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张占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在新发展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1我国已具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综合优势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正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已经具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综合优势。
一是我国拥有雄厚经济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有足够雄厚的经济基础。2010年开始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中国GDP达到114.4万亿,相当于美国的77.1%,占世界GDP比重达到18.5%,远远高于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提升到2021年的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从2013年到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还是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以及商品消费、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市场是稀缺资源,大国市场更是全球性稀缺资源。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在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的能力。从总量看,我国人口规模超过1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比重达到18%左右,在封闭的条件下,这么多人口可能就是一种负担,但在开放经济的状态下就成为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从结构看,我国拥有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全球最具成长性、最具竞争力的超大规模市场;从趋势看,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有可能翻一番达到8至9亿人,强大的购买力会持续推进消费转型升级,将形成全球最优质的市场优势。
三是我国拥有丰富人力资源。当今国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构建新发展格局也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从数量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8.8亿人,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超过30%,我国的“人口红利”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质量看,《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2020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1.1亿人,居世界首位,而且结构不断优化,“人口红利”叠加“人才红利”,展示出更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优势。特别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速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是我国拥有强劲发展韧性。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有韧性的发展,我国拥有向纵深推进的广阔发展空间。从城乡看,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近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低,与发达国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潜力巨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文化寻根等,焕发了乡村发展新活力和城乡互动融合发展潜力。从区域看,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中西部地区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2021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超过43.1%,东部与中部、西部的人均GDP比值分别下降至1.53、1.68;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圈等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引擎。从行业看,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基石,大国重器推进了制造强国进程,形成东部地区引领、中部地区承接转移和自主培育、西部地区快速增长、东北地区转型升级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服务业迅猛发展。
2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握的几对重大关系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权宜之计,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把握国际和国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供给侧和需求侧、发展和安全、政府和市场等几对关系。
第一,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或者片面强调国际大循环,都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误区,要从整体上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是国内市场和资源是国际市场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市场理论认为,世界市场由所有国家的国内市场综合组成,没有国内市场和资源,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国际市场和资源,尽管目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仍然会按照一定规律运转。二是国际市场和资源需要国内市场和资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三是构建国际国内一体化的市场和资源机制,使得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充分交融、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充分流动,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义。
第二,把握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对多年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事关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要避免片面强调公有制经济而忽视非公有制经济,同时也要避免片面强调非公有制经济而忽视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力、带动力、影响力,不能简单体现为数量、比例。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最具创新力、探索力、灵活性的经济形式,需要加以鼓励、支持、引导。要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各自都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
第三,把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考量的重要概念,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是需求牵引供给,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在各环节中消费需求是指南针,有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供给,既要注重数量上、又要注重质量上的消费需求,由大规模、高质量的消费需求牵引生产供给。二是供给创造需求,纵览历次工业革命,新的供给都带来了新的需求,我国供给侧低端、低效、错配等问题较为突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要通过结构性改革的方式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由中高端、高效率、合理配置的供给创造需求。三是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供需平衡既是数量上的相对平衡,又是质量上的高水平平衡,更是长期动态平衡,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促进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第四,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要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一是把发展作为安全的基础,发展是安全的根基,经济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都需要通过发展来改善、解决,没有发展就没有安全的基础。二是把安全作为发展的保障,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对于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稳定压倒一切,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的保障。三是把发展和安全统一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直接表达了发展,还间接表达了安全,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高水平安全。
第五,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宏观调控背后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通过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存在失灵的现象,需要政府切实担负起重大职责,运用科学的宏观调控加以调整弥补,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关注公平,更好地构建新发展格局。总之,要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重视,要用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国内大循环要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如何挖掘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如何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主要表现为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既要通过自主创新创造创业实现自立自强,又要维持较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特别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全环节。
二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国际循环也承担着重要角色,如何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让国际循环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大循环,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不是看我们说了多少,而是看我们做了多少,要靠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施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三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起着重要作用,要坚持系统思维,更加重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在于要着力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能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抓手在于要素配置,要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便利条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抓手还在于科技创新,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支撑,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加快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抢占国际产业战略博弈的制高点,促进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五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从战略高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科学评估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博弈、俄乌冲突等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影响,分类制定安全预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工程,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的控制力,推动产业链跨国界向当地要素和消费市场延伸;构建国家产业链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对外商投资并购、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全程防控和规范服务。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8日 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