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除了天赋之外,自身对于梦想的追求与努力也是改变人生最重要的因素。这里,在2019年新春来临之际,送给所有的朋友一句话:”人生无论何时,只要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并且为之努力不懈,不停探索,你的人生就是圆满的。”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
今天,我就讲一下华罗庚的例子,激励一下各位吧!
华罗庚是一位典型被环境所耽误的天才。他的父亲华瑞栋据说年轻时候也是一位热血青年,曾参与辛亥革命有关活动,后来经营一家小杂货铺,勉强维持生计。华罗庚从小的时候,就喜欢自己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不过也因为这样,老师和同学看他说话含含糊糊,行动又总是、是笨手笨脚的,还不爱说话,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罗呆子”。而且背地里常常议论:“华老祥家的‘罗呆子’长大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他经常把作业乱改一通,好几门科目也因此不及格。许多老师都对华罗庚的印象不好。还因为字写得不好,时常受到语文教师的训斥。认为华罗庚以后绝对没有大出息。
老电影里的华罗庚
但是,他还是在读书期间遇见了自己的伯乐,他的初中数学老师王维克,可以说正是有了王维克,华罗庚的人生才得以改变。王维克也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17岁就读于南京河海工程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那个时候,正处于五四运动时期,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被开除学籍。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又进入了同济大学学习,还特意远渡重洋,去法国学习数学、物理天文,并且成为了居里夫人的学生。
尽管学习的是数理专业,可是王维克对于翻译具有极大的热情,后来更是跨界当了翻译家。王维克是一个在物理学、天文学、数学、翻译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很高造诣的人,还正直爱国。敌伪时期,他看不起卖国求荣的人,一直闭门谢客,深居简出,在金坛城内读书著译。当时,伪中央大学校长、汪精卫的妻弟陈昌祖,曾派人来聘他去该校担任教授。他婉言谢绝,并对人说:“陈昌祖是什么货色,我才不愿为五斗米而去折腰呢!”
王维克
王维克一生当中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发掘了华罗庚这个明珠。1923年,大学毕业的王维克曾经短暂在初中做过老师,而他执教的这个班级,就是华罗庚所在的班级。王维克批改华罗庚的作业时候,看他本子上涂涂改改,很生气,可是他极细看了作业本之后,发现每一道题目都给了好几种解法,这一下子就引起了王维克的兴趣。
王维克有一次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维克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喊起来回答。只有华罗庚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华罗庚大声说:“是二十三。”王维克听完之后还是问了一下其他同学:“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华罗庚。王维克非常欣慰地看着华罗庚:“他答对了。”
而华罗庚答对的这道题就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但是华罗庚并没有看过什么《孙子算经》,这是他自己认认真真计算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还经常邀请华罗庚来自己家里,把家里的藏书借给华罗庚翻阅,而且还积极解决、指正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问题。正是有了王维克,华罗庚也得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始向数学王国进发。
过了两年,王维克出国留学。而华罗庚也初中毕业。进入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然而,虽然这所学校的学费已经很低,然而华罗庚一家还是供不起。只好辍学回家,帮助父母管理杂货铺子。是的,你没有看错,华罗庚正经的文凭就只有初中文凭。
如果王维克这个时候没有再次出现,华罗庚的人生也就只是一个杂货铺的小店员,1928年,法国留学归来的王维克,再次回到了这次,并且出任这所初中的校长。他看到华罗庚辍学在家,王维克把他请回学校担任会计,兼教初中补习班的数学。
王维克还不断接数学教材给华罗庚,从各个方面关心他的成长,正是靠着从王维克这里借来的教材,华罗庚用5年的时间自学完所有高中和大学的全部数学课程,当然,这和华罗庚的天赋脱不开关系,但是你旁边有一位外国留学高材生、居里夫人弟子在旁边给你独家辅导。你相信,天赋+名师,让华罗庚的人生从此发生了翻转。
而在这期间,华罗庚染上了严重的伤寒病,这场长达半年之久的病还造成了他左腿终身残疾,走路时,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而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王维克在旁边也一直鼓励他,“病好了,可以继续攻数学”,还送钱给他用,结果自己也曾染上了伤寒病。
而因为王维克对让华罗庚在初中教学。谁知这就触犯了一些人,他们向县教育局长告了一状,说王维克任用仅初中毕业不合格人员,是“用人不当”,“亵渎”了中学教员的称号。一时议论纷纷,维克先生在这种情况下,愤然辞职,只身去湖南大学执教。
而之后,继任校长看华罗庚如此可怜,没有辞去华罗庚的会计工作,就这样,华罗庚白天工作,晚上在家研读数学。
华罗庚学数学入迷,经常忘记接待客户,甚至把算题结果当做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父亲又急又气,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笑着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活命而挣扎。”
