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什么(中国古代文学史)

作者鲍鹏山教授在书中从具体作品的“点”讲到文学家一生的作品这条“线”,再讲到时代精神的“面”,从文学出发进入到哲学,也使这本最初以文学史面貌问世的书,多年后重版时“进化”成了一本哲学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不正是我们民族的青春记忆么?|每日一书

作者鲍鹏山教授在书中从具体作品的“点”讲到文学家一生的作品这条“线”,再讲到时代精神的“面”,从文学出发进入到哲学,也使这本最初以文学史面貌问世的书,多年后重版时“进化”成了一本哲学书,关注文学作品身后中国人的心灵。

——陈小文 商务印书馆总编辑

就像词之于李煜,鲍鹏山教授的文学史写作,同样是对规定情境下的规定语法表达的突破,而成为鲜活的个人化的抒发。这样的抒发并非易事,阅读时能真切感受到作者不达到体察每一个情境、每一个人的心态就不落笔的倔强劲儿。鲍教授的写作难能可贵地实现了用线性的文字,给读者树状的知识结构,最后还原到网状的情境。

——罗振宇 得到APP创始人,《罗辑思维》主讲人

中国文学史的写作范式,大部分都是板着面孔说话的。《中国人的心灵》一书很好地完成了个人的、鲜活的文学史创作。鲍教授的写作建立在长期的文学史研究基础上,为其所滋养,在表述的时候回到了文学的本真,把读者带回到尽可能丰富生动的历史情境中去。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寇准》《司马光》主讲嘉宾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感情记忆

我阅读和使用过的那些文学史,写作者几乎都把写作对象想象成是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所以是以专业知识的介绍作为写作的主要目标,其成书的风格气质面貌,是大学中文专业教材。

我想,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把文学史写得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能读,也想读,读了觉得有收获,而收获的正是他需要的。把整个中国文学史中那么多伟大的作家,那么多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家和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心灵中的某种真实展现出来,这才是所有人都有感受都会感动的东西。就文学及其历史而言,物理的真实固然很重要,是基础,但我们更需要一种心灵的真实,因为这种真实才能超越时空,超越一个作家自身经历经验和作者之间的隔膜,而且,我觉得,心灵的真实才是本质的真实。

我们物理地探讨一个作家的生平和某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很重要;但是,让所有人共鸣的不是他 的经历,而是他在某种特定背景和个人经历下心灵的震颤。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个民族的文学看一看这个民族的心灵?这就不仅需要事实的考据,还需要心灵对心灵的体察体谅和体味。古人特别喜欢讲读诗文时的“涵泳”(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陆九渊《读书》:“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涵泳”作为一种读书方法被提出。再如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汪洋。”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九:“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见矣。”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涵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之表。”),所谓“涵泳”,其实就是指阅读者沉潜到作者作品的心灵深处,去体会他的心跳,体会他的内在情绪。在今天,在学术化对物理真实近乎偏执追求的情势下,对心灵真实的体会和感悟,是文学史必须坚守的一隅。

这本书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刚好四十岁,我在大学里一直讲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把我近二十年在大学中教学的很多想法,包括在课堂上的一些灵感都浓缩在这本书里,可以说这本书带着我本人很多青春时期的色彩,以至于我在重版时曾经犹豫是否要做一些语言上的调整,使其看起来更沉稳和理性一些,但最后还是按照原先的样子几乎一字不改,毕竟这里面有我本人的青春记忆,它让我想起我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大学讲坛上讲课的经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不也是我们民族的青春记忆么?

《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

鲍鹏山 著

吟哦,听那三千年的喜怒哀乐;

唱和,抚慰文学中的孤心圣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不正是我们民族的青春记忆么?|每日一书

  • 发表于 2022-11-10 17:32:44
  • 阅读 ( 91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太元
太元

275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