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史是什么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首先,汉语言文学分为现代文学(也就是语言学) 现代文学史(正常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古汉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和汉语言文学有什么区别?

首先,汉语言文学分为现代文学(也就是语言学)

现代文学史(正常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古汉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可适宜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

中国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记者、剧作家等,对中国人文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按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它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若干个研究方向,具体到每个学校,这8个二级学科不一定都会设置硕士点;研究方向的划分,不同院系也是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来确立,可以说是“各自为政”。

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T)、秘书学(T)7个专业。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其主要课程包括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等。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和汉语言文学有什么区别?

清华大学

学科概述

中国语言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学科。她接续了中国传统严谨笃实的治学态度和不绝如缕的学术源流的同时,也着力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同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一样,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意在培养学生基本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人文学科的基本研究态度,掌握人文学科基本研究方法,对论文写作和口语表达等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如前所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划分为文学、语言学、古典文献学三个方向。

文学是中文学科的重头戏,通常包括勾勒各个时期各个国家文学发展脉络的文学史部分、以文学本体为研究对象,力图回答“文学到底是什么”并建立相关理论的文学理论部分、以及以具体文本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学理论、政治学理论、哲学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分析文本的文学批评部分。与此相仿,语言学也包括了以勾勒汉语系统演变过程为主要内容的汉语史部分、归纳语音规律、语法规律并用以解释现有语言现象的汉语言文字学部分、以及以语言本体为研究对象力图建立语言嬗变理论的理论语言学。相比之下,文献学则没有更多的分类,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关于古代典籍——进行中文学科研究的基本资料——的各方面知识,为进行初步的学术训练创造条件。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大多数师范类院校会在教学中加入语文教学类相关课程(通常在报考中会注明“师范类”以与普通的中文系加以区别);有些没有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学校会加入诸如文字编辑、新闻出版等课程;有些语言类专项院校可能会加入对外汉语教学相关课程;有些偏重实用性的院校则会加入高级阅读、公文写作等课程,这都是各个院校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调整。实际教学中,最为基础的仍然是上述三个方向,其他课程是作为实践性质的课程出现的,体现了中文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似乎每个人都对中文系有那么一点朦胧的模糊地了解,但或许每个人的了解都与其他人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或许是作为最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却兼具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某些特点,显得繁芜复杂,难以捉摸。这些特点的出现,是本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自我更新、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交叉渗透的结果;也是本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在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以下略举两例加以说明。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专攻文学文本内在规律的研究。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仅从一个时代的横断面来探求整个文学发展规律是不现实的,有必要对文学整个流变演化的过程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而历史学恰好堪当此任,因此文学和历史学结合形成了文学史学科;文本所折射的是作者的思想境界,因此文学史的研究又往往和思想史结合,透过文学思想来研究当时社会的哲学思想,这又和哲学有所交叉;同时,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单独加以研究,这样文学又和社会学、民俗学等结合在了一起……凡此种种,互相结合,形成了广阔的文化研究领域,也涌现了一大批以文学为突破口,取得辉煌成果的文化研究课题。

再如,传统语言学以文字、训诂等为主要内容,主要研究字义和字形的关系、文献中古字的读音和用法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研究历程中一直占据主流,所谓“解经剖典”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近代以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逐渐开阔,开始有比较有规模、成系统的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研究。随着西方语言学观念的引入,语言学界对语言多重属性的认识也逐渐加强。现在的语言学除了对语言学本体的研究之外,还可以和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研究语言产生的认知机制的语言哲学、研究语言产生的心理机制的语言心理学,从认知的角度描写语言;可以和生理学、医学、脑科学等结合起来,形成研究语言活动中神经作用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与语言障碍相关的疾病成因及治疗方法的病理语言学等学科;甚至还可以和计算机结合,形成计算语言学,主攻用计算机处理中文文本信息,为计算机自动处理中文提供方便。

由此可见,中国语言文学不仅是人文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一,还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下属诸多学科建立了广泛的交叉联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逐步成为各种学科的交汇点,并建立了其他学科借以兴起与发展的平台。中文学科也借助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互动走下了象牙之塔,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拉近了和现实的距离。中文学科培养的学生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勤于思考,学术研究能力强,同时中文学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现实、思考自身、思考未来,形成对外部世界更加超越性的体认。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和汉语言文学有什么区别?

学科历史与现状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三个方向都可以算是历史悠久:《文心雕龙》等论著中就涉及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说文解字》等早期字书孕育了文字学等语言学分支;而古典文献的整理更是可以追溯到孔子编撰《春秋》的年代。然而,中国语言文学真正经过学科整合,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还是上个世纪的事情。1908年,北京大学创立“国学门” ,成为中国第一所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高等院校。此后,一批大学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其中不少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有些甚至已经跋涉百年风雨。

中文学科的命运可谓起伏跌宕。上世纪初,随着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的蓬勃开展,研究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成为爱国文人的学术志向;名家辈出的三四十年代,中文学科的理论发展步伐反而减缓,文字成为思想界抗战救亡的武器;开国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理工学科成为了主流,人文学科的影响力持续下降,并在文革期间跌入谷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掀起了学习西方思潮的运动,中文学科作为启蒙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再次迎来它的辉煌。进入九十年代,改革步伐日趋平稳,中文学科再次转向平淡。新世纪的头十年,面对千头万绪的社会现实和亟待提升的国民素质,人文学科再次吸引了各方关注。现在的她正稳步走在复兴之路上,假以时日,将会迎来另一个高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中文学科作为最为基础且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其优势恰恰在于其稳定性。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文学科也经历过起伏,但相比其他很多学科大喜大悲的情况而言,中文学科相关人才的需求量相对平稳,波动幅度相对而言非常小,且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变。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炎黄子孙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也要求世界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恰是走向中华文化的钥匙。随着国家政策重心向基础学科的转移,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处于平稳发展时期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必将拥抱更大的辉煌。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和汉语言文学有什么区别?