他开始不断投稿,起初,由于他写的问题基本都被国外的一些专家证明过了,因此他被屡屡退稿。不过,这使他信心百倍:因为在写这些稿件的时候,他并未看过前代数学家的解题方法,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 他不断的写,不断的投稿,不断的创造全新的答案。终于,他的文章开始在杂志《科学》上发表。1930年,他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重视。
熊庆来教授
他着看这篇研究文章,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熊庆来继续问: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大家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熊庆来不禁惊叹: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如此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要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并且打破常规,让华罗庚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当馆员。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期间,还意外帮助了钱伟长,当时钱伟长想转系去物理系,可是考的太烂了,物理只有5分,这水平物理系主任不想要,最后硬是走关系,最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提出要求,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都达到70分。而钱伟长就这样天天去泡图书馆。当时华罗庚在图书馆,一看钱伟长这水平太糟糕了,而钱伟长看华罗庚这水平太高了,研究的东西自己都看不懂,就和华罗庚搞好了关系,华罗庚就给钱伟长实时辅导,最后都达到了70分。
在清华大学,仅仅2年的时间,华罗庚就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他每天凌晨就在图书馆一直待到深夜,正是这样的孜孜不倦,让他在2年的时间里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23岁,清华大学就破天荒地让华罗庚成为了助教,再两年,他就正式成为清华大学的教员。从初中学历到25岁成为清华大学老师。华罗庚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了转变。数学王国从此多了一颗璀璨明星。
从此,华罗庚开启了开挂般的人生。
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访问中国,他注意到华罗庚的潜质,向当时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结果,而且在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然后,1938年,他毅然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教授,在昆明的吊脚楼里,他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这本书发表60多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华罗庚曾在西南联大讲授过他的《堆垒素数论》,开始慕名而来的学生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后来听课的人数一天天减少,减到4个。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这本书对普通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深了。一星期后,就只剩下2个人,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闵嗣鹤和钟开莱。教室里只剩下师生三人,因昆明天天空袭不绝,华罗庚干脆把教室搬到华家附近,租屋而居,进行讲授。
钟开莱
后来,华罗庚还到美国讲学,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破格将他聘任为研究员。作为一家汇集各个领域优秀科学家、做尖端研究的机构,普林斯顿研究院以往只招收有博士以上学位的学者,而华罗庚,只有一张初中文凭。在这里他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世界顶尖科学家成为了同事。1948年,华罗庚更成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数学系的终身教授。
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受到冯·诺依曼的赞赏。他让华罗庚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并且和华罗庚讨论了有关学术的问题,华罗庚心里开始盘算着回国以后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因为早在1946年,美国宣布研制成功ENIAC电子计算机,华罗庚预见到电子计算机将是科技发展的新领域。1950年,华罗庚回国之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就打算在数学研究所成立一个专门研究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组。可以说,华罗庚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冯·诺依曼
华罗庚还是动员留学生回国的号召者,华罗庚回国途中就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这封信在留学生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影响了很多留学生回到祖国。
