是以飞檐翘角的红砖红瓦连体大厝为主。鲜为人知的是,在仙游县园庄镇内也分布着多座土楼建筑,其中以东石土楼最为出名。东石土楼是仙游县保存的仅有的较大完整坚固的一座方形土楼,近日,东石土楼被列入了福建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村“亦可楼” 还是清代建筑
昨日上午,海都记者驱车一个多小时到了园庄镇东石村樟下自然村,经村民的指引来到了东石土楼。只见土楼外观呈正方形,土楼的外墙上还醒目地刷着长短不一却一一对称的白线,以及正中的白五角星,看起来非常简约古朴。土楼正大门在土楼的西南面,大门用青石磨光制作,外框呈长方形,内框作拱洞门,门匾的正中间还雕刻着“亦可”两个大字,看起来非常秀气大方。据当地村民郑先生介绍,东石土楼也称为“亦可楼”,是清康熙庚寅年(1710 年)东里人郑珠甫为抗御山寇,保护百姓财产安全,历经三年花费五万多纹银建造而成的。亦可楼坐北向南,面阔五间,高三层,抬梁穿斗式梁架,三合土结构,面积约437 平方米。
▲土楼外观呈正方形,简约古朴
该楼一层进深五间,面阔五间,高三层,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一层共8个房间、二层10 个房间,三层作为厅堂,不设房间。东、南各开一门。中设天井,天井内有八角井一口。土楼墙体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底层墙厚1.24 米,二、三层墙厚0.9 米。正门上石刻“亦可”两个大楷体等文字内容。
“‘亦可’是取自《可楼记》,‘昔高子有可楼记,余读之,知其楼无所不可也。余德不及高子,而楼略高之故,亦以可吾楼之。’这便是‘亦可楼’名字的来由。”郑先生告诉记者,《可楼记》的作者高攀龙,他是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党首领之一,将土楼取名为“亦可”,可以看出东里主人不仅对前代高攀龙人品的钦敬,也有对其文学成就的推崇,“ 亦可”二字寄托着东里主人的志向和情怀。
设置78个射击孔 古碉楼易守难攻
沿着大门走进土楼内部,只见土楼内部全部采用木料,木料经历风雨的侵蚀已损坏严重,尽显土楼的沧桑。古楼中间还设有天井,负责土楼的采光通气及排水。
▲古楼中间还设有天井,供土楼的采光通气及排水
在土楼一二层四周各有一厅二房,三层则形成通透空旷的回廊,可以随意走动观察四周的变化。记者注意到,在土楼内部一楼都没有设置窗户,但在二楼及三楼则开设了多个窗户,而且是逐层增加,在土楼窗户四周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直径30 厘米左右的孔洞。郑先生告诉记者,土楼的建设目的本就是为了抵御敌人,一层不设置窗户,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中入侵,在二三层设置多个窗户是为了可以更好观察土楼外围的变化,而窗户旁边的孔洞是射击孔,全楼一共有78 个,是为了更好地抵御敌人的入侵而设计的。“这是仙游县如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方形土楼,它是莆仙与闽西两地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郑先生说道。
土楼四周层层有枪眼,从这一点可以大致推断这土楼的年纪,是在有枪支弹药之后。这也有别于南靖一带的土楼,那边的土楼是古民居,眼前的这幢土楼显然是易守难攻的古碉楼。土楼四周环绕着由卵石砌成的约30 厘米宽的水渠。这是仙游县仅有的较大完整坚固的一座方形土楼,1984 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从仙游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护土楼的现状,减缓古建风化破损,未来将对东石土楼内部木构件风化严重的部位进行支撑加固。同时对周围环境进行必要和有利的整治,并聘请人员专职看护,防火、防灾、防止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