人才培养

1. 主要学习内容

核心课程包括: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等文学类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等语言学类课程;中文工具书、古代典籍概要、经典选读、中国古代文化等文献学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

《论语》研究、《诗经》研究、《楚辞》研究、陶渊明研究、李白研究、杜甫研究、《红楼梦》研究、古典韵文写作;现代文学思潮、鲁迅研究、张爱玲研究;比较文学导论、英国文学专题、俄罗斯文学专题、美国文学专题;《说文解字》研究、《尔雅》研究、《左传》研究、《史记》研究;汉语虚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词汇学、城市语言调查;西方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心雕龙》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史、目录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戏剧影视文学、文艺心理学、美学原理、接受美学理论、中国文化史导论、公文写作等;此外还有民间文学调查、敦煌文献整理、方言调查等实习课程。

2. 主要竞争优势

缜密的思维、深厚的积淀和严谨的理论体系是基础学科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中文学科学生的竞争优势所在。此外,优秀的写作能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中文学生的两大传统优势。随着中文学科的发展,本科阶段的中文学科学术训练,更加侧重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想象,使得中文学科的学生对各类人文学科方法论都比较了解,善于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善于通过表面现象研究背后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善于将这些思考逻辑清楚、语言明确的形式加以表达。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理性至上的今天,中文学科的学生凭借其人文意识,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找杠杆的支点,提供了另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更能在现代社会中左右逢源。

3. 其他培养建议

贵乎广博,不擅专精的基础学科,在就业市场上往往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似乎什么都懂了一点,但是没有特别专门的主攻方向,因而难以找到契合度比较高的工作岗位。同样,中文系的学生看起来什么都能做,但是所能进入的每一个行当似乎都有其他更为对口的专业与之竞争。前面提到,中文学科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在于知识体系的全面性,这体现在中文学科能够适应的岗位比较多,就业选择也多;但是就某一具体岗位而言,仅仅掌握了广博的知识面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力的核心来源是不可替代性,如果没有某种非你不可的专业技能,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的。中文系的同学要意识到这一点,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某一方面的特长,早些确定自己未来的走向,以便早作准备,成为有全面的知识储备,又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二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公务员考试、甚至选修双学位等等,都是中文系多半不会要求,但必须自己有所安排的东西,以免在本该开花结果的毕业季里追悔莫及。

另一方面,基础学科也允许她的学生选择不是直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而是留下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学术研究。然而这里必须强调,中文系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地方。如果有心在中文这个专业中奉献终身而不是毕业后直接工作的话,对于学术的不被任何外因诱惑的专注是非常必要的。中文系本科是阅读的黄金时段,需要同学抓住这段时间大量阅读各种原典和著作——这种阅读不是消遣性的而是研究性的,此时的阅读成为一种任务而非兴趣。当身边的同学在各种活动中十分活跃的时候,中文系的学生却必须耐得下性子看书思考。如果学术是冷板凳,那么中文系的本科生就已经要坐上去了。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和汉语言文学有什么区别?

主要的应用领域发展及就业状况

如上所述,我们不能断言何种出路是中文系毕业生的上上之选或者不二法门。这里将中文系毕业生比较主流的去向不完全列举如下:

其一,继续进行中文方面的学术研究。显然这条出路要求继续攻读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全国各高校中文系的研究所以及社科院文学研究院都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前面已经有相关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其二,教育工作者。“中文系出来当老师”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的……当然,这里的教育工作者,不单单是中学语文教员,还包括留校任教的大学教师,各种独立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等。当然,这些工作岗位现在基本都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但师范类院校的中文学科本科生似乎也比较抢手。

其三,媒体。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当然现在还有各大网站——历来是中文系学生就业的一大去向。这个选择面是很宽的。但是随着高校专业设置的进一步细化,新闻、出版、编辑等专业都已经在本科阶段出现。中文专业在这方面要与这些专业的同学竞争,其中的优劣前文亦有阐述。如果要进入媒体,在本科阶段就要有计划的进行实习和社会工作,以磨练自己的实践能力;学习一些新闻专业的课程同样有所裨益。

其四,文秘。进入企事业单位做秘书也是很多中文专业的学生的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政府的文秘职位需要公务员证书。如果有做文秘的打算,最好在大学中好好学习“公文写作”等课程。团委、学工等部门有的时候也需要一些学生帮忙,不妨先行牛刀小试。

另外,中文学科的学生在出国留学方向上有天然的优势——不少外国研究者也希望通过你观察中国文化,中文学科的留学生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使者。除了欧美各大院校的东亚研究方向之外,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汉语学校和孔子学院也是现在中文学科学生比较优秀的备选出路。出国留学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不是本文可以概括的,这里略过。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时至今日,工作岗位真的已经不是本科所学专业所能够限制的了。前文说到中文学科给了她的学生更多的选择,其实际意义上是在说,中文学科的学生,在进入更多行业的时候难度比较低一点。许多中文学科的学生在其他方向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只要敢于拼搏,梦想必然实现。

  • 发表于 2022-11-10 15:47:07
  • 阅读 ( 191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3301
3301

244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