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闽南山区,你会发现,在莽莽群山间,土楼是最美丽最和谐的一道风景。在众多土楼中,最有特色最为壮观的,莫过于被称为“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西部的书洋镇上坂村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山腰上,距南靖县城60公里,距漳州市97公里,距厦门市150公里。
田螺坑,顾名思义,因地形象田螺,四周被群山以及层层梯田包围着,中间地形低洼,形似坑,故名田螺坑。田螺坑土楼群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以及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非常和谐美观,被人戏称为“四菜一汤”。
田螺坑土楼群居住着勤劳的黄姓客家人,黄姓先祖们的智慧让人震惊不已。在田螺坑居住了一辈子的黄大伯告诉我,田螺坑土楼群倘若单从每一座土楼来说,都是非常普通的土楼,它们的外观都很简陋,没有精美的雕梁画栋,也没有精致的装修,并无特别闪光之处。但是正中间的那座方形的步云楼,犹如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一下将五座土楼变得与众不同。
田螺坑土楼群始建于1662年,整个群体的形成历时304年。土楼群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最低的土楼和最高的土楼,落差近20米,甚至每座土楼前后高低都不一样。这4座圆楼的建造者以顺地势增减一层屋柱高度的方法,成功地在第二层取得了平面,大大方便了居住。
方形的步云楼是田螺坑土楼群的第一座土楼同,由田螺坑黄氏祖先黄百三郎组织修建的。步云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设置了有4部楼梯供使用。步云楼沿着高低地势将中厅修建成阶梯状,让人进入大门后就能体会“步步高升”的快感,这样既突出了祖厅的重要地位,又寄托了“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
步云楼在兴建的同时,黄氏族人又积聚了大量财力,在步云楼的右上方动工修建了一座圆形的土楼--和昌楼。和昌楼高三层,每层22个房间,设两部楼梯。1930年,步云楼的左下方又建起了振昌楼,还是三层高,每层26个房间。1936年,瑞云楼又在步云楼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仍然是三层,每层26个房间。最后一座文昌楼建于1966年,准确地说它是一座椭圆形楼,三层,每层有32个房间。
五座土楼,严格遵循了中国的风水文化。据说五座土楼之间,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采用黄金分割比例2:3、3:5、5:8建造的,因此整体上特别和谐美观,让人看了心旷神怡,住进去的黄氏族人更是如意兴旺。如此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被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称为“世界建筑奇葩”。
五座土楼,均为内通廊式,房间以泥砖隔墙。每一座土楼里,住户从十几户到几十户不等,一层为厨房,二层大多为谷仓,三层为卧室。楼内的水井、厨房、餐厅、客厅、卧室、粮仓、卫生间、杂物间,一应俱全,一座土楼便是一个小社会,防火防盗超级棒。游客皆只能在一楼以及中间的空坪上参观,从保护土楼的角度出发,拒绝游客上楼。
五座土楼的墙体均厚达1.5米。在福建沿海地区,年降雨量超1800毫米,再加上土楼位于山区,气候变化大,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厚土墙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三伏天时,厚土墙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冬天厚土墙可以隔绝寒风的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冬暖夏凉的小气候,象装了一个大型的天然空调一般,分外舒适。
黄大伯说,虽然儿子在镇上建了栋三层的大房子,但他在土楼住了一辈子,习惯了土楼的氛围,他不想搬出去。
我好奇地问起黄大伯,土楼是如何构建的,为何能保持多年仍然屹立不倒?黄大伯自豪地告诉我,建一座土楼,一般要经过选址定位、开挖地基、打石脚、行墙、献架、出水、内外装修这七道工序,以石为基,以生土、石灰、细砂、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因此,土楼特别地坚固耐用。
2001年5月,田螺坑土楼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田螺坑村被列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8月,田螺坑村被列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7月,田螺坑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文/图 纳兰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