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趁着秋天的脚步声还在远处,抓紧时间来认识几种北方常见的“蚂蚱”吧。
中华剑角蝗
中华剑角蝗,上雄下雌
第一种,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吾乡称“老扁”。脑袋尖,身体长,颜面向后倾斜,雌性壮硕,雄性苗条,典型的“阴盛阳衰”。有唱词儿曰“呱嗒扁儿甩籽在荞麦叶上”,“呱嗒扁儿”即指其雌性,然蝗虫产卵于地下,“荞麦叶”之说与实情不符;据考证原是“在荞麦埂上”,“埂”即田埂,后讹传为“荞麦叶”。有褐、绿两种色型,和环境、季节有关。
短额负蝗,雄性,褐色型
短额负蝗,雌性,绿色型
第二种,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和剑角蝗有相似之处,也是尖脑袋,褐、绿两种色型(或捎带红色),但身体更娇小,颜面不后倾。雄性小于雌性,体长21-25mm,行动比雌性更敏捷;雌性体长35-45mm,身体略笨重,行动迟缓。性情温良贤淑,很容易抓到,尤其是雌性,可能是最好欺负的昆虫之一,很多农村朋友的童年都少不了它。
短角异斑腿蝗
第三种,短角异斑腿蝗/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个头不大,常在草丛中活动,跳跃能力明显强于尖脑袋蚂蚱。外观没什么明显特征,体色黄褐或暗褐色,很不起眼,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只有后足腿节的黑色斑纹比较稳定。该种可以成虫越冬,秋季羽化的新成虫入冬后躲在落叶或石块下休眠,9月羽化的能活到翌年5月份,堪称长寿。
花胫绿纹蝗
第四种,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总体上暗褐至黄褐色,头部复眼下常有绿斑,身上有鲜绿色斑纹和纵纹,后足上也有绿色,绿色部分虽然不多,但总体颜值要比整个灰头土脸的短角异斑腿蝗略高一些。我对这种蚂蚱印象深刻,小时候时常在草地上奔跑追逐之,然此物极善跳跃,且能短距离鼓翅飞行,往往是“望虫兴叹”,悻悻然而归。
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
第五种,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之别,二型会因环境不同而互相转化,群居型能形成“蝗灾”。常见的是绿色散居型(雄性体色深,或呈黑灰色),个大翅长,极善飞。其蝗蝻通体翠绿,胖乎乎的像个大头娃娃,略有些萌,我也是前些年才知道这胖头蚂蚱居然有可能是大名鼎鼎的东亚飞蝗。
棉蝗
棉蝗
第六种,棉蝗/Chondracris rosea,通体鲜绿带黄,体型巨大。后足腿节发达,淡绿色,胫节呈淡紫红色,具两列尖锐的刺,不留神蹬在手上就是一溜血印子,故民间呼为“蹬倒山”,可谓威名远播。该种为国内最大的蝗虫,没有之一,雄成虫体长48-56毫米,雌成虫体长56-81毫米,第一次在我乡凤凰山上见到时着实被吓了一跳。
以上六种“蚂蚱”,算是山东乃至于北方比较常见的了,尖脑袋的两种,方脑袋的四种,你认清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