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犯过一个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错误,那就是在我儿子因为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嚎啕大哭,或者不愿意跟小朋友分享交换玩具的时候,我都会劝儿子说“大方点,友好点,我们要学会分享,就让小朋友玩一会儿呗,玩完就还给你了。”
这样的话术是不是很耳熟?如果你现在依然这样劝说自己的孩子,那我建议你看完我这篇文章,换一个角度审视这种话术,你会发现,这么说有可能是错误的。
之所以说这个方法是错误的,是因为我观察到,如此劝说自己的孩子,并不会让孩子变得友好大方,下次主动分享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相反,儿子后来见着小朋友就跑,不愿意在有小朋友的地方玩,我问他为什么不去有小朋友的地方,他说害怕小朋友抢玩具。
可以说,我的做法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并没有起到任何促进提高的作用,反而是制造了一个新的困难。
那么究竟错在哪里了呢?
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爸爸妈妈们了解的客观成长规律和我内心的想法
不论是孩子的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背后都有客观的规律,这是孩子成长的共性,这些规律在每个孩子身上的出现又会出现早晚快慢、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这是孩子成长的个体差异。
所以我们在引导和评价孩子的行为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这些客观规律,现在我们就转换角色,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解释“不愿分享玩具、害怕分享玩具”这个行为。
1、我不愿分享玩具,不是我不够大方,而是我的物权意识萌芽了
孩子1.5岁到3岁之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其标志性行为是:
开始对家长说“不”,各种不服从,不配合开始界定“我的东西”,经常使用“我”这个代词,有了强烈的物权意识,认为这是我的东西,别人不能拿走
基于这样的心理发展规律,孩子不愿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本质上是物权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是非常正常的行为,而非“自私、霸道、不友好”。
同时,2-7岁的孩子的思维发展又处在前运算阶段,呈现“自我中心”的特点,考虑问题是从自我出发的,不能换位思考,所以,如果我们给孩子讲玩具和社交各方面的人生大道理,孩子多半都是听不懂的。
如果家长不站在成人制定的道德高度来评判分享玩具这个事情,我的东西属于我,我有支配的权利,我有不分享的权利,这个做法并没有错误。
2、当我的玩具被小朋友抢走的时候,我希望得到大人的支持和帮助
当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的时候,孩子当下的情绪是伤心的,难过的,孩子当下最直接的需求是,把属于自己的玩具拿回来,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出手帮助自己,而不是反过来被教导要大方,要友好,要让着弟弟妹妹。
家长“胳膊肘往外拐”的做法会让孩子再增加一层委屈的负面情绪。
如果家长无法看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那就请换位思考一下,你愿意有人在不经过你的同意之下,打开你的衣柜拿走你最爱的包包、鞋子、衣服嘛?
强迫孩子分享,透露出成人放不下的焦虑和面子
试想一下,在一个公共溜娃的地方,周围都是家长和小朋友,你的孩子因为不愿意分享玩具而嚎啕大哭,而对方小朋友因为得不到玩具也放声大哭,你会怎么办?估计大多数家长会劝自己的孩子分享玩具。
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个人觉得出于两个原因:
1、放不下的育儿焦虑
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当下最直接的感受应该是这样的: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都不会让着弟弟妹妹,不懂得分享玩具,这么不友好,以后上了幼儿园该如何社交?不爱分享的孩子会不招人待见,交不到朋友。
2、家长觉得难堪,丢了面子
孩子听不进去道理,就是不愿意分享玩具,不仅嚎啕大哭,还动手打对方,那个场面实在是太难堪了,太丢面子了,旁边的人一定认为是我管教不好孩子。
都是院子里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不分享玩具实在不好意思啊。
不知正在看文章的你是否有过以上两种想法,如果有,就请放下这种焦虑和面子,因为这些想法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孩子当下的成长需求,从而做出违背孩子客观成长规律发展的错误行为。
如果不能劝说自己的孩子分享玩具,那该怎么做?
