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的传承之美
□ 胡大新
永定客家土楼产生与发展的漫长历程,充分反映了土楼客家人对土楼尽善尽美的不断追求,实际上也是对一种文化的不断追求,对精神价值的不断追求。它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历史和当地历史发展的情况,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生土建筑艺术史和客家人的创业史、奋斗史。
客家是汉族中一支重要的民系,历史上中原汉人因战乱和灾害等,曾有5次大规模的南迁,唐末宋初在闽、粤、赣边区形成客家民系。由于朝政腐败、社会动乱,群盗四起,给从异地陆续迁来永定开垦创业的永定客家先民带来了巨大的艰难险阻,迫使分散在偏僻山区的他们不能不沿袭中原祖先居住过的城堡形式,并且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发明、创造了以生土夯筑而成的集聚族而居、安全防卫等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土楼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强化了以家族血缘伦理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体制。
永定客家土楼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和内涵。它产生于唐末宋初以前,元代以后已相当普遍,明代以后进入成熟期。元末明初以前的早期土楼建筑艺术,由于当时生产力较落后,且建筑技术水平较低,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较粗糙,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形制只有方形、圆形两种,当时这些土楼被称为“寨”。
明、清时期,由于永定县广种烟草,生产的条丝烟因质地精良而销路日广,以致被称为“烟魁”而作入朝贡品,每年有数以万箱条丝烟销往海内外。永定烟草业的兴旺发达,带来了商业、手工业、交通等多种行业的繁荣,大批烟商因此发家致富,广大烟农也受益良多。于是,土楼客家人利用属于资本主义的异质于农业文明的工商业文明成果,又一次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造土楼的高潮。烟草业的兴旺,奠定了永定客家土楼大量建造、趋于系统成熟、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从此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建筑工艺炉火纯青。随着经济的发展,读书求功名者也逐渐增多,那些商贾富户和官场得贵之士,出于防卫、聚族而居、光宗耀祖、显示身价的目的,以及满足居住和精神生活更高的需求等等,纷纷建造富丽堂皇的土楼,乃至蔚然成风。有些名门望族建造土楼,不仅要求规模宏大,而且对形制、功能、装饰等格外讲究,表现出这数百年间土楼不仅规模空前庞大、结构越来越合理、功能越来越齐全、装饰越来越精致,而且建筑风格也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形成了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史上的高峰。
清末民初以后,由于受各种文化特别是西洋文化的影响,永定客家土楼在继承前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在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布局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和超越。一些土楼在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同时,也融合了西式建筑的美,引进了西方的建筑风格、技术和建筑材料,土楼内出现了中西融合的建筑现象。中西合璧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祖堂建筑的西式化、栏杆等建筑材料及其图案的现代化,成为这种独特建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至今,更多的土楼也同样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多元化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性。
综合编辑:文化龙岩 来源:新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