华罗庚在美国
华罗庚在数学上有非常多的成就,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还开创了中国解析数论学派”。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然而,华罗庚本来在数学上可以有更大的成就,却因为50—60年的的政治运动,被清华大学和数学所甚至批判华罗庚是“政治上的骗子,学术上的商人”,被一些人视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名利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1958年后他转向了应用数学,却没有资格参与当时最重要的应用数学工作。
他不得不将全部精力转到普及数学知识上,这也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觉得自己是在政治和数学的夹缝中求生存,除了闵嗣鹤和钟开莱,还有潘承洞,陆启铿,陈景润,越民义,李之杰,万哲先,吴方,龚升,王元,陈德泉,陆洪文,计雷等一大批的数学家。 所以他也被人称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华罗庚和他的学生,都是知名数学家,你认得出几个
陈景润1953年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四中教书。他是个有很多怪癖的书呆子,一上讲台连话都说不出来,没过多久就被学校辞退。回乡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在街头摆摊谋生,陈景润把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撕开,一页一页的揣在口袋里。整本著作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几十遍,竟被他看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陈景润、华罗庚
后来,他斗胆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寄给名满天下的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收到这样一份指摘自己不足的信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像发现至宝一样欣喜若狂。他立马把陈景润调到了北京。
在他生命的后20年里,他更是几乎把全部精力投身于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工作,而“双法”--优选法、统筹法的推广应用便是其中心内容。优选法,就是对生产和科学试验中提出的问题,根据数学原理,通过尽可能少的试验次数,迅速求得最佳方案的方法。
“双选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双选法时至今日还广泛应用在生活当中。从1972年开始,华罗庚整整跑遍了23个省、市、自治区工作。1975年,更是因为积劳成疾,换上了心肌梗塞,他的妻子担心他,他生气地说: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
推广“双选法”
谁知道一语成谶,1985年,他应邀到日本演讲,在讲台上,为了达到最好的演讲效果,他全程英语演讲,站着连续讲了一个多小时,结束了之后结果心脏病发,去世在了工作岗位上。
华罗庚生前最后一张照片,演讲完毕就倒在了讲台
华罗庚对待工作、研究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以至于亏欠了家庭。他和妻子吴筱之是包办婚姻的产物,可是吴筱之对华罗庚的爱深深打动了华罗庚,婚后不到几个月,华罗庚得了伤寒。这时,吴筱之将吃奶的女儿交给母亲去照管,自己日夜守候在丈夫身旁。由于婆婆刚刚过世,女儿又新来人间,加上丈夫身患重病,使得本来就不富足的华罗庚家中更为困难。为此,吴筱之背着家人,将结婚时心爱的饰物拿到当铺,换钱给丈夫治病买药。
华罗庚刚去清华时,吴筱之自然也想去北京居住,但想到丈夫每月薪水太低,难以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而且她又身怀六甲,生孩子更会增加许多费用;何况公公年迈多病,需人照料。于是,取消了随夫进京的打算,挑起了沉重的家务担子。
华罗庚对于妻子对自己的体恤也是记在心里,在西南联大的时候,他看到身怀六甲的妻子照顾家务太辛苦,自告奋勇要自己料理家务,他舀好米,一瘸一拐地去河边淘米,下锅煮粥。可出乎大数学家意料,米加热后会严重膨胀,本想煮一锅粥,结果煮成了足够全家吃好几顿的干饭。
有一次华罗庚问他的学生如何翻译"I love you”,有学生翻译成“我爱你”。华罗庚说:搞数学的怎么可能讲这样的话?“r=a(1-sinθ)” 就足够了。
当时,华罗庚推广双选法的时候。他走到哪里,妻子的关心就跟到哪里。在一封写于1974年11月1日的信中,华罗庚对妻子说:“今天12时多安抵洛阳,在车上发现包中有糖,还是一盒鹿茸糖,你的关心,感动了我。 ”学生裴定一回北京,华罗庚请他带回对妻子的问候。在1977年3月12日的信中他写道:“现趁裴定一同志来送重要公文之便带上丝棉被絮一条及山萸肉一包,都是买来的。特别是山萸肉,可能学名是山茱萸肉,对你的健康合适,可以泡水、长喝。 ”
可惜,在事业和家庭上,华罗庚最后还是选择了事业,吴筱元在那个年代中受到了很大的精神刺激,缺乏安全感,不愿意让华罗庚离开自己。而华罗庚想趁着粉碎四人帮之后,抓紧时间到处讲学,推广数学,提高中国的数学水平,多培养一些数学人才,最后两个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华罗庚最终选择和妻子分开,度过了生命的最后5年。
华罗庚一家
可以说,华罗庚从一个初中学历到清华大学教授,最后称为现代数学之父,正是他明白了自己一生所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并且一生不懈地努力,追求,奋斗,直至付出生命。当然,如果不是因为环境的原因,华罗庚从小接受正规教育,在政治运动中没有受到迫害,可以自由而心无旁骛地进行数学研究。相信,他一定能做出更多更伟大的成就,为数学王国增添更大的财富。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我想这就足以评价华罗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