家长正确示范社交规则,耐心等待,孩子分享玩具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儿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分享玩具就如同大运动、精细动作等其他成长规律一样,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给与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孩子分享玩具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呢?先做到这两点:
一、正确示范和玩具有关的社交规则,先做给孩子看
0-6岁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仿大人习得的,大道理说一千遍一万遍,不如家长亲身示范一遍,因为对于6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思维发展有限,“道理”牵扯到因果、逻辑,本来就是很抽象的,所以,讲道理基本没有特别持久的功效,今天教训完管用了,明天孩子就忘了,
最有效的、能形成良性循环,并且达到内化效果的方式,就是家长的示范,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当小朋友抢自己孩子玩具的时候
每个孩子的性格气质不同,所以对于玩具被抢时候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孩子比较大胆会直接抢回来,有的孩子则比较内向,不敢要回来或者哇哇大哭。
对于第一种孩子,大多数家长其实并不担心自己孩子会吃亏,第二种孩子则多半被打上“弱小、胆小、怂”的标签,不论是哪种孩子,我们都需要正确展示,如何用语言来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有礼貌地对想要抢玩具的小朋友说:“小朋友,这是XX的玩具,你要问XX愿不愿意给你玩”,如果自己孩子同意给他,那就给他,如果自己孩子不愿意给他玩,那家长就示范如何礼貌回绝,可以说:“不好意思,XX现在不愿意分享玩具”。
2、当自己的孩子抢别人玩具的时候
如果自己孩子去抢别人的玩具,这个时候要果断制止自己的孩子,同时正确示范如何征求对方同意,可以说:“我可以玩你的玩具么?”,如果对方愿意,就说“谢谢”,如果对方不愿意,就欣然接受。
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去劝说对方小朋友迁就自己的孩子,给对方小朋友讲道理,即使自己的孩子伤心大哭,我们要做的也应该是安抚自己的孩子。
3、当小朋友想要和自己的孩子交换玩具的时候
同样,家长要尊重自己孩子的意见,我们可以问自己的孩子,你愿意交换玩具么?如果孩子愿意,那就交换,如果孩子不愿意,就礼貌回绝对方,可以说“小朋友对不起,xx现在不想交换”。
4、当自己的孩子想要拿回玩具的时候
如果小朋友已经抢走了玩具,家长应该示范如何礼貌把玩具要回来,可以说“小朋友,这是xx的玩具,请还给我们”,然后伸出手示意小朋友把玩具放在我们手里,一般情况下,小朋友是惧怕成人的,你说完后就会还回来,如果不还,语气严肃再说一次,直到玩具归还。
我们可以采用在家提前演练,让孩子对冲突有所预估,并熟练掌握话术,然后在孩子接触到真实的冲突时,我们再将演练的内容正确示范出来,当孩子看到我们的示范是有效果的,能够达到保护自己的玩具、交换玩具、礼貌回绝的目标,他就有信心了,然后才能模仿我们。
二、多次重复,耐心等待,冲突也是成长机会
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家长需要投入的示范次数是不一样的,孩子一次就能学会的概率比较小,大多数情况下,家长要示范很多次,孩子才敢尝试模仿一次,但只要坚持正确的示范,孩子一定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掌握起来。
面对和玩具有关的冲突的时候,只要孩子一哭闹,家长就慌了,只想快速止哭,换个角度想,这些小冲突何尝不是孩子掌握社交技能的磨刀石呢?
以上这些做法的意义在于:
1、让处在自我意识发展期的孩子,能够清晰界定“我的”和“不是我的”这两个概念,是我的东西,我就有权利支配,不是我的东西,我就不能去随意支配。
2、让孩子拥有对玩具的安全感,清晰地知道,这是属于自己的玩具,不用担心玩具随时会被别人拿走,拿走了最后也能还回来,当这种安全感足够充足以后,分享玩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3、当冲突发生的时候,首先使用语言来解决问题,而非使用暴力。
这么做有没有效果呢?当我放下焦虑和面子,第一时间维护墨仔的权益,多次重复示范如何保护自己的玩具以后,墨仔现在可以勇敢地要回自己的玩具,不怕被抢,也可以遵循自己的想法,愿意分享或拒绝分享,更不会随意抢别人的玩具。
更惊喜的是,有些爷爷奶奶也开始尝试使用我的方法,他们的孩子也学会了征求意见和接受拒绝,不再乱抢